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日本發展3G也經歷了增長先慢后快的過程,其中經驗可為中國借鑒
日本3G進入快速發展通道
文| 蘭紅
當中國還在為何時發放第一張3G牌照大費口舌時,日本的3G運營商已經發生了第二輪競爭。
2004年9月,日本內政部和通信部宣布,將允許更多的運營商進入3G市場,從10月起對申請者進行資格審查。如果新牌照能夠在明年分配下去的話,預計到2006年,這些新進入的運營商將與現有的四家運營商一起向用戶提供商用服務。
“日本并非最早推出3G移動通信網絡的國家,卻成為眾多3G追隨者研究的范本。” 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通信信息研究所庾志成說,“這不是沒有理由的——從時間上看,2001年10月1日,NTT DoCoMo推出商用3G業務,使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個開通3G商用業務的國家;從發展上看,日本3G的規模也是全球最大且最快的,它不僅開放了3G網絡,并以此為基礎提供各種豐富的3G數據業務。”
先入者并非贏家
日本3G商用市場發端于2000年。在2G時代的決策失誤(日本固執地推行其自行研發的PDC,試圖以此抵擋國外通信企業進入日本市場,也為日本企業壘起了進軍國際市場的高墻),讓日本銘記教訓,并促使其在3G來臨時搶在歐洲前面部署新業務。當年6月,日本以招投標方式頒發3G牌照,NTT DoCoMo、KDDI和J-Phone三家移動運營商分獲經營許可。2003年,又有一家運營商進入市場。
2001年10月1日,擁有4146萬移動用戶的DoCoMo率先推出采用WCDMA技術的3G業務“FOMA”。緊隨其后,2002年4月1日,日本第二大移動運營商、擁有1269萬用戶的KDDI宣布開通基于CDMA2000 1X的3G業務,以“Au”作為業務品牌。以此為標志,兩大3G商用網絡的直接對壘拉開序幕。隨著沃達豐旗下的J-phone于2002年12月20日開通基于WCDMA的3G業務,日本3G市場上形成了三家公司競爭、兩大陣營對壘的局面。
這有力地促進了日本3G市場的發展。截至2004年10月,J-phone 有27.44萬個用戶,DoCoMo已經吸引到了649萬用戶,KDDI的累計用戶數量也達到了2193.32萬戶。
然而,日本3G業務并非一帆風順。在2003年3月以前,三家運營商業務量極少,只能慘淡度日。從2001年10月率先 “布網”到2003年3月,DoCoMo一年半的時間僅發展了15萬3G用戶。這讓DoCoMo深感難過——花成百上千億美元建造的3G網絡就像深夜的郊區公路,沒有幾個人使用。僅隔半年, DoCoMo就將用戶數提高到100萬。此后, DoCoMo的3G用戶數翻了幾番,到2004年9月,這個數字漲到了649萬。
“這說明,自2003年3月起,日本3G已經從啟動階段邁進了快速發展階段。”愛立信(中國)戰略發展總監盧勇說。
即便如此,兩種標準的發展也不盡相同。盡管CDMA2000 1X的速率不到WCDMA的40%,但由高通主推的前一個標準在日本已經擁有90%以上的市場份額。與WCDMA相比,CDMA2000 1X完全與2G相兼容,由舊網絡向新網絡的過渡要順利得多。
“WCDMA的發展緩慢,并不是因為技術不夠好,只是從二代到三代的過渡并不容易。”KDDI移動通信事業總部部長起橋俊南說,“兩種標準真正的對壘還在網絡建成之后的市場搶奪。”
運營商補貼手機制造商刺激市場
在3G發展初期,日本的終端供應商和運營商總希望提供一個與2G和2.5G涇渭分明的3G,并以此為口號,高調宣傳他們的產品和業務。“3G的概念就是設備制造商們提出來的。”電信咨詢公司BDA的總裁鄧肯克拉克說。事實上,1G、2G的概念也都是設備制造商拋出來的——將移動通訊技術的發展按G(代)來劃分,使得技術生長之樹被粗暴地切割成段,技術演進的連貫性和隨機性被忽略。
