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創業就業 > 正文
 

大學生如何應對就業難題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1日 07:43 第一財經日報

  主持人:本報記者郭晉暉

  訪談嘉賓:

  莫榮: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楊偉國: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助理,中國就業研究所副所長

  劉曉軍:微軟亞洲工程院ATC招聘經理

  孫筱萍:微軟(中國)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校園招聘經理

  2月27日,《第一財經日報》邀請了來自雇主、學校、政府三方的嘉賓,結合當前出現的就業新現象,共同探討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并對大學生如何應對就業難題提出了建議。

  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第一財經日報》:從“找一份好工作”的理想到“找份工作糊口”的現實,大學生們正在遭遇愈演愈烈的就業困難。調查顯示,外企、國企、政府機關位列大學生就業意愿的前三位,占到總數的70%以上,但這三類單位吸納就業的能力非常有限。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錯位?

  楊偉國:因為教育投資的結果,使得在收益層面上,要考慮到個人水平和保障之間的結合,從我個人的理解來看,去外企、國企或政府機關,最終的收益應該是相等的。

  可以看出,這個次序基本上是按薪酬多少來排列的。我們做過調查,幾乎所有的大學生都把薪酬看做找工作時考慮的首要因素。但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大學生對薪酬的要求是偏高的,這說明我們的信息不對稱,或者整個信息在勞動力市場和教育市場的流動沒有國外更充分、更完善。

  莫榮:我認為主要原因是供求雙方的信息不對等,企業想的和學生想的差距比較大。這與我們的教育體制有很大關系。

  大學畢業生中只有10%的人能進入政府或事業單位,絕大多數人都要進入企業,而學校培養人才的辦法和模式與企業的需求有一定差距。這導致企業和學生彼此都感到不滿意。學生在上學的時候,人力資本投入比較大,每年至少1萬元,加上時間的付出,可能到6萬元,甚至更高。但從企業來講,學生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它就不愿意支付那么高的薪酬。所以我想,理想和現實的落差,如果不解決教育本身的問題,差距可能還會繼續擴大。

  劉曉軍:我們每年要從上萬份簡歷中尋找幾百個符合我們要求的人才。中國學生有很多優點,比如他們都非常熱情,甚至非常有激情,非常有創造力;在專業方面的學習非常勤奮刻苦,很多人的專業成績非常優異,但學生的素質與像微軟這樣以創新為主的公司的要求還有一些差距。差距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中國的教育體制和課程設置與現在市場的發展不太吻合。我們觀察到,學生學的內容可能是很多年以前的。

  第二,學生往往偏重于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對真正實踐經驗比較缺乏,不管是軟技能還是專業技能到底是什么,可能沒有特別清楚的認識和了解。

  第三,外語溝通能力。看到很多中國學生的簡歷上托福考到630分,英語通過六級,但真正到工作中,卻不能有效地用英文進行工作,這是很大的問題。

  如何看待“低薪時代”

  《第一財經日報》:最近,大學生起薪過低的問題引起各方關注,媒體紛紛稱,大學生的身價已經等同于民工。對這個問題應該怎么看?

  莫榮:現在大學生是高薪還是低薪,我不敢斷言,在某一階段,比如這撥大學生的工資比上一撥低一點,高一點,都是正常的。從整個勞動力市場出現的苗頭來看,農民工的工資已經開始出現上漲的趨勢,大學生是否遭遇“低薪時代”還值得討論。

  大學生低薪應該從供求關系來看。現在一個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人同質性太強,但市場是要尋求差距的,我們為市場提供的人才并沒有這種差距,這必然導致供大于求。供求關系的變化當然會導致薪酬發生變化。

  劉曉軍:現在的畢業生看重的主要部分是現金收入,但實際上,學生更應該看重加入這個公司或者這個工作崗位將會提供什么樣的培訓,以及提供什么樣的職業發展機會,怎樣能夠幫助你達到個人的職業發展目標。在人力資源領域,這些也是薪酬的一部分。

