哈佛觀點:發牢騷可凝聚士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5日 16:27 金羊網-民營經濟報 | |||||||||
馬克·吐溫曾說:“每個人都在談論天氣,但卻沒有一個人會對天氣做什么。”這句話透露出每個人心中的內疚,卻也是組織能夠順暢運作的關鍵:雖明知什么都不會改變,但卻有股想要發發牢騷的沖動。 抱怨只是個“儀式”
員工抱怨公司的理由,和抱怨天氣一樣,并不是因為他們想要改變什么,而是因為這些小小的“消極性儀式”,能夠讓員工確認共同的經驗與不幸遭遇,而凝聚在一起。 一再重述無傷大雅的抱怨,已成為愉快的例行公事的一部分,讓員工彼此間不再心存芥蒂;這類的抱怨可以增強社交關系,并建立一股共同體的感覺。 我在研究英國一家大型消費性銀行期間,就曾經看過這種互動關系的運作。員工一再重述同樣陳腐的貶抑之詞,但卻不曾期待會有什么改變。從執行長到最基層的辦事員,每個人都加入抱怨的行列當中“銀行太官僚了、太墨守成規、對客戶的注意力不夠、缺乏企業精神、太僵化了、目光如豆、事權過于集中———而且過于消極。”若真正進行變革時,員工也能隨遇而安;他們很快又找到可以出氣的對象了。這種情形確實讓許多人感到意外。 “抱怨”工具可能更佳 有時候,公司為提升員工順從度與忠誠度所運用的傳統工具,例如企業愿景與使命聲明,反而比不上抱怨來得強而有力。 有一次,我所研究的這家銀行正在大規模地推動新的企業愿景,矢志成為“顧客、投資人以及員工的第一選擇”。該銀行定期從總部寄發激勵性的錄影帶到各個分行與不同部門,提醒員工此一愿景并告知最新執行情形。這些錄影帶經過再三潤飾,由執行主管擔綱,加上英國廣播公司播音員的旁白,但是管理階層和一般員工仍是照例嘲弄。模仿如何裝腔作勢,批評服裝,看到錯誤就得理不饒人,對主管出糗的地方嗤之以鼻。經理人在播放之前常先為此一教材抱歉,隨后即加入這場并無惡意的調侃樂趣中。這個錄影帶確實能促進團結,但顯然不是依照執行長所規劃的方式。 學習如何“抱怨” 在任何組織中,當員工開始融入這個文化時,他們不但學習在這里如何推動業務,而且還學習如何抱怨事情。 員工了解到什么是可以抱怨的(不是太敏感),可以向誰抱怨(不是太高層的人),什么時候可以抱怨(不要太公開),以及什么是禁忌。當員工依循這些符合公司文化的規矩時,結果常是無傷大雅的交際性牢騷而已,除了無法促成變革外,對其他一切都有幫助。 有時候,員工的抱怨真的是想要變革。能夠分辨娛樂性的消極與建設性的異議,對于身處抱怨文化中的經理人而言是一項重要的能力。對于約束員工慣用的抱怨方式、對象以及內容等不成文規定,經理人必須清楚的了解,如此他們才能決定什么地方“不要”投入力量去解決問題。 當員工們看到一位焦頭爛額的經理人,像個無頭蒼蠅四處嘗試修補沒人真的想要或是預期會修補的地方時,抱怨的樂趣莫此為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