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個月的并購案兩位CEO間的戰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5日 02:35 每日經濟新聞 | ||||||||
甲骨文收購仁科的背后故事 公司故事埃里森出了口惡氣 甲骨文收購仁科事件已持續長達18個月,最終甲骨文以103億美元收購仁科。這起創硅谷收購先河的并購戰也最終落下帷幕。
2003年6月2日,仁科以17億美元收購了頂尖軟件提供商JDEd-wards公司,晉升商用軟件業老二,直逼老大甲骨文公司。同年6月6日,甲骨文宣布,準備以51億美元收購仁科,至此甲骨文并購仁科案拉開了序幕。 18個月已使當事人和關注者都感到疲憊不堪。在完成收購的最后一刻,人們對這一事件本身的興趣開始下降,而收購背后發生的事故卻是耐人尋味。 兩家CEO關系緊張 從仁科購JDEdwards,到甲骨文購仁科,兩宗收購案如出一轍。出發點都是吞并對手,贏得市場份額,從而稱霸一方。業內分析人士指出,這起連環收購案的背后隱藏著業界爭霸的較量和私人恩怨。值得關注的是這兩家公司性格鮮明的CEO。 甲骨文CEO拉里.埃里森與仁科的前CEO克雷格.康威一直以來關系緊張。 今年59歲的埃里森是甲骨文的創始人,而49歲的康威曾經在甲骨文工作過8年。1993年甲骨文發生人事變動后康威便離開了甲骨文。此后,兩人一直在公開場合互相攻擊。 這次收購事件就是埃里森主動挑起事端的明證。他開始提出以51億美元收購仁科,后來不斷加價,提高到77億美元,最后定格為88億美元。 埃里森多次表示,如收購成功,甲骨文不會將仁科作為獨立品牌來運作,也不會立刻向新客戶銷售仁科的產品。這令仁科極為不滿,認為甲骨文是在惡意報復。 業內指出,甲骨文對仁科的敵意收購完全是出于埃里森的個人意愿,他希望能夠將康威排斥在競爭之外。企業應用軟件咨詢專家約舒亞.格林貝姆說:"埃里森是一個非常難纏的競爭對手,我認為他的收購計劃沒有其它目的,完全是針對康威。" 在這種摻雜個人恩怨的較量中,埃里森還是略微領先。今年10月,康威辭職,埃里森在一對一的較量中先勝一局,并為收購掃清第一塊絆腳石。 IBM最后一刻置仁科不顧 收購案期間,藍色巨人IBM被視為仁科的"救星"。 今年9月,仁科在年度客戶大會上宣布同IBM結盟并簽署了價值10億美元的合同。根據該合同條款,今后IBM的中間件和仁科的應用軟件將捆綁銷售。 消息傳出,許多分析人士就此認為,IBM將拉仁科一把。畢竟放任甲骨文收購仁科對IBM非常不利。 然而,幫仁科一把可能并不是IBM的初衷。IBM不希望甲骨文產品獨霸市場,但如果仁科被甲骨文吞并,這種局面將勢不可擋。此外,微軟有可能并購德國的SAP,這就迫使IBM不得不考慮給自己找一家能在今后開展合作的獨立應軟件開發商。 IBM雖然不愿看到主要競爭對手甲骨文實力進一步增強。但是,權衡利弊得失,IBM最終還是決定不介入收購戰。理由很簡單:首先,IBM選擇余地大。它可以支持西貝、仁科以及SAP等多家公司的應用軟件。 其次,IBM與仁科的合作并不具排它性。一旦IBM收購仁科,它將面臨失去SAP支持的危險。 最后,由于前仁科產品的銷量不斷下滑,公司股價也受到了很大的負面影響,而法院做出有利于甲骨文的裁決更是讓仁科雪上加霜。 由此看來,IBM同仁科結盟并不能說明IBM有意收購,相反IBM更愿意看到仁科繼續保持獨立。 不可否認,IBM與仁科結盟在一段時間內給仁科的老用戶們帶來了心理上的安慰,穩定了仁科的軍心。但在最后一刻,IBM還是放棄了仁科。 仁科反壟斷武器不奏效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仁科并不成功的反壟斷策略。原本,仁科想藉反壟斷武器贏得同情,并希望通過法律手段留住自己"獨立"的最后一絲機會。 仁科使出渾身解數,并以法律的手段抵抗甲骨文的收購,但也為此付出了不菲的代價。據粗略統計仁科為"獨立"花費至少7000萬美元。 但仁科試圖扭轉局面的打算最終被粉碎。先是美國司法部以反托拉斯為由試圖阻止甲骨文收購,但被法院通過。 隨后,也就是今年11月初,歐盟裁決甲骨文收購仁科合法,不存在違規行為,這為甲骨文掃清了另一道法律障礙。 仁科處處設障,而甲骨文總能逢兇化吉。為什么受傷的總是仁科,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答案不言自明。"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是商業領域的不二法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