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海勇
“官渡陷阱”不鮮見
官渡之戰前夕,袁軍占盡上風,曹軍勉力支撐,進而形成了對峙。此時發生了意外的事:袁紹謀士許攸因故投奔曹操,并獻上火攻烏巢袁軍糧草之計。曹操立刻行動,夜襲烏巢
。戰爭的轉折點出現了。
那么,袁軍是如何應對的呢?當袁紹接到烏巢被襲的報信后,就召集文武百官商議營救烏巢之計,張頜主張與高覽二人率兵前往營救烏巢,郭圖則主張先攻打曹營。最后袁紹派張頜、高覽領兵攻打曹營,派蔣奇前往營救烏巢。
結果張頜、高覽去攻曹營時,被有準備的曹軍打敗而歸;而救烏巢的蔣奇在途中被殺,袁軍的糧草被燒。兩種方案均告失利。
看到這里,許多人不免會產生疑問:袁紹豈不是犯糊涂了嗎?明明是張頜想去救烏巢,卻派他攻曹營;郭圖主張攻打曹營,卻安排蔣奇代他救烏巢,如此安置,還能不敗?
事實上,這種執行者所執行內容與自身意見錯位,在企業組織運作中并不鮮見,我們把這一類現象統稱為“官渡陷阱”。
激勵錯位導致執行不力
從組織管理角度來看,袁紹的處置極為不妥。有研究表明,如果只是被動服從,缺乏自覺性和積極性的話,員工只能發揮其能力的20%~40%,而如果被充分激勵后,則可以發揮80%~90%。袁紹的安排對張頜的激勵水平是極其低下的,甚至可以說幾乎為零。取得勝利后,功勞算誰的?因為主意是郭圖的;不能取勝,責任又怎么算?
責、權、利如此不統一,難怪張頜最后的結果如《三國演義》中所說:“張頜、高覽攻打曹營,左邊夏侯淳、右邊曹仁、中路曹洪,一起沖出,三下攻擊,袁軍大敗。否則,以張頜之勇,怎么會輕易大敗?”那蔣奇一招兒未發就被殺,從其心不在焉的狀態可以看出,袁紹對他的激勵水平也是非常低的。
此外,袁紹的激勵錯位,還對組織中其他成員起到了負激勵的作用,消除了曾經通過正向強化建立起來的積極心態。此戰之后,袁紹軍隊士氣低落,一蹶不振,很快就崩潰了。
官渡陷阱的實質,是決策與執行不協調導致的矛盾。由于決策者與執行者意見不一致,產生了程度不一的對立情緒,影響了執行者對決策者意圖的正確理解;官渡陷阱中的激勵錯位,直接導致了執行過程中責任和利益的模糊,從而使得決策在執行過程中偏離了目標,最終導致執行不力。
孔明教你防范陷阱
對于官渡陷阱,企業的領導者應該采取哪些防范措施呢?
首先,應盡可能地使執行者和決策者的意圖一致,使執行者充分理解決策者意圖,并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完全按決策者意圖執行。像前面所說,袁紹如果讓張頜去救烏巢,郭圖去攻曹營,為他們提供獲取成就感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就能形成正強化的良性循環。
其次,要建立決策執行的雙軌考評、激勵機制。在決策層面和執行層面明確各自的責任、權利和利益,進一步提高參與決策者的責任意識,并加強對執行者的控制。
公元228年孔明出兵討魏,由于誤用馬謖為先鋒,失街亭而招致全軍退敗。街亭方面的隊伍混亂不堪,兵將傷亡離散不少,丟失軍械很多。而另一個方面的隊伍在趙云的率領下,井然有序地撤離,實屬難能可貴。之后,孔明因此而獎賞趙云,對自己卻自貶三級,把決策與執行分開考評,體現了雙軌制的涇渭分明。
最后,當決策者與執行者的意圖不統一時,應考慮設立可量化的指標,以分別考核決策者和執行者,進而明確責任。
赤壁大戰中,孔明派關羽在華容道上伏擊曹操時,恐其報恩放過曹操,用激將法迫使關羽立下軍令狀。關羽反問孔明:“若曹操不從那條路上來,如何?”孔明坦然答道:“我也與你立軍令狀。”以此舉向關羽表明:曹操不走這條路,責任在我,屬決策失誤;來了又跑了,責任在你,屬執行不力。以此,避免了責、權不清的弊端。
比較起來,孔明的策略高過不少現代的廠長、經理們。例如,策劃大師作為“外腦”進入企業參與決策,隨后方案的執行往往是企業內部人員,致使雙方決策與執行的評價標準不一致。所以,當咨詢方案結果不理想時,策劃大師常說這樣一句話:責任不在我,而在于執行者。
當執行力成為企業家都關注的命題時,防范“官渡陷阱”有了更多的現實意義。只有企業領導人意識到了這個“陷阱”,企業組織才能準確鑒別,不至于陷入“官渡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