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許家印
■文/本刊記者 曹一方
足球是解讀許家印的一個切口。
2013年12月18日的世俱杯上,廣州恒大足球隊輸給了拜仁慕尼黑足球隊。但是,許家印已經贏了。
自2010年一頭撲進足球領域三年來,他一共砸下20億元,把一支中國的足球俱樂部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亞洲冠軍。有人說,這一高度對于中國足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然而,這一高度對于許家印的意義,究竟是什么?
三年前,許家印揮舞著大把金錢,震撼了陷入假球低谷的中國足球,同時也引發了巨大的業界爭議——足球可以這樣玩嗎?他的一句“三到五年內奪得亞洲冠軍”,更是一時成了笑料——Hello Kitty還真想當老虎?
三年后,稱霸亞洲的廣州恒大足球隊,真就成了一頭老虎。狂言變成了宣言,公眾對于這個地產老板的固有觀念,就此徹底逆轉。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將”斷言、重復和傳染“視為領袖說服群眾的重要手段。在這一角度上,三年來的一切改變,絕不僅僅是因為金錢。
猛虎嘯牙,威震山林。在這個激進的時代,如果不能造成足夠的公眾影響,就無法獲得足夠的社會資源,進而成就一番大事業。許家印顯然深諳這一點。
2010年以來,恒大地產不再僅僅是“華南五虎”之一。其連續三年土地儲備、在建面積和銷售面積均居全國第一,且銷售額穩居全國三甲。與此同時,除了體育產業之外,許家印還闖進了文化產業,包括音樂、影視和動漫等六大領域。當然,還有借勢亞冠一鳴驚人的快消行業——恒大冰泉。
這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商業現象背后,更值得探究的是:年過五旬的許家印,究竟在追求什么?他一直以來遵循的商業邏輯又是什么?恒大的非相關多元化,究竟如何運作?這個野心勃勃的商業帝國,能夠真正崛起嗎?
上篇:猛虎是怎么煉成的
人生歸零
1992年鄧公南巡,在河南舞陽鋼鐵廠工作了10年的許家印辭職了。34歲的他揣著2萬元的積蓄,只身一人來到特區深圳闖蕩。
這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很多事物陌生而新鮮。聽說求職需要簡歷,許家印便花了一整天時間,埋頭寫了一份長長的簡歷,把自己在舞鋼的工作經歷,事無巨細地都寫了下來,打印出來竟有30多頁。
抱著這份30多頁的簡歷,許家印信心百倍地四處應聘。然而,半個多月過去了,遞出去的簡歷都石沉大海,再無音訊。失敗的現實給他當頭澆了一盆冷水。他本以為一定能在深圳打開一片新天地,畢竟自己在舞鋼管理過兩三百人。
實際上,舞鋼的10年確實為許家印后來的事業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他后來坦承:“在舞鋼,我看了很多企業經營的書,還研究過邏輯學和心理學,管理模式就是在此時形成的。”
如今回顧,恒大嚴格細致的管理制度與善于造勢的營銷手段,確有許家印在舞鋼時期的影子。比如,他在舞鋼熱處理車間制定出“生產管理三百條”,其中最有趣的一條是“150度考核法”,即值班人員身體打開的幅度超過150度,就定性為上班睡覺,要接受罰款。又比如,他專門請人拍攝了一部名為《熱處理在前進》的專題片,展示車間工作人員在高效管理下的工作狀態,被舞鋼電視臺反復播放。
舞鋼的同事們對許家印的評價是“點子多,會管理,思維超前”。但1992年的現實卻是,滿懷激情奔赴深圳的許家印,竟然找不到工作!
