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國:使命和使命管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03日 16:11 新浪財經 | |||||||||
北京凱帝克建筑設計有限公司(KDKE)總經理 李保國 使命在這里不是指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政治使命。而是指人性層面生存的本質特征。是人作為自然人屬性的使命,如果講這是一種自私,用尼采的觀點,這也是一種健康的自私。一個不能對自己負責的人無法對其他任何人和事負責。
人不論以什么形式生存,大體上都是在不知不覺,后知后覺,先知先覺這三種狀態中穿行。 因為一個很簡單的事實是,人,不可死于無知。我今天就是把我們企業的這種后知后覺的哲學思考與各位分享,以求同仁的指教。 前一段,幾個朋友一起聊關于媒體上很熱鬧的‘郎顧’之爭。我們勸一個年輕的經濟學家,此問題比較敏感,你的影響又大,說話時注意點。畢竟是在國家機關的敏感部門。誰知他講,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沒地留住爺,爺當個體戶。這是很典型的自由職業者的從業心理。我們和我們身邊的及我們的同仁,都有這樣的心理特征。 他清晰地說明,我們不能成功地強迫人們為管理者的目標而進行工作,人性從來沒有在組織的背景下得到如此有意義的探索思考以獲得意義和調整。自我意識在以理性擴張心理的潛能。組織行為的哲學正在發生顯而易見的巨大變化,不經意間啟動了有關自身的自我探求,自我分析的進程。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智業的蓬勃發展將伴隨著常規的管理方法,理念,在逐步衰退中死亡。 這是中國首屆智業會議。智業是講智慧的產業。 羅素講,“智慧可以通過掌握事物的基本規律來獲取。’要想擁有智慧,就必須掌握基本規律,這個規律適用與一切事物。事物是運動的,運動著的事物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認識的。 詞典上講,事物之間的內在的本質聯系就叫規律。 德魯克在1994年的著作《后資本主義社會》里宣布:在知識社會中,傳統工業時代的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對立將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有知識者與無知識者的社會關系,這一社會關系的實質是“資歷”的深淺而非誰“雇傭”誰。據說德魯克是第一個系統刻畫了“知識社會”的西方學者。他還認為,人們已經無法用傳統的分類方式來劃分知識社會的群體了。在知識社會里,每一個人都是某一領域的專業工作者,但沒有誰永久性地隸屬于某一專業機構,因為機構的生命周期比知識勞動者的生命周期短的多。這能不能算一個規律。 智力資本是近年來經濟學界、管理學界對智慧也是生產力全球性高度認同的描述。是指知識在未來所產生的新的資產,是企業所掌握并用來創造財富的定義。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斷言:知識正在取代資金,而一躍成為全球企業的推動力。管理大師沃倫.班尼斯也預言:所有企業的領袖必須思考,如何積累智力資本。這能不能也算一個規律。 人是我們研究智慧的載體,蘇格拉底認為,承認我們的無知,乃是開啟智慧之母。這能不能又是一個規律。因為它對于我們理解和認識社會有著深刻的意義,甚至可以講是首要條件。比如我們熟知的摸著石頭過河。 大千世界,眼花繚亂,報刊雜志、廣播電視都在講:“變,是這個世界唯一的不變”。可是,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有個警示:“變化的表象只是那不變的世界給我們的幻覺。”紛繁的變化背后有沒有永恒不變的架構? 管理百年,理論諸多,有重大影響的50余種,被人推崇的管理工具近三十種,但是管理無定式定理,類似于中國老話講的法無定法,那幾百年來管理的永恒問題又是什么呢? 哲學自從蘇格拉底以來開始關注人類,并提出了千年命題:“我是誰,我將走向何方?”這個被譽為最智慧的人,為什么將問題直指個體的人,人的本質特性是什么?企業亦然! 我們象蹣跚學步的幼兒,跟著大人學說話,但要想說的流利,必須學語法,要想說的深刻,必須有哲學層面的思考。