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變動頻繁 六次人事震蕩考驗美特斯邦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6日 07:21 第一財經日報 | |||||||||
本報記者丁小鶯發自上海 近兩個月,溫州一家名叫“拜麗德”的休閑服企業在進行一場有趣的變革:照搬美特斯邦威集團的渠道體系、物流體系,例如新設了原先沒有的部門“貨品部”負責物流,各部門負責人的職務稱呼也學邦威改叫“部長”,原先它與多數企業一樣叫“經理”。主導這次變革的是以常務副總陶衛平為首的“空降兵”,他們來自美特斯邦威集團。其他成員包括貨
同在這一次離開美特斯邦威集團的還有鄧力。陶衛平、鄧力原是邦威的一對“夫妻副總”,陶負責銷售,鄧負責企劃。杜劍詞、王華分別擔任美特斯邦威集團銷售中心、IT部門的要職。相比之下,陳怡的職務不那么“舉足輕重”,是一家直營店店長。 陶衛平等人的“出走”,可說是美特斯邦威集團自1994年成立以來的第六次人事震蕩。陶等人走后不久,周成建致電給一位業界的朋友,探聽這次人事變動在外部是否對企業造成影響。這次變更在邦威內部沒有引起太大波動,周如此謹慎,多少是因為之前有兩次人事“地震”影響頗大,讓他有點“心有余悸”。 六次人事震蕩 美特斯邦威集團的第一次人事震蕩發生在1996年,“出走”的是與周成建一起創業的洪偉、李崢兩人,背景是邦威創立兩年、開始向現代企業過渡的時期。 在1997年以前,美特斯邦威集團還沒有設副總職務,但洪、李兩位無疑是周成建的“左膀右臂”。那兩年周成建探索“虛擬經營”,企業最主要的事情就是開發產品和建設渠道。洪偉負責銷售網絡的建設,李崢負責產品開發。1996年3月,兩人一起離開美特斯邦威集團,加盟另一家休閑服企業高邦集團。 此后,洪偉在美特斯邦威集團還有另一段職業經歷,是在1999年—2001年,可謂“兩進兩出”。今年9月29日,洪偉與本報記者談起第一次離開時說:“當時我自身不成熟,也有一些意氣。”經歷兩年創業之后,周成建從個體戶式的經營轉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而洪偉一時無法適應企業的轉型。“新事物產生過程中,我們的理解和承受力不同。”洪偉說。例如,當時新建立的績效考核制度就引起了洪的反彈:“我是元老,也要接受考核?!”這位年輕氣盛的經理人為了證明自己離開了邦威,他當時想:“我可以做好一個邦威,也可以做好另一個休閑服企業。” 第二次人事震蕩在業內廣為人知,對當時的周成建打擊甚重。1997年,林海峰、楊長江、楊志清、鄭云杰、童科等五位管理層員工同時“叛離”周成建,以林海峰為首出去創辦了一家咨詢公司。咨詢公司早就關了,現在,除鄭云杰在飛鴕鞋業任職外,其余幾位仍從事休閑服行業。 這起管理層“集體出逃”事件,使周成建一時成了“光桿司令”。那一年邦威還遇到了資金寒流。人事、資金等問題遇在一起,使1997年成為邦威發展的一道“檻”。可以說,第二次人事震蕩是在企業遇到新的障礙、內部壓力沉重的背景下發生的。邁過這個難關,從1998年開始,周的企業就進入了發展快車道。 周成建能邁過這道坎,無疑是令人佩服的。但他怎么渡過難關,其中的詳細情形一直無從得知。知情人士透露,資金方面,周成建后來找到了外援。人事方面,周成建在1998年采取了一個大動作:拿出300多萬元,買了20套商品房分給20位業績突出的外地員工,而且都給他們辦好了產權證。對1997年人事危機痛定思痛之后,周成建希望借此重建自己在員工中的信用,讓他們信任和認同自己,覺得企業是有希望的。此事在當時引起不小的轟動,其影響不亞于1997年管理層“集體出逃”事件本身。 第三次人事震蕩的主角叫楊熊飛,時間是1999年5月,離開時的職位是副總。與其他出走經理人不同的是,楊幾年之后又回到了邦威,一直到現在。楊目前在邦威的職位相當于“部長”級,比離開時的“副總”低。這令兩位從邦威出走的經理人談起楊時說:“他的回去令人費解。” 第四次人事震蕩發生在2002年,當時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從2002年9月開始,短短兩個月左右,19位經理人相繼離開,涉及商務總監、總經理行政助理、設計中心主設計師、財務總監、招聘專員等重要崗位。