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企大陸建立研究中心 兩岸跨入水平分工時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11日 17:28 新華網 | |||||||||
從禁止高科技企業大陸設廠到“重點零部件應保證臺灣生產”,如果臺灣對大陸的看法總是“慢半拍”的話,受到損害的將是臺灣企業的競爭力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申水 報道 臺灣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胡勝正日前表示,在臺灣企業紛
然而實際情況并不如臺灣當局所愿。近期臺灣高科技企業紛紛在大陸設立研發中心:大宇信息將在上海成立分公司“耀宇”,專責網絡游戲的研發;“作為臺灣研華科技全球重要研發中心”的西安研發中心開始運營;臺灣與大陸的研發合作也在深入,臺灣寶成集團日前宣布,在大陸的研發中心將承接中科院的“龍芯計劃”,雙方將共同合作開發的龍芯二號CPU。 臺灣戒心日重 從限制高科技產業赴大陸投資設廠,到“規勸”臺灣廠商把研發留在本土進行,臺灣當局對大陸吸引臺商一直懷有戒心。 臺灣當局現在已經承認“大陸低廉的工資確實有磁吸效應,臺灣許多產業把制造和組裝移往大陸是一股趨勢”,但是臺灣提出必須與大陸做有效的“產業分工”來保證臺灣優勢。臺灣有關官員就提出,臺灣必須保證重要零件在臺生產組裝,然后將大陸生產的零件和臺灣生產的重要零件組裝,以“臺灣制造”的名義出貨。 臺灣最近推出了“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劃”,力圖吸引本土廠商將研發過程留臺進行。臺灣“行政院長”表示,這項計劃目的就是“設法突破打壓”。此外,臺灣還通過“全球運籌中心”計劃,以租稅優惠等手段鼓勵企業在臺設立研發總部,構建“臺灣研發,海外發展”模式。 臺灣當局的想法并沒有得到企業界的認同。智邦科技CEO黃安捷就曾嚴厲批評當局政策失當,沒能體察高科技產業發展特點,導致臺灣的競爭力流失。黃安捷指出,臺灣過去信息產業外移是因為追求更低的制造成本,將生產線外移到大陸去,而現在正在發生的是研發中心外移,企業要到境外去找研發人才,使研發中心廣設全球各地。 臺灣對大陸的“技術封鎖”曾引起廣泛批評。臺灣當局曾經禁止臺積電在大陸設8英寸芯片廠,島內批評臺當局的政策使臺積電“坐失發展機會,讓大陸中芯國際坐大”。而最后,臺當局也不得不許可臺積電投資上海。 臺企大陸建研究中心已成風氣 越來越多的臺灣國際性公司出于全球戰略的考慮,在大陸建立研發中心。目前已經在僅在江蘇昆山設立研發中心的有微星科技、通力電梯、恩克斯、統一食品、臺灣神達等。 微星科技董事長徐祥表示,該公司在昆山大型研發中心的員工多達七百人。臺灣智邦在大陸的研發中心也有二百名工程師之多。華碩、明基等更是將研發中心全部設到了蘇州。 臺灣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副局長顏宗明也承認大陸在研發上的競爭力。他稱,上海和蘇州的科技園區“很快就讓臺灣感到競爭壓力,特別是在研發方面”。 臺灣士林電機有關人員指出了臺灣企業在大陸研發的原因:大陸研發人才薪資比臺灣便宜,且素質好。“士電在大陸可招攬到北大、清華等名校畢業的碩士,在臺灣根本想都不敢想。”該公司一位負責人表示。 經濟的事讓經濟規律去解決 社科院臺研所臺灣經濟研究員王建民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臺灣試圖繼續保持八九十年代臺灣和大陸間的“垂直分工”機制,由臺灣進行產業鏈高端的開發工作,而由大陸進行加工制造。但是臺灣的設想已經逐漸“行不通”。臺灣目前政局不穩,人才不足,同時隨大陸市場的發展,臺灣企業需要就地服務,這些因素決定必須產生新的分工。目前來看,臺灣企業與制造相關的研發過程轉移大陸已經是必然趨勢。 臺灣試圖讓“重點零件”和研發過程留臺也實無必要。王建民強調,隨著兩岸傳統產業向高科技產業尤其是IT業的發展,兩岸經濟分工已經進入“水平分工”的新時代,“誰在某個領域的生產、研發水平高,這些工作就由誰完成”,產業研發和生產的上下游垂直分工已經過時。 王建民指出,跨國和跨地區的工現在已經是潮流。采用大陸研發和大陸制造都是臺灣企業增強自己國際競爭力的舉動,對臺灣企業來說是好事。 “臺灣要搞好,經濟的事還是要由經濟決定,應該減少人為限制因素”專家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國際先驅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