跋涉在市場經濟的長河,泥濘的腳步踩在我們智慧的平臺,給出了一個無情的拷問,企業家需要有更廣闊的哲學視野和更豐富的思想源泉。 因為不同管理工具的背后是不同的管理思想,不同的管理思想的背后是不同的管理哲學;不同的哲學認知衍生不同的管理思想,不同的管理思想需要不同的管理工具。而管理,是一個受觀念驅動的職業。 我們沒有理由僅停留在一般性評價層面或即時性模仿階段,而忽略他們內在的理論思路本身。不然我們學的只是需要不斷變化的技能,更多的表現為技巧,甚至僅僅表現為把戲。 一、關于人 在希臘阿波羅神膜拜中心的德爾菲神廟金頂,鐫刻了一句話:認識你自己。且不揣摩古希臘哲人為何讓此語高懸于神廟的金頂,以神諭警示世人,千年風霜,觀者無數。但這是一個所有的人都必須正視的問題。 或者講,是一個簡單的不被人思索的問題 當一個普遍性問題被人提出來時,哲學就產生了。最早表現出這種好奇心的是希臘人,希臘文明的出現,導致了人類思想活動的大繁榮。也出現了對自由的認識。在哲學層面,以休謨為代表的蘇格蘭啟蒙運動思想家的自由主義的社會哲學,和康德的自由道德哲學最具代表性。而自羅爾斯1971年的《正義論》始,英美現代自由主義政治理論變基本上為他的論題所支配。哈耶克的古奠自由主義卻是在90年代,由于世界形式的變化受到了持久,全面的關注。他們的一個傾向是,不是試圖改造人性,不是試圖制造新人來適應自己完美無缺的制度,而是在既定的人性基礎下,貼著地面前進,探尋使一個自由的社會成為可能的制度。 看世界千年思想史,認為自由是人本質的,首要特征的占絕對的多數。 我們無法全面梳理,定義自由主義,個人主義這些哲學概念,但面對市場經濟,面對WTO,面對書店里琳瑯滿目,卻又幾乎全部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管理書籍,又天天聽到要以人為本時,有必要拋開我們習慣上對這些詞匯的褒貶和階級的標準,用更豐富的哲學視野去自己思索一下人的問題。 不管我們多么不習慣談這個問題,我們也應當承認是自由賦予了文明一種創造力,賦予了社會一種能力。在我們改革開放的崛起進程中,只有當個人有自由運用他們所擁有的知識,去實現他們自己的目的時,進步就發生了。能不能說,社會的進步與人性的釋放,引導有關? 人的本質是什么?梁漱溟說:是精神。精神的本質是什么?黑格爾說:是自由。個體精神追求個體自由,這是康德論證過的人之為人的天性之一。所謂正義,就是群體之內一切個體的同等自由。羅爾斯確立了正義倫理學的兩個著名基本原則;一是個人基本自由優先和基本權利平等的‘第一自由正義原則’;二是機會均等和改善最少數境況最差者地位的‘差別原則’。我很贊成北大汪丁丁講的:“自由顯然不是簡單的隨心所欲。如果自由的意義很容易就可以被人把握,我們這個世界里的混亂和殘酷也許大多不會存在了。如果自由的意義很容易被人把握,人在這個世界里生存的意義也許就消失了。‘自由的含義無非去應對快樂和幸福。 在希臘語言里,幸福指的是那種永久性的美好,而快樂僅指眼前的享受。 不管人們對人性有多少定義和分類。但古今中外人性的基本特征變化不大;人與人的差距也不大;成功與否與人性釋的放程度有關。人最本質的需求是自由,快樂,幸福,尊嚴等,他有兩個特征,一是無形的需求或講是非物質,二是無止境。 無止境是數學或哲學上的一種概念,可以說是無法測量或計算的,但無止境又是日常生活的一種思維方式,雖然很多事物是可以測量和計算的,但人們都會有一種無限的感知,這是人類的一種能力。無論作家,思想家,設計師,都有一定的夢想,但永遠也不會實現,創造的東西也達不到頂端。 設計師最本質的特征是自由職業者。用哲學家哈耶克的解釋是“自由人的標志乃是其生活并不依賴于其他人對他品性的看法,而只依賴于他給其他人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 自由職業者是以意志為本的人,建筑是他們的空間表象,認識在為意志服務,意志是理念的表現,靈魂是理念的居所。而人性的本質特征也是崇尚自由的,人作為一個有生命力的主體,他本能的人格權利必須受到尊重,而尊重的本質是尊重他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權力。設計師的職業特征是自由職業者,自由職業者為社會所提供的是職業服務,整個過程有諸多的營銷成分,但他產出的不是商品,因為它不能被消費掉。建筑相對于人的生命要更加久遠,而追求比生命更加久遠的事物,不同樣也是人性本能追尋腳步的延伸嗎。所以,從個體人性的層面,從職業特征的層面,設計師要做的事,是追求比生命更加久遠的東西。 