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振榮退位前夕回顧28年創業歷程及國際化得失(4)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6日 15:32 《環球企業家》雜志 | |||||||||
GE:二造后宏碁與明基斗得很厲害,這是在你預料之中嗎? 施振榮:我想過渡過程中這種情形在所難免。其實在沒分家前,他們就在爭了,因為大家共用Acer的品牌,通過同一渠道銷售,這種情況下一分,就有很多講不清楚的地方。為了要協助過渡,我同意給明基一年的時間,讓他們向市場說明BenQ原來的品牌名稱是Acer,
GE:人才問題現在還是不是宏碁進一步國際化的瓶頸? 施振榮:對宏碁這樣處于國際化中級階段的公司來說,最重要的仍是國際化管理的人才。你采取什么樣的策略,實際上取決于你掌握的國際化人才有多少,這是關鍵。 歐美公司在人才上都能做到比較當地化,而日韓企業相對則做不到。臺灣公司因為沒有國際化人才,初期不得不當地化。 宏碁在亞洲總體來說當地化做得不錯,但在大陸當地化就不夠。初期都是派太多臺灣人去管理,后來證明行不通。我們反思的結果是實行徹底的當地化,于是問題就來了:你如何有效地去管理當地。由于宏碁的當地化執行過度,徹底到失控,在美國和歐洲很多國家都吃了大虧。 但很幸運,我們在1997年買了德州儀器的筆記本電腦業務,該業務的意大利團隊當時就做得很好了。宏碁收購后,在歐洲其它市場開拓很困難,但意大利團隊一枝獨秀,一直超過30%的市場占有率,這個團隊慢慢穩下來了。后來我就讓意大利團隊的負責人蘭奇主管歐洲市場,他就開始復制意大利的成功模式,我們就慢慢變第一了。 這使我認識到,在臺灣訓練那么多國際化人才實在是不容易,不如把歐洲的國際化人才整合為總部的一環,這也是我在9月1日公布蘭奇做總經理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GE: 宏碁以自身的不斷變革印證了PC產業是有諸多回合的職業賽,一個新的回合就是一個新的機會,這種打持久戰的能力似乎是大陸企業所缺乏的——在與跨國企業的交鋒中,他們通常“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您認為原因何在? 施振榮:我的經驗首先會想到,它的體質是不好。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管是高增長還是低增長,都應該注意自己的體質。這個體質包含財務結構、人才的結構,也包含內部一些管理的系統,外面經銷網絡的健全,都是長期投資的。今年的成績好,不過為了打明年的仗蓄積體質,這是在打仗之前首先要確認的,我不曉得大陸的企業有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GE:您多次強調,宏碁在國際化道路上的義無反顧,是因為臺灣這個“家鄉市場”太小使然。對大陸企業來說,其“家鄉市場”則足夠大,但最近兩年也涌起國際化的浪潮,您認為他們國際化的時機成熟了嗎? 施振榮:企業國際化主要思考兩個方面:產品的國際化和產品銷售能力的國際化。 產品競爭的基礎不能夠用成本。因為跨國企業也能在國內設廠,成本差得出入有限。只有靠產品的不斷創新來建立品牌,消費者才比較容易接受。如果一個品牌創新曇花一現,那消費者也沒有印象,渠道跟你合作也劃不過來。 如果你的營銷不是國際最好的方式,短期是靠家鄉市場對跨國企業的障礙,那你還能夠有機會競爭。但長期這個障礙越來越小的時候,你就不能競爭了。 有沒有國際化所需要的人才則更重要。你可能有很多營銷人才,但沒有國際化人才。怎么培養,這是很大的問題。當然有時要以夷制夷,但管夷的人也是要訓練的,也是很不容易。 大的家鄉市場扮演三個角色,一是可以做到競爭的規模,不會太小;二是可以吸引足夠的營銷人才,作為進軍國際市場的儲備軍;三是經營比較大規模市場的管理機制。這些條件都是臺灣企業很難具備的。 現在內地的企業受到太多的壓力,我覺得他們要從長計議,好好利用國內市場。建立國際化的經營模式,不利用非關稅障礙和當地文化障礙,就贏得很漂亮,甚至營銷觀念領先國外。這樣再去國際化,才是對的。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