  孫筱萍:收入的內容應包含很多,但是學生很難全面理解,所以學生到企業,或者企業到學校通過更有效的溝通渠道加強相互了解特別重要。

  目前實習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實習能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企業文化、用人機制、薪酬體制。但現在很多學校沒有一個有效的實習制度,有些實習過于形式化,時間過短。部分學生想方設法開假實習證明以敷衍學校。

  真正的實習要給學生提供一個實習工作崗位和工作項目,需要學生至少能到企業工作3個月甚至半年,但我們的教育體制又不能給學生保證的實習時間,尤其是研究生,他們要在學校做項目,很難有大段的時間到企業去實習。

  打開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通道

  《第一財經日報》:現在出現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我們在調查中發現,70%的大學生將就業難的原因歸在自己身上,認為是個人技能不足所導致的。還有一些大學生畢業之后,還去技校回爐學當技術工人。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

  莫榮:德國之所以成為制造業大國,重要原因是它的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是相通的。中國面臨一個經濟高增長和第二產業高速發展的10年,這個時代制造業肯定會有很大的發展。而恰恰我們的教育沒有這樣的發展,或者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不能有效地溝通,這本身導致我們在人才培養上出現比較大的偏差。

  楊偉國:我個人認為,大學生就業難是社會各個方面相互作用的結果體現在他們身上,他們自己無能為力。在我國,學生的求學次序是非常明顯的,從重點大學,然后普通大學,實在不行了才上職業學院。技術工人和技能人才短缺,最關鍵是現在教育的分等級或分先后次序的方式比較嚴重。

  教育改革應盡快打開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通道,讓學生能夠進得去出得來。作為老師,應改變教育方式,盡可能地不讓學生僅僅關心理論,而是強化與企業現實的聯系,因為企業遇到的問題每天都是不一樣的。

  建立基層就業的補償機制

  《第一財經日報》:讓更多高素質的人才進入技術工人行列,是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途徑之一。現在還比較熱的一個詞是到基層去。最近,北京推出的“大學生村官”非常火爆,到基層去能否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政府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做什么?

  莫榮:大學生當村干部的號召效應比實際效應要更好,因為村官畢竟是有限的。我們看到,在農村很缺大學生,號召大家往基層去,這是市場走向,因為都集中在一個地區競爭是不現實的。

  政府需要做好制度性安排,為大學生在勞動力市場自由流動創造良好環境;第二要薪酬上支持他;第三作為一項投入,要有相應的預期回報,比如優先入選公務員。

  楊偉國:從政府層面來看,如果需要這個學生到你認為需要的地方去,政府應建立收益補償機制。實際上,2003年政府扶持大學生就業就是朝這個方向走的。當然,以大學生為主體的、比較高技能的勞動力市場,還是應以自由流動機制為首要機制。

  政府、企業、學校應承擔的責任

  《第一財經日報》:413萬名大學生的背后是413萬個家庭,以及這些家庭對教育的投資,大學生就業問題事關重大。政府、企業還有學校三方,在促進大學生就業上應該做些什么?

  楊偉國:第一,作為老師本身,在關鍵時刻應挺身而出,要進一步改進自己,提升自己;第二,學校要強化和企業之間的聯系,盡可能了解企業的職位或對職業要求的變化,把這種變化及時反饋或傳遞到一線的教學單位中去,信息不對稱是阻礙就業的很重要原因之一。

  劉曉軍:作為企業來說,我們能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怎么能夠讓學生更了解我們。我們舉辦假期講座,還有和學校共同創辦實驗室,通過這樣的活動能夠加強學生對企業的了解。

  孫筱萍:不管是國企、外企,還是私企,都應該把自己當做企業公民,把對下一代年輕人的培養當做自己責任的一部分,這需要很多公司一起努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跟學校建立各種各樣的關系。

  莫榮:從政府的角度,應該把提高公共服務放在第一位,比如建立全國性大學生招聘網,消除大學生就業的制度障礙。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03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