這是企業管理認知的基礎。以人為本,要先知何為人之本。其實,世界的發展、中國的崛起,都是人性本質的逐步釋放與引導,都是人本自由的逐步尊崇與闡釋的結果。技能解決生存之術,觀念解決生活之道,哲學解決生命之謎,也只有從尊崇個性生命的角度,才能在終極問題上做積極的探索。 Keep Dream Keep Elegance謂之凱帝克及其使命,意寓追求比生命更加久遠的東西。 昭示那種陽光的、激情的、積極的、興奮的……用靈魂探索現在,追求未來的生活狀態。 “為客戶創造超過成本的價值”是企業行為的承諾; “生命在承諾中延續”是企業的價值取向; “春來草自青”則希冀透出生命哲學中的那份從容。 “追求比生命更加久遠的東西”是對設計師職業及人性特征形而上的歸納,是KDKE的理念,是KDKE的使命,是KDKE的靈魂。哲學家講,這是對生命終極意義的提煉。尋找企業之魂是尋找心境上“破繭而出始為蛾”的豁達敞亮的視野,是想打造受員工歡迎、受業主信賴、受社會尊重的企業。 這里的使命不是具象的,不是豪氣長虹的誓言,也不是社會價值的妄語,不是最大、最強,是特指人類靈魂追尋的自我滿足。我們不追求成就的偉大,但在意靈魂的崇高。 雖然理念的追求可能不那么完善,雖然靈魂的探尋可能達不到。但他不妨礙KDKE員工分享理念的陽光。柏拉圖著名的洞穴比喻的意義也在于此。它一經形成人性層面的共識,在成功的跋涉中,靈魂將不再缺席。 人說建筑是藝術之母,從哲學層面上講,藝術的唯一源泉是理念的不懈追尋,設計師的唯一目標,就是清晰地傳達這一認識。沒有對生命終極意義的認知探索,傳遞出去的也不會有味道。 KDKE研究院在自然的追尋中出現了,與民生銀行合作“希望小學”的設計圖紙完成了……這里沒有指令性要求,沒有額外的物質補償,但在對人性的本能呵護中,由對自身負責,無形之手使他們在對社會負責,在滋養靈魂中,心靈享受著快樂。 不管哲學給靈魂有多少定義,但有二個共性特征:靈魂的形態是個體的,地位是主宰的。我們終其一生在構建著生活的方式,遵循著靈魂的暗示,使人類有了尊嚴及快樂,不管有意無意都在信仰與理性的雙重緯度同時探索,也都在有限的物質追求中感悟無限的人生。而唯有思考才能支撐靈魂。 我們面臨一個十分簡單的命題,你可以保證你的員工每天8小時上班,你如何保證他們8小時盡心盡力。 二、情緒資本 蘇格拉底臨終申辯時告誡世人的話“認識你們自己,從而承認你所知微乎其微”,意即能夠正確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是一種真正的知識。 從這樣一種承認無知的知識論出發,哈耶克確立了自由在所有價值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在《自由秩序原理》德文版的序言草稿中,哈耶克說“自由不只是諸多其他價值中的一個價值,……而且還是所有其它個人價值的淵源和必要的條件”。這是因為,不但分立的個人知識之一前提要求人們自由地根據自己的知識做出自己的決策,而且在個人面對自我、他人和社會的必然無知狀況下,個人也必須自由的通過遵循默會的行為規則來應對,自由不光意味著個人對個人知識進行理性的自由運用,而且也意味著個人對無知的未來復雜態勢,進行一種理性不及的自由應對。人不光在知道自己的目的和達到目的的手段的時候需要自由,而且在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和達到目的的手段時也需要自由。“自由就是強制的不存在”,強制他人,試圖以自己的知識為他們做出決策,不僅意味著對他人的獨特的個人知識的漠視,而且也漠視了所有個人對他人、對世界的具體特定情形的無知這一前提。 眾所承認,人類掌握的知識永遠只是他面對的未知世界的一小部分,對社會生活的全知全能的認識是不存在的。對人類來說未知的領域總是存在,社會存在的知識是分散的,沒有一個人或者組織能將這些分散的知識絕對總匯起來;就特定時間和特定地點而言,每一個人都擁有一些獨一無二的實際知識,唯有他個人可以最好地利用這種知識。 知識不僅是分散的,而且能夠被明確表達的知識(如科學知識)僅是知識中的一小部分,許多知識具有不可明確表達,從而也無法完全傳遞和集中的性質,這就是知識的個人性質。 知識只會作為個人的知識而存在。所謂整個社會的知識,只是一種比喻而已。所有個人的知識的總和,絕不是作為一種整合過的整體知識而存在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情緒是一種資本。 當前,管理變革的趨勢是,要用智慧來管理一切。 