許家印為此一度陷入迷茫與失落,直到一位朋友給他指點迷津:“不是你才能不夠,而是你那份簡歷太厚了,誰有功夫看你的長篇大論啊。”他恍然大悟,隨即重新制作了一份兩頁的簡歷,投出去十幾份后,終于有三家公司愿意錄用他。
在那個宏大的時代中,這只是一個低微的起點。1992年的這一個時間維度上,萬通六君子在海口成功運作了“九都別墅”項目,賺得了第一桶金;萬科已經在深交所上市一年,王石砍掉了家電代理、零配件產銷等多元化業務,決定只做房地產;建筑施工隊出身的楊國強,低價買下順德碧江及桂山交界的大片荒地,興建4000套別墅和洋房,并以“碧桂園”命名,正式進軍房地產。
而沒有資本、沒有背景、缺乏經驗的許家印,只能從一個小業務員做起。他選擇了一家名為“中達”的貿易公司。一位中達的老同事回憶:“初來乍到的許家印,逢人便喊師傅,嘴巴很甜,也很謙虛。”這與他此前“舞鋼管理能人”以及后來“中國地產梟雄”的形象,都相差千里。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所幸的是,許家印依靠一個朋友的貿易項目里分出來的一筆生意,很快為公司賺到了10萬元,也借此被提拔為辦公室主任。不過,他并不滿足于此。一年后,他主動向老板建議跟他熟悉的舞鋼合作,由他領銜成立一家新的貿易公司。
當時的珠三角一帶,地產建筑業發展很快,鋼材貿易前景廣闊。老板欣然接受了這個建議,成立了全達貿易公司,由許家印出任總經理。有了這個平臺,許家印如魚得水,他頂住大老板的壓力,給全達員工發“雙薪”,每月發工資,年底再發12個月的工資。一位老同事回憶說:“他給你十萬元,要你產出一百萬元的效益。”
在許家印的經營下,全達的生意蒸蒸日上。一些業務上的合作伙伴甚至認為,許家印的能力不在他的老板之下,某些方面還強過他的老板。
中篇:地產梟雄的連城訣
一個帝國的起點
金鱗豈是池中物。
通過全達公司,許家印證明了自己獨當一面的能力。1994年,他再次向老板建議,瞄準正在蓬勃興起的廣州房地產市場。得到了老板的支持后,他開著一部標致轎車,帶上一個司機、一個出納和兩個業務員,躊躇滿志地來到廣州,注冊了一家名為鵬達的房地產公司,并出任法人代表。
鵬達的啟動資金,來自全達公司2000萬元貸款中剩下的1500萬元。許家印將這筆資金投入到了鵬達在廣州的第一個項目——珠島花園。其實,在此之前,許家印還是一個房地產界的門外漢,他回憶當時說:“連什么是容積率我都不懂,就這么邊學邊干起來的。”
在項目的策劃期,他跑遍了廣州當時所有的新建樓盤,發現十有八九都是大戶型。于是他另辟蹊徑,為珠島花園制定了“小面積、低價格”的開發策略。然而,真正落腳于項目運作上,最大的威脅來自于緊繃的資金鏈。
為了盤活現金流,許家印不敢有絲毫怠慢,“快點,快點,再快點”一度成了他的口頭禪。珠島花園項目需要蓋108枚公章,換作當時的其他企業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時間,而許家印緊鑼密鼓地辦好了全部手續,一年之內將這108枚公章全部蓋齊。在他驚人的執行力下,珠島花園當年開工,當年銷售,又因為“小面積、低價格”的開發策略,轟動了市場。
這一“以快速開發來盤活現金流”的閃電戰術,成了許家印后來運作恒大的一大制勝秘笈。但在當時,許家印卻并不開心。因為珠島花園為公司足足凈賺了2個億,而自己的月薪卻僅有3000多元,養活家庭都困難。
1997年,許家印找到老板做了一次改變自己命運的深談。他感激老板的知遇之恩,但也直率地說:“人是有價值的,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水平,什么樣的貢獻,就一定要有什么樣的待遇。不然,從管理上,是留不住人的。”后來他回憶自己的創業決定時說,如果當時給他10萬元年薪,他就不會去創業了。因為創業有風險,也很艱辛。
事實的確如此。1997年正值亞洲金融風暴,國內企業界一片哀鴻,巨人史玉柱[微博]敗走珠海,秦池姬長孔身陷絕境。此時的房地產業更是深陷“政策晦明不定,經營半死不活”的泥潭。許家印離開中達,創立恒大,正好一頭撞上了這一行業低谷。
初創的恒大僅有七八個員工,除了一輛車和一腔激情,幾乎一無所有。對于這點星星之火,最大的障礙并非行業形勢,而是資金難題。“一個沒錢的人想辦大事,怎么辦?只有用最少的錢,拿更多的地,然后快速開發銷售,快速回籠資金。”許家印將恒大的第一個項目鎖定在了海珠區原廣州農藥廠的地塊上。
當時,這里還是一片工廠林立、污染嚴重、市政設施匱乏的郊區,引不起廣州大多數房地產企業的興趣。農藥廠地塊原本屬于工商銀行下面的一家房地產企業,由于行業形勢低迷以及區域位置不佳,被低價掛牌拋售。
然而,即使價格便宜,對于當時一窮二白的恒大來說,卻是一筆天文數字。“唯一的方式就是不壓價,只壓付款方式。”許家印找到賣家軟磨硬泡,說服對方把11萬平方米的地塊一分為三,從而得以分期付款。
首期地塊4.7萬平方米,首付500萬元。許家印又找到銀行,撬動了600萬元的貸款,買下首期地塊后,立即用剩下100萬元啟動了金碧花園項目。“我們找到施工單位墊資,墊到五成。當時不像現在,進度達到三分之二才能賣樓,我們建到第一層就開始賣。面積小,價格低,當天就賣完了!”