這批人都是當年加盟邦威的,不少人任職時間在半年以上。比起老員工,這19位經理人的教育背景、職業經歷更引人注目,大多有比較高的學歷,有外資企業工作背景,有的是“海歸”。 這次人事震蕩發生的原因,是新招聘的人才和企業在磨合上出現問題。2002年年初,美特斯邦威集團大規模招聘高素質人才,補充到管理層。他們加入邦威后,在企業內形成了一股新生力量。新加入員工和老員工構成兩股力量的對抗,在新員工和老員工、新員工和周成建、新員工和企業的磨合過程中,出現了互相不能適應的情況。 第五次人事震蕩發生在去年,總經理吳建鋒離任。這是從邦威出去的經理人中職位最高的一位。被周成建網羅到邦威前,吳建鋒曾任地方某局局長,有一點官方背景。企業引進大小“下海”官員,這在溫州不乏其例,有的干得相當出色。 但“吳的水平還到不了這個位置”,一位知情者說,這是很多人的共識。“給他的位置是蠻高的,但吳主要是負責行政管理這塊,讓他管銷售,他也管不了。”當然,經理人被放在他水平達不到的位置,這不是經理人本身的錯。這位知情者認為,給了吳總經理的位置,但沒有給他相應的權力,是吳后來走掉的根本原因。 第六次人事震蕩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陶衛平、鄧力等人的離開,時間是兩個月前。這一次相當平穩,除了陶、鄧夫妻,美特斯邦威集團本來就有多位副總和常務副總。陶衛平稱已在邦威呆了9年,此次離開是“合久必分”。杜劍詞在美特斯邦威的時間是4年,他說,“今年是現在的企業發展最為關鍵的一年,對人才需求大,離開美特斯邦威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 用人的得與失 六次人事風波的原因各不相同,性質和影響也不一而足,從參與或熟悉這六次人事風波的人的訪談過程中,可以窺見周成建對風波的處理方式和他在用人方面的得失、變化。 周成建最大的“失”,恐怕是自己的脾氣。 不少人這樣評價周成建:“應該說他是一個很優秀的企業家,唯一的缺點就是脾氣不太好,有時候會罵下面的人。”現任金鯊魚服飾營銷公司總經理林海峰,幾天前談起當年離開原因時說:“我們不是因為企業出了問題、不看好企業發展前景離開的,而是跟周成建沒法溝通,他態度生硬,亂罵人。” 對經理人來說,除了待遇、企業發展前景、個人上升空間等因素外,還特別需要獲得尊重。越是優秀的經理人,越不能忍受老板“亂罵人”。一位親近周成建的人說,周自己是一個工作狂,對企業全心投入,因此下面的人犯一點小錯誤,也會讓他難以忍受,大為光火。據其介紹,經過這些年,周的脾氣已改善很多,但性格很難改變。他說:“就好像從1年罵10次進步到了1年只罵1次,但對有的人,你5年罵1次也會讓他離開你。” 美特斯邦威集團曾被人評價為典型的“嚴密契合型”企業,就是說企業的員工要么非常適合這家公司,要么根本不適合。這也許和周成建的脾氣有很大關系。出走的經理人中,特別認同或者特別不認同周成建的都有。有人說他脾氣怪,也有人說,“你理解他,就不會覺得他脾氣怪。” 周成建自己也曾總結自己的用人之“失”。2002年,周成建回想1997年的集體離職事件時,說“當時都快崩潰了”。他的結論是:“因為我只懂得做衣服,不懂得和人打交道,不懂得人的管理。對于部下,要求他們通通只能按照我的思路來做事。這樣,沒有能力的人自然無法發揮,有能力的人往往也發揮不了,最終的結果只能是集體跳槽。” 反思1997年事件的結果,是使周成建在1998年提出了“用人要疑,疑人要用”的用人哲學。他自己的闡釋是:“疑”不是“懷疑”,而是一種公司制度,就是通過在公司內部建立相應的各種制度來管理員工和業務。他還強調,最大的“疑”是針對老板自己,而不是經理人和員工。 跟其他溫州老板一樣,周成建在創業初期,更多依賴自己的經商天賦進行決策,用自己的思路來指揮經理人、運作企業。但這時的周成建顯然已經意識到,只憑個人思路決策有潛在的風險,對經理人、對老板都需要用制度來約束。 周成建最大的“得”在于“善后”。怎樣處理和離職經理人的關系,往往最能體現一個老板的胸襟和用人藝術。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資深人士評價:“周是一個既聰明又大氣的人,許多老板在處理經理人出走問題上,或者不聰明,或者小氣。”