智慧產業是一個運用知識密集的產業,而知識的特點又告訴我們,知識是個體的,局部的,人只愿意知識才能發揮作用。這里的愿意,表面是他對交換的價值判定,實際是他對自由的幅度感受。我們一般稱之為情緒。而情緒一直是推動企業的基本動力。知識只有在愿意付出時,才有真正的價值。 法國人圣埃克.蘇佩里一生大半與死神相伴。他講人的偉大在于人的精神,精神的建立在于人的行動。人不管有意與無意,他其實是生活在精神世界里;人是否清晰還是混沌,他比須貼著地面穿行于現實中。 不管不同的人如何對自身有不同的認識。但是貌似理性的辨析,在執行前的瞬間都是感性的,卻是事實。凡屬人們決策類的判斷,小到購物、交友,大到投資、決策,形成前的瞬間都是借助情緒的因素。就普通人來講,高興與不高興,做出事的質量不一樣,愿意不愿意做事的速度也有巨大差異。我們建筑師常掛在嘴邊的“感覺”是什么,就是情緒。總之,情緒在人的行為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主導及決策作用。 所以,由感覺、信念、認知、價值觀以及追求熱情、陽光、專注、 遠見、精神、創新等隱性資源,構成了情緒資本,出現在了KDKE的資產負債表上。才有了“善待情緒資本,注重生活狀態”的提醒。 據說,國際友人盛贊鄧小平的偉大功績時,講鄧小平是中國的總建筑師。建筑師一直是國外最受人尊敬職業,前年在美國排名第七,地位高于大學教授,更遠遠高于滿大街都有的CEO。可能緣自西方對個人素質、個人能力、個人作用的認同,因為他們的社會哲學是建立在個人主義基礎上的。且不論他們的哲學觀正確與否,值得汲取得使他們執著的敬業。 《格調》中有個觀點:不是由你所擁有的財富數量,而是由你的思考方式決定你的社會地位。 這與休漠的經驗主義哲學,叔本華的生存意志,尼采的人本主義都是相似的。近年國外建筑師在中國設計市場活躍時,媒體上頗多微詞,當采訪KDKE時,我們文章的標題是《讓靈魂站起來》,因為KDKE認為牢騷是成年人在撒嬌。倒不是因為我們正在CBD做著27萬m2的中環世貿,實在是覺得我們偉大的同行應善待自己的情緒資本。列寧在《哲學筆記》中寫道,偉大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我們跪著。靈魂不站起來,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高。 英國前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一百年前說過,一個人只要跟隨自己的內心和激情采取行動,就可以成就偉大。從本質上說,人都是生活在精神里,感受中。百年管理史,技節紛繁,但主干不變,是人,是人情緒的釋放與引導,只有激情才能開啟潛意識之門,滿意的作品是在這扇門里找到的。只有激情才能在明確地拷問中喚醒智力,使其轉化成資本。由于市場經濟中交易行為的滯延特征,使征途漫漫,人生的收獲是追求成功整個過程所產生的持續性收益,它是激情的產物。只要你不背叛或忽視激情,生活與工作一定是有趣的。 “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世界上的偉大事物都是靠激情來成就的。”好像這是黑格爾說的。所有的自由職業者都是與激情相伴的人。 人的本性是向往自由追求快樂的。設計師本身就是自由職業,如果還能在相對自由的工作中享受快樂的發揮,這的確是一種理想的生存狀態。 在KDKE一直在摸索一道難題的解:每名設計師都有自己的特長和偏好,沒有別人比自己更清楚自己的偏好和特長,根據資源有效配置的原則,要求清楚所有人的特長和偏好。哈耶克指出,目的的“已知”,只在個人的層面上成立,一個人的效用函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或者即使他也不清楚,那么其他人不可能比他自己知道地更清楚;在目的只有個人知道,屬于個人知識的情況下,手段的選擇和決策的做出,當然也只能付諸該人。 KDKE在運作中是在自然博弈中達成知識秩序的拓展。 我們欣賞設計師遙望目之所及以外的地方,而且敢于邁開腳步,奔赴那未知前程的執著敬業,認可靈魂參與成功的一切努力,自己對自己的追求負責,不提倡明主意識,扯著父母衣襟的孩子永遠長不大。如果自己不能對自己負責,就無法對他人、對企業負責。如果這是自私,那也是尼采稱之為的“健康的自私”。 藍天下可感受蒼穹之闊,更應意識那腳下之實。人類是貼地而行的族群,把心沉下來,眼睛看著地面,路才走的扎實。靈魂是空靈的主宰,用思考支撐起的靈魂必須走動才有站立的的價值,否則它還要跪著。 