1997年6月8日,金碧花園破土動工,8月8日正式公開發售,開盤價定為每平方米2800元,比當時海珠區樓盤均價便宜了近20%,當天上午首期323套住宅全部售完,一共回款8000多萬元,一下子解決了恒大的資金難題。
這又是一場“快進快出”的閃電戰,簡直就是珠島花園一役的升級版,創造了“八個當年”的業界奇跡(當年開工、當年銷售和當年售罄等),不僅為許家印帶來了第一桶金,還奠定了恒大初期“快速開發,規模取勝”的發展戰略。
砸出個未來
時代變革猶如巨浪奔騰。1998年,房改政策終于出臺,住房商品化取代了福利分房制度。房地產市場隨即迎來黃金時代,許家印乘勢將恒大的快速開發模式發揮到了極致。
時至2004年,恒大同時開發著金碧花園、金碧華府和金碧灣等13個項目,員工數量也猛增至2000多人,并躋身全國十強。就在恒大突飛猛進之時,一件事情改變了這匹業界黑馬的未來方向。
由于恒大發展速度過快,以致管理上的疏忽,定位于歐式精品項目的金碧世紀花園,中心園林工程出現了質量問題。許家印為此大發雷霆,他立即召集全體員工到場,在眾人面前親手砸掉了質量不過關的花園。當時在場的一些老員工回憶:“上千萬元的造價啊,現在想起來都心疼。”
如同海爾掌門人張瑞敏砸冰箱,許家印這一砸,砸出了恒大的精品意識。比如,恒大將樣板房的裝修標準,從原來的每平方米400元,提高到2000元,后來又提高到3000元。又比如,一個規劃方案,設計人員提出將層高從3米縮減至2.85米,可以提高容積率、節省成本。但許家印堅決否定,拍著桌子強調一定要做到3米。
由此,恒大的發展戰略從初期的“規模取勝”轉變為“規模+品牌”。這一轉變的背后,其實是許家印全國擴張的野心。“2000年時恒大在廣州排名第六,我就已經意識到,幾年后要向全國拓展。”然而,房地產行業本就帶著極強的地域屬性,真正要邁向全國談何容易?業界老大萬科擴展到全國29個城市,用了足足十年時間。
實際上,想要逐鹿全國市場,品牌、團隊、土地、管理和資金這五大條件,缺一不可。當年“地產駭客”孫宏斌的順馳,便是在各個條件均不成熟的情況下,悲壯地倒在了高速擴張之路上。
許家印的第一槍打在了品牌上,于是便有了“砸花園事件”帶來的一系列變革。后來在員工內部精品意識的基礎上,許家印將恒大品牌一分為四:恒大城和恒大綠洲定位于中高端產品,占比70%;恒大華府定位于高端產品,占比15%;恒大金碧天下定位于旅游地產,占比15%。四大品牌各有專攻,充分適應全國各地市場不同的特點。
其次是團隊。早在2000年萌生進軍全國的想法時,許家印就開始了人才儲備。“一個工程部經理,配上七八個副經理,到了2004年我們有兩千多人了,實際八百人就夠了,有一千多人是儲備的。”后來恒大各地分公司的董事長,大多都是在這個時期加入恒大,通過多年歷練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戰將。
團隊建設不僅是人數擴充,更重要的是,這群人應該如何去戰斗。許家印為之定下了帶有強烈個性色彩的十二字工作作風“精心策劃、狠抓落實、辦事高效”。他曾經說,真正按此去做,恒大將會用一年時間完成十年的工作量。
恒大創業初期,高管團隊經常早晨六點下班,上午九點又接著上班。許家印至今保持著每天工作到凌晨兩三點的習慣,幾乎沒有休過假。一位業內人士評價:“恒大的起點比較低,但從誕生起,就是一個狼性十足的公司,所有人都有拼命的勁頭。”
2007年“空降”恒大的董事局副主席兼總裁夏海鈞,第一天上班就被“洗腦”。當天許家印說,夏總,晚上我們一起吃個飯,開個會。兩人坐上餐桌時,夏海鈞看了看表,六點鐘。他暗想,吃了飯,再研究半個小時就差不多了吧。結果直到十一點半,這個“晚餐”才結束。
夏海鈞本以為,第一天晚上開會到十一點半,可能只是特例吧。后來他才知道自己徹底錯了,十一點半結束確實是特例,因為常態是,恒大的會經常要開到第二天凌晨兩三點。很多恒大的高管們都記得,許家印第一次面試他們時,除了描繪宏大的事業構想,還強調說,選擇恒大就得是工作狂,必須舍棄一些家庭生活的享受。
不過,與“工作狂”匹配的是高額的回報。在2012年上市房企高管年薪排行榜上,恒大兩位董事局副主席夏海鈞和李綱,分別以5400萬元和3000萬元,占據了冠亞軍的寶座。
整齊劃一的全國戰場
在中國房地產歷史進程中,1997年才創立恒大的許家印,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遲到者。2006年,當他打好品牌和團隊的基礎,面對全國市場蓄勢待發時,一線城市已是一片紅海。而這一年,萬科年收突破200億元,碧桂園也達到80億元,而恒大僅有40億元。
宏大的野心與弱小的現實,面對強手如林的激烈競爭,許家印如何彌補兩者之間的巨大差距?