日本的運營商們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今年2月下旬在法國戛納舉行的2004年度3GSM世界大會上,他們達成一致意見:停止談“G”,著眼用戶。
最為便捷的方式就是,讓用戶享受到更多的價格優惠。但現實卻是,與3G配套的手機成本很高。
在日本,手機制造商不直接面對用戶市場,他們生產的手機全部銷售給運營商。為搶占市場,制造商一般以成本價甚至低于成本的價格將手機賣給運營商,運營商再采用補貼方式,以更低的價格賣給入網用戶。以NEC手機為例,制造成本高達6萬日元,超出用戶的承受力。但經過NEC和DoCoMo的兩次“貼本買賣”,一款NEC3G手機最終的售價僅為1萬2萬日元。
英國咨詢公司Analysys對此發出警告,激進的減價措施,將極大地傷害本來非常成功的2G服務的收入。包括NEC和DoCoMo在內的終端供應商和運營商,也開始反思這種飲鴆止渴的營銷方式。
在日本3G移動數據業務中,使用量最大的業務是email,但一般較為短小,且僅為1.5日元的收費,相當便宜,因而其總收入并非最大;使用量和收入最大的業務是鈴聲下載業務,一次收費20日元。該業務從去年底開始推出,僅KDDI今年7月份就有450萬次的下載量。另外,桌面圖像下載、屏幕保護圖像下載、新聞發布、天氣預報等方面的需求也在增長,尤其是彩屏、游戲、流媒體。與3G數據業務相對應,3G主要用戶為25歲35歲的青年,他們大多為企業白領,有較強的商業需求。
發現這一點后,DoCoMo很快宣布將制造新的模型,提供給商業手機制造商。“但是DoCoMo不大可能獲得更多的收入”,國泰君安證券分析師姜濤說,這種手機預計會比典型的3G手機花費更貴,DoCoMo將為此投資370億日元。但與此相比,指望少部分追求更快數據業務的企業用戶交納的費用來填補這塊支出,難度太大。
增殖服務內容決定勝敗
3G業務的開展,為同一產業鏈上的運營商、內容提供商、終端提供商帶來了市場潛力。
以KDDI為例,在產業鏈的下游,為了迅速吸引消費者使用新手機,KDDI與手機生產商之間形成了有效的商業聯盟。KDDI總是先行決定將向市場提供什么樣的服務,手機需要什么樣的功能配合,然后再把這些信息提供給手機生產商,由他們自己去選擇相應的技術進行生產。為了迅速擴大用戶群,運營商往往包銷手機,并對每臺手機購買者進行高額補貼。
如果說手機的生產價格是100,那么銷售價格可能只有50。這樣低價的手機,有效地刺激了消費者“更換新一代手機”的欲望。對于為KDDI生產CDMA2000手機的四大聯盟廠商來說,拿到了KDDI發放的“入場券”,就等于在這個產業鏈上找到了一個巨大的利潤空間——隨著包括韓國、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的運營商都已決定采用高通的CDMA2000技術,CDMA2000手機產量將大幅度提高,這無疑又可以將成本攤薄到最低點,從此進入一個“刺激銷售—產能擴大—降低成本—盈利”的正循環。
在產業鏈的最末端,增值應用程序和內容服務的開發上,KDDI更是廣結盟友,不斷加強內容服務的吸引力,期望以豐富多彩的應用服務吸引消費者。KDDI的一份資料顯示,內容供應商與運營商之間的利潤分賬比例高達91∶9。這對增值服務商來說是件好事。據估計,類似KDDI這樣的運營商每年至少從3G市場上拿走350億日元(約3億美元)的收入。而且,KDDI的用戶基數越大,內容服務供應商的收入分成就越高,新的服務也就層出不窮。內容服務越豐富,吸引的用戶也會越來越多。
這又是一個越滾越大的正循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