現在是感覺經濟,人們都在為感覺而消費。所有的策化,都是在感覺上做文章,比如在房地產行業,一般在三個層面展開,我幾年前就說過,做地產是不可見的,是謀略,追求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做設計是隱約可見的,是智慧,追求的是插柳不讓春知道;做營銷是可見的,是技能,追求的是揮灑任意文章。 終極目標只有一個,帶領人進入二度創作空間。這個空間的主人叫感覺。使用的工具是屬于你自己的知識。驅動力是愿意。表面是他對交換的價值判定,實際是他對自由的幅度感受。 有人講這不是騙人嗎?不是。勵志學中講,你認為你行你準行。墨菲法則中講,你認為企業中發生的事情,他一定會發生。老人們說,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講,是一個人自信的幅度。 三、狀態力量 有了感覺,有了情緒,就要行動了。在中國文化中,這個階段是次序問題。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問題也出在這里。聽誰的。我們習慣的做法是誰官大聽誰的。古人 講,群行群止看見識。但是我們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 從審美的角度,最讓人震撼,驚嘆的都是自然的。海洋,山川,森林,包括我們身邊的很多事情,沒有多少是設計出來的。 秩序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人為設計的秩序,另一種是自發的秩序。其中最廣為現代人所承認的那種秩序類型,是通過人的意志作用強行制定的,是為了某一目的而設計和創造出來的,我們可以用“管理”或者“組織”這樣的術語來描述人為創造的秩序,它又可以稱為命令式秩序。軍隊這種組織是一個命令式秩序最好的例子, 在這個秩序中,個體要素應該如何行動及占據什么位置,整個秩序的目標和結果, 都是由一個統領的命令所造成的。與此相反,另一種秩序類型則產生于體系內部,是在人們使自己的行為互相適應的過程中產生出來的,是一種源于內部,進化而來的自發秩序或自生秩序。 經濟發展了,僅僅從企業持續效益的角度,業主們也會從產品、營銷、品牌、創意等做多方位的探索。相應地就需要更豐富的哲學視角和更豐富的思想源泉。事物沒有純粹的兩極現象,不能用簡單的是非對錯好壞來衡量一個建筑。陰陽五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基礎,那種相生相克,反生反克,生制克制的哲理博大精深。不可能有一種事物居于凌駕一切的位勢。同理,也不會有哪一個在學術上可以指點江山。人們生存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我們只可能接近真理,不可能到達真理。 命令式的組織比較強調整齊劃一,追求優勝 汰;自發式組織比較在意激情活力,追求適者生存。 哈耶克對自發的社會秩序大致是這樣論述的,我們能讓未知世界秩序化的唯一方式,是讓它自己組織自己。我們有時候可以依賴自然界的自組織力量,來實現我們的目標,但是,我們并不按照自己的設想來編排個別元素的位置。為了協調人類個體行為,也需要類似的程序,要形成這樣一種人際間自組織的結構,決不是把每個要素安排于適當的位置上所能創造的,需要的只是一組抽象的規則,為各個個體所服從。結構越是復雜,規則則必須越一般化,具體命令必須受到局限。每一個個體,都是不完全一樣的,每個人都不可能完全了解另一個人,也無法向另一個人傳達自己知道的一切,個人擁有的知識大部分只能在個人自己做決策的時候使用,因此為了最大限度限利用分散的知識,個體必須擁有一些權利,一個私域,也就是個人的自由和分立的產權。這樣,個體在追求其目標時,依據規則和其他知識行動,就產生一種復雜的秩序。這個秩序的優越性在于,個體每時每刻的行動,產生了對周圍環境的調適,而每個個體的調適,這個秩序總體就產生了對環境不斷的適應,增加了對未來的適應。(這是命令式秩序絕不可能做到的,每時每刻,每個地點的連續不斷地微調,以應付不確定性)。 人都具有自然人和社會人的雙重屬性。 交換是人本能的社會屬性。亞當。斯密說,狗,沒有人類這樣的交換天性,不會交換它們各自的骨頭。所以,狗沒有組成社會。從交換的好處理性地發生出來社會的分工,以及分工所致的專業化,以及專業化所致的生產率上升。因為人向往和追求相對寬松的工作空間,是財富創造的前提條件。在財富創造的過程,人與人、人與環境不斷地磨合,使你有了一個相對位置。