其實,恒大進軍全國的土地前哨戰,早已在2004年悄然打響。許家印沿襲了當年珠島花園選擇冷門地塊的經驗,提出“兩個超前”的圈地戰術:一是超前進入升值潛力較大的二三線城市;二是超前進入二三線城市升值潛力較大的區域。
彼時,武漢、南京和重慶等二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剛剛起步不久,地價相對一線城市便宜很多。許家印避開一線城市的市場紅海,派出200多人,分別深入十幾個二線城市找地。“比如武漢,我們考察了環線,而不是市中心。當時環線附近的地塊還不成氣候,但其未來規劃卻是看得見的,這些區域的升值潛力就很大。”
劍走偏鋒的優勢不僅如此。恒大在二三線城市拿地,土地成本較低,對于銀行信貸來說,風險很小。“銀行都搶著給恒大貸款。”更重要的是,這些區域的市場,主要是剛性需求,銷售比較穩定,資金回籠比較快,受政策影響較小。截至2010年底,恒大進入62個城市的112個項目中約52%不受限購政策影響。
按照這樣的思路,恒大儲備了大量的優質土地。2007年,恒大土地儲備比2006年增長了整整九倍,一舉進入了全國22個二三線城市。
遼闊的戰場已經鋪開。但問題是,如何才能讓撒出去的各個部隊,有條不紊、整齊劃一地戰斗?許家印給出的答案是,中央集權與標準化。
當時,大部分全國性房企都是區域統籌,地區分公司負責人選擇施工隊和建筑材料,然后由總公司考核。但這種管理模式的風險在于,如果分公司團隊的經驗和能力跟不上,那么就很可能走彎路。
而許家印在恒大內部建立起了一種“緊密型集團化管理”的體系。集團公司對各地分公司實行垂直化管理,包括人力資源、財務資金、工程建設、成本控制、合同履約和項目營銷等重要環節。
這套靈敏的“神經系統”,將許家印的權威直接傳遞至全國各個分公司的每一個“神經末梢”。董事局一聲令下,半小時內就能傳到南在海口,北在長春的最基層。一個恒大多年的合作伙伴透露:“有一次出差的路上,我建議他們在廣州做一個活動。恒大的領導當夜就做好策劃,下達工作任務,第二天廣州分公司就開始邀請媒體,第三天活動就成功舉辦了。這種效率令人感到恐怖。”
在這套“神經系統”的基礎上,許家印進而推行了創造了恒大奇跡的擴張法寶——標準化。對此,恒大出臺了《精品工程標準》,將龐雜的項目開發過程分解細化為6000多個小環節,大到項目規劃、材料采購和招標合作,小到員工的伙食、接送和住宿,全部設定硬性標準加以管理。這在一定程度上帶有許家印在舞鋼時“150度考核上班睡覺”的影子。
這一系列的標準化,既可快速復制項目,又能確保精品質量,還極大地降低了成本。
比如在至關重要的采購環節,許家印專門在廣州總部成立了一個材料設備公司。按照標準化流程,恒大各地分公司將項目計劃上報總部,總部再安排材料設備公司統一接觸材料供應商。這就避免各地分公司與供應商直接接觸,防止了交易上有可能滋生的腐敗。更重要的是,通過大規模的采購,形成議價能力,從而大幅度降低了采購價格。同時,集約統一的采購配送,能夠將材料直接送達施工現場,從而又減少了倉儲和運輸的成本。
而在具體的項目實施上,恒大總部下達任務,比如買一塊什么樣的地,開發什么樣的產品,做一場什么樣的營銷活動,分公司按照標準完成即可,一板一眼毫不走樣。“昆明恒大和沈陽恒大的同一類型項目,連路燈、大門和門把手的型號都是一樣的。”
這一套嚴絲合縫、高效運轉的內部管理體系,促使恒大在全國市場上快馬加鞭。其速度究竟有多快?許家印回憶說:“我們上市前有一個例子。那年4月30日我們在西安買地,當時我要求保證10月1日開盤,如果能行就買,不行就不買。結果他們說,沒問題。果然10月1日就開盤了。”