他說,周成建從不虧待離開公司的經理人,而相反,或錢或物,往往有所饋贈,出手相當大方。“一個經理人出去后,在外面說你的壞話,這對公司的損害是非常大的,其破壞作用不能用錢來衡量。”除了物質的饋贈,老板表現出的情分更加重要。他舉了楊熊飛的例子。楊走的時候,周成建擺了兩桌酒送他。 盡管人員流動相對頻繁,尤其1997年、2002年兩次“集體叛離”事件引起的震動相當大,但邦威還是安然度過了每一次人事危機,并逐漸壯大。在這個過程中,有一點可能一直起到重要作用,那就是“保留核心力量”。現任意丹奴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的洪偉認為:“人員流動不是企業穩定性的全部指標,核心力量的穩定才是重要的。”在他看來,美特斯邦威集團雖然經理人進進出出,但在企業發展的不同時期,它所需要的核心人員是穩定的。例如,在美特斯邦威的創業期,擅長產品開發和網絡建設的員工是核心人員;在美特斯邦威向現代企業過渡的階段,擅長管理制度建設的員工是核心人員;在品牌提升階段,擅長品牌推廣的員工是核心人員。而這部分“稀缺人群”總是在適當的時候為美特斯邦威所保留、重用。從這個意義來說,在每個時期,美特斯邦威需要的核心人員基本上是穩定的。 而“當事人”周成建似乎已經習慣了人事變動,不像以前那樣愿意就這種事情面見媒體。他婉言謝絕了記者的采訪要求。 經理人主動選擇離開對老板來說,通常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從長遠看對企業發展也不無益處。人事震蕩常常以一種激進的方式對企業的人才進行更新。舊的人走了,但他為企業在制度建設方面所做的積累,并不會隨著本人的離開而帶走。“舊”人的離開還為新的人騰出空間,新的人帶來新的東西。洪偉用“吞吐”哲學來解釋這種積極作用:有時候“吐”出來的東西是好的,但只要好的東西還有留在里面就行。對企業來說則是,在人才流動中,有時有優秀的人離開企業,但只要優秀的人還有留在企業里,這種人才更新就是健康的。沒有了“吞吐”,企業就無法可持續地成長。上海人才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偉俊: 高層離職在很多企業都會發生,是很常見的,但像美特斯邦威集團這樣頻繁,則比較少見。 從結果看,這些人事震蕩對企業發展主要起到了正面作用。有的企業可能因一次人事震蕩一蹶不振,但美特斯邦威集團并沒有,而是逐漸強大起來。它從一個小作坊,做到現在的狀態,需要的人才是不一樣的,在這個過程中人才需要不斷更新。從美特斯邦威集團離開的經理人,以經驗型為主,而新進入企業的經理人,以專業型的居多。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它對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不斷進行調整,經驗型人才逐漸減少,專業型人才不斷增多。 從原因看,經理人從美特斯邦威集團離開,可以歸納為兩種情況。一是企業規模在擴大,周成建不斷向前跑,有的經理人不跟著跑,或者沒跟上周成建的速度,那就會走掉;二是有的情況下,經理人跑得太前面了,對當時的周成建和美特斯邦威來說,還不需要那么國際化,不需要那么超前,太超前的經理人也不是企業當時需要的,也要走掉。經理人離開,周成建可能是被動的,也可能是主動的。 在經歷六次人事震蕩的過程中,作為一名企業家,周成建逐漸變得成熟、職業。他處理人事震蕩的方式,至少有三點值得肯定。第一,善于學習。他不斷從人事震蕩中總結經驗,反思和改變自己。譬如他的脾氣在變好。性格是很難改變的,但脾氣變好也很不容易。老板隨著企業規模變大脾氣也變大,規模變大,脾氣變小,是很難得的。第二,他對離職人員很客氣。譬如請走的人吃吃飯,送送他。我認為周成建是處理人事震蕩的高手。第三,當一起創業的人已經不適合企業時,他能割舍感情的因素,選擇企業發展,這很了不起。溫州有些老板,與一起創業的人在理念上已經出現分歧,但因為感情、人情做不到“分手”,這樣企業永遠沒辦法發展。周成建選擇分手,表現出了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家素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