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使你客觀上為社會做著貢獻。這是一個自然形成的過程。人為的因素比較少,這其實是一種社會秩序,因為適者生存的法則在調節你。在這個秩序的構成中,知識在起作用。交換規律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所以凱帝克講技能解決生存之術。 在凱帝克有一種技術能力,人稱設計理財。是和業主一起通過投資成本最小化的實施,達到投資效益最大化的運作模式。四年來審核了200余個項目,建筑面積約600萬平米,為業主節約投資數以億記。這也不是我們刻薏設計出來的。 搞市場經濟了,我們都在引用亞當.斯密的觀點,他之所以獲得諾貝爾獎,是關于勞動分工理論的提出,而勞動分工是自然形成的。在建筑設計及其他自由職業的行業,這種勞動分工是以知識分工為分工特征的。 有一些業主希望降低投資成本,壓縮產品生成時間,解決機會成本問題。就找到了我們的壽震華總建筑師,找到了凱帝克,我們就做了。區別在于,我們歸納出了一些規律性做法,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具,有幾年幾百個項目的實踐。不同體制、不同年齡、不同規模的業主都與我們保持了多年的關系。他們講我們是醫生,沒問題、沒毛病不找我們。這是自然形成的。 如果講智力是一個產業,那么知識的構成就是一種網絡秩序,根據個人的知識并被市場認可,就是你生存的點。汽車在行駛時調整方向是最省力的,人也是這樣。在狀態中才能出創意、出效率,因為過程中的調整大多是自發的,唯有自發的調整才是最有效的。 王昌興等人參與編寫的《混凝土結構計算手冊》不僅是自發自愿的,而且全部都是利用業余時間。黃秉政每年都有專業論文發表,也不是指令的。 計劃及指令違反了經濟運作的規律,用看得見的手永遠無法調節出理想的狀況,沒有相對空間的相對自由,就不可能出現中國現在的經濟形勢。君臨天下是反科學的,KDKE,幾乎沒有在其他企業司空見慣的例會。 智慧服務的個性特別鮮明,我們將智慧的服務定位于幫助業主解決問題時的技術支持,比如,為業主切實節省費用,把錢花在該花的地方。而個人所擁有知識大部分主要在個人決策時使用,這就需要一個平臺,相對自由的平臺是項目所需知識秩序的自發組合,在知識秩序中明確了位置就是明確了相對自由的平臺,剩下的就是維護這個位置的本能發揮了。個體的行為在與團隊自發的調適,會形成適當規則下的自由擴展,這種知識秩序有很強的生命力,因為它可以自發地組合不同分散信息的秩序。使快樂的發揮在相對自由的平方上成為可能。企業所需要做的就是信任他、認可他、賞識他。 KDKE設想的理想企業制度是為其成員自愿服從一個人性意義上確定的標準、原則和理想,運作的基礎是通過相互間的互動形成。 為便于在項目運作中有意識地拓展自由發揮的空間,取得企業知識秩序中合適的位置,企業把項目組稱之為“課題組”,年終總結也順理成章地成了案例剖析。 為了呵護好這份情緒資本,我們有6名MBA,有2名注冊企業文化師。我們倡導有節奏、有智慧的工作,比如專注后才有專業,專業后才可能是專家,希望精神快樂,身體健康。就連公司的宣傳冊,主編也賦予了“一個活得有滋有味的人”為開篇語,還有自然形成的KDKE研究院,成果更多地是內部交流。因為要力求情緒資本保值增值,必須經常不斷的“與靈魂寒暄”。 四、路徑依賴 當人性的基本特征告知我們激情是一種資本,狀態是一種力量時,同時還應當看到它還有毀滅性的一面。所以,哲學家波克將其定義為人類的核心部分。 崇高的使命感,高亢的激情還要落在實處,我們每天生活的空間不是虛幻的,真實的經營活動才是企業通向自由王國之路。追求企業永恒的問題,才能在沒有終極答案的探索中獲得收益。 永恒之路是正道,但人間正道是滄桑。為了不再滄桑,智慧就要尋找規律。這樣就可以“玩得更加輕松”。 在著名經濟學家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找到企業為什么而會存在的縝密推理,同時也會看到企業應著力于機會成本的制肘,所謂企業運作的零基思考,就是回歸到企業為何得以誕生的本原,這種無前提思考的意義是可以審視我們面前令人眼花繚亂的管理理論。由此,前節所述的KDKE問題就浮上了臺面,那就是每個人最清楚自己的特長及偏好,沒有人比本人更清楚自己的特長和偏好,而資源的有效配置要求清楚地知道每個人的特長和偏好。簡言之,如何降低企業內部的交易成本。這是企業近乎永恒的問題。一切管理理論由此衍生。 企業是一個以盈利為目標的群體,沒有利潤,一切都是空談,做正確的事,然后正確的做事,都要以企業的利潤為中心。 而企業盈利的唯一方法是營銷。營是謀劃,先有營而后有銷。馬克思講:從商品到貨幣是驚人的一跳。跳不出來,跳不起來,跳不精彩,就會身陷泥潭。企業是市場經濟中的微觀競爭單位,市場經濟解決的基本問題就是買和賣。時空概念放大了,就是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宏觀經濟講國與國之間的比較優勢,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之間的特殊技能。KDKE將營銷作為自己研究自己的一個重要課題,Four One & One Four是結合KDKE的實際情況,需要建筑師與市場對話中,向著無限實施的一種運營模式。市場是在博弈中達成均衡不斷發展,但在企業內根據市場展開自己的闡釋,反過來再調整自己的實踐,又在實踐中使作品發生轉變。這個學習的過程是對話——理解——實踐。 Four One & One Four用四個步驟概括了一個項目的全過程,是從營銷的角度,而不是我們常規的方案、初設、施工圖的角度;每一個步驟中都關注該階段的重點,用不同的經典營銷四要素指導,即4P、4R、4C、4V。因為我們推崇的是要為客戶創造超過成本的價值,讓營銷的意識滲透到組織的每一個環節。如同用手握錘子釘釘子,但眼睛盯在釘子上,這是手與錘子的協調成了人們無意識、習慣、條件反射般的行為,如同我們身體一部分的本能反應。盡管力量來自手與錘子,但此時也變成了波拉尼的“支援意識”了。 營銷意識一旦滲入組織的細胞,就為KDKE注入了新的激情與活力,情感營銷、顧問營銷、關系營銷,體驗式營銷,一對一營銷都得以有自己案例的詮釋。到了年底,是公司MBA的課堂,不寫流水賬,都寫案例解剖,共享運營操作的智慧,分享其中的歡樂。 KDKE也是一個微觀市場,也是一個微觀社會,也有一個資源有效配置問題。比如如何解決那個繞口令般的 “KDKE難題”呢?管理只有恒久的問題,沒有終結的答案,我們試圖在全程營銷中自發地調節這個問題,以求在開放中理性的演進,形成KDKE合作的知識秩序,并且協調地擴展。 比如我們的公司內部結構,脫胎于計劃經濟時期的國家機關,管理方法更多的是模仿軍隊,而遍布祖國各地的組織結構形式,其理論卻延生于80年前。這個德國人叫馬克思.韋伯。但是要取得不一樣的結果,就必須有不一樣的結構。魯迅先生講:面子精神是中國人精神的背梁。我們的組織結構合理嗎?是要面子還是要票子,是要整齊劃一的排場,還是要激情創新的活力,習慣的做法、別人的做法就對嗎?鉆石和石墨的化學式是一樣的,僅僅由于空間排列的順序不一樣,就出現了軟硬兩極的巨大差異。我們應當探索適合自己企業的鉆石類組織結構。依照模糊數學中路徑依賴的原理,在人員、技術等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僅僅是改變路徑依賴關系,就能產生變化巨大的結果。這實際上也是BPR的哲學思想。畢竟管理不僅是理論更要害的是實踐,他的意義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KDKE嘗試了,還嘗到了甜頭。 經濟學中還有一個著名的哈耶克原理,講經濟現象及行為發生、發展的自然性,不去干涉而使其能更健康的發展。我們管理潛意識中一直沿襲著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五要素,尤其注重控制。KDKE相信這個團隊所有的人都是誠信守諾、激情自律的,更多的是賞識、認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你可以強力保證員工每天8小時上班,但你無法保證這8小時他是盡心盡力的,知識型員工在今日已經不需要君臨天下的指揮了。 自然選擇,生存競爭和適者生存等觀念,是由模仿成功有效的制度和習慣所做出的選擇。是通過學習和模仿而傳播沿襲下來的整個文化。從而形成包含更多的經驗和知識的規則系統,使員工可以做事實上常規性的調適,從而有所依賴。 在KDKE一直在倡導智慧的工作而不是辛苦的工作。而要想擁有智慧,就必須掌握基本規律。Four One &One Four的運作模式就是智慧的理性規律。 一個企業不僅需要企業文化類無形品牌價值的呵護,更需要維持基本生存的利潤。同樣,KDKE也需要形成一個簡潔、明確,便于傳遞的品牌特征以及可操作、可度量、可拷貝的運營執行能力的框架模式。 KDKE在實行“four one & one four” 營銷組織運營模式,其實也是KDKE的品牌管理模式,它是將企業的設計行為,從市場營銷的視角劃分階段。每一個階段都以精典的營銷四要素為衡量標尺,而全部的營銷標尺,又都建立在前人探索的基礎上。我們相信有形流動的事物,背后是理念的永恒,唯有理念具有穿透力,更相信直觀是一切證據的最高源泉。我們樂于面對面的體驗、體會式的溝通互動。 這種框架內的全員相對一致的運作,是立足于前人基礎上進行理論的整合,不排斥任何前人營銷的有益探索、智慧地化繁為簡聚集一點,極其包容。在看似簡單的切入運作中,卻又吸納了半個多世紀營銷理論的精華。而從營銷理論的變化,我們也可清晰地感知適應人性的逐步演化。是回歸人本、人性,尊崇個性選擇的哲學為底蘊,讓人感到理論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將營銷這個企業利潤來源的唯一渠道,將營銷復雜的環節集聚于簡潔但又必行的實施渠道,這就是four one & one four框架。 如果說,4P、4R、4C、4V都是著眼于不同時期營銷基本變量的把握,給人以理性辯析及操作的啟迪。那么同時也是從市場、產品等物質的角度,轉移到情緒、大腦等精神認知的角度,給人以哲學思想的感悟,從而激蕩思考的空間。給看不到、摸不到的理念追尋帶來了可見的陽光。 從企業組織行為哲學的層面,我試圖嘗試這樣一個道理;“如果我們不把個人自由原則作為一種極為強硬的信念或預設來接受,那么我們就無從獲得我們想得到的結果”。其涵義遠遠超越了效率,還包括人性的滿足,自我實現以及生理意義上的生存。也就是說,當我們把自由當做目的本身來追求,那么我們也就能最大限度地實現我們的目的。使道德訴求與實際功利高度一致,使神性與獸性、對合法性的要求和對利益的期望、道德人與經濟人、意義的存在與純生物的存在,或講人是規則遵循者和目標的尋求者這諸多人性相悖而生,而存,而依,而克,而惑的特點而言,這樣一種企業哲學或許有著深遠的說服力使人們接受。 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 組織從本質上并不是一個 客觀存在的實體物質形態。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是人的價值,思想,技巧,流程和關系使他們成為現實。一個組織與另一組織的區別。是在于它的業務,流程以及其中的言行。企業文化是一個進化,積累,挖掘的過程,具有理性不及的性質。 當我們以西方為參照物,投入崛起的中國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時,我們需要克服人性即時性滿足的弱點,尤其是企業的領導,有足夠的犯錯誤的機會,但卻沒有足夠的改正錯誤的時間。對比東西方的歷史,我以為,中國企業管理在廣義上也有四個缺乏,構成了企業生存的大環境。一是缺乏類似西方那樣宗教至上的精神支柱,所以,我們力求讓靈魂參與成功,引導KDKE人靈魂層面精神上的追求,從理念上解決指向性主線的問題;二是缺乏類似歐洲文藝復興那樣的理性思考,所以,KDKE把方法看成一種智慧,在哲學闡釋中學習市場,解決路徑依賴的客觀環境問題;三是缺乏類似西方那樣人性尊崇的百年探索,所以,KDKE把方式看做一種理性,在知識秩序的建立中,盡可能提供自由發揮的平臺,解決企業內部的交易成本問題;四是缺乏類似西方工業革命的嚴峻洗禮,所以,把情緒當做一種資本,狀態看做一種力量,在這個組織營銷的模式中,解決企業整體運營能力有效性的問題。 我們嘗試著追尋迷離流動表象下企業的永恒課題,并從人本、人文、人性層面做為什么的探索,希冀哪怕是暫時的理性軌道能在眼前延伸,情緒的動力才不會偏離,精心滋養那一個個個體的靈魂,去追求比生命更加久遠的東西。 有人說,“解讀KDKE,仿佛看到了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 那種精神的偉岸。很男人。有上下幾百年的氣度,縱橫幾萬里的氣勢。如洪鐘納風佇立曠野,內鳴聲彌散地穿向遙遠的天際。我覺察到了他的幸福。那幸福在于對責任的擔當。如KDKE的靈魂,如KDKE的詮釋。 那種細膩的味道。很女人。在純粹的追求中用有趣輕輕撣掉了枯燥的灰塵,如流淌的小溪用平靜悄悄洗去了焦慮的浮躁。這味道源于氣質,而氣質又在于對生命的膜拜。如KDKE的研究,如KDKE的理財。 想的一般都比做得好,但依然講出,因為KDKE認為: 想到的未必做的到,但想不到的一定做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