其時2008年,恒大以4578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冠絕業界,同時還在全國各地推進著37個樓盤。一幅巨大的藍圖已經鋪開,恒大走到了資本市場的門口,但一場足以致命的危機也隨之襲來。
資本風云
2008年,許家印和恒大差一點就倒下了。
此前,恒大在全國市場攻城略地,品牌、團隊、土地和管理這四大條件皆備,唯獨欠缺的是資金。2008年3月,恒大地產啟動了登陸港交所的路演,市場對其估值一度高達1200多億港元。這不但意味著許家印有望以800億港元身價成為內地首富,更能讓恒大在全國各地鋪開的戰場上彈藥充足。
然而,風云難測。一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恒大上市融資的計劃被迫擱淺。這幾乎成了當時房地產業跌入低谷的標志性事件。SOHO董事長潘石屹[微博]此時斷言:房地產業將在百天之內產生巨變。
業界一時風聲鶴唳,而恒大則深陷漩渦中心。當時,恒大向全國拓展的37個項目中,僅有4個項目達到了開盤銷售的標準,資金缺口一度高達120億元以上。在輿論的渲染中,這成了當年業界最悲壯的一幕,而雄心勃勃的許家印,則被描述成“野心膨脹的人”。很多人等著恒大倒下,以印證“百日巨變”的預言。
許家印回憶當時說:“很多人覺得恒大過不去這一關,他們不了解恒大。我隨便賣幾個項目不就回來了?但我沒有這樣做。為什么?我心里對局勢是有底的,我們還沒到賣項目的地步。況且,那么困難的時候,我們九百多名中層以上干部,沒有一個離開。”
看似四面楚歌,實則冷靜走局。為了補上資金缺口,許家印奔赴香港搬救兵。通過此前恒大開盤請明星助陣,許家印認識了英皇老板楊受成,借助楊受成的人脈,許家印又認識了新世界集團主席鄭裕彤。
關系雖然打通了,但談判過程卻一波三折。恒大董事局副主席夏海鈞透露:“我們在香港那邊談啊談,談得差不多了,這邊突然蹦出一個大負面新聞,香港投資方就想,這是怎么回事啊,我們再等等看吧。”
談判拉鋸戰似地持續了三個月,許家印心急如焚。為了取得鄭裕彤的信任,在這三個月里,許家印每周都要和鄭裕彤吃一次飯,并去鄭家打牌。他跟鄭裕彤玩鋤大地,跟其子鄭家純斗地主,有時牌癮大還會玩至深夜。盡管許家印不太會講廣東話,鄭裕彤又不會說普通話,語言交流比較困難,但兩位在牌桌上你來我往,玩得不亦樂乎。
這番苦心并沒有白費,鄭裕彤成了幫助許家印渡過難關的關鍵人物。2008年6月,鄭裕彤聯手科威特投資局、德意志銀行和美林銀行等投資機構,總共斥資5.06億美元入股恒大。其中,鄭裕彤通過旗下周大福[微博]以1.5億美元買入恒大3.9%的股份,成為這輪私募中的領頭羊。
趴在賬上的5億美元,加上鄭裕彤的力挺,使恒大負債率一舉降至65%,也讓許家印緩過一口氣。他隨即重新布置了全國37個項目的開發進程,重點突破其中18個項目。撐到十一黃金周時,18個樓盤全部齊開,恒大不僅以7.5折的“割肉價”銷售,還在幾個重點樓盤請來了明星造勢。比如,廣州恒大金碧天下開盤請來古天樂和李冰冰,單日斬獲銷售額2.5億元;武漢恒大華府開盤則請來謝霆鋒和范冰冰,當天創下2.8億元的武漢樓市銷售紀錄。
斷臂求生,危局逆轉。“低價+明星”的促銷手段,在短短兩個月內,為恒大回籠資金近50億元,迅速盤活了其他急待資金輸血的在建項目。2008年恒大銷售收入達到118億元,第一次躋身國內房企的“百億俱樂部”,許家印終于涉險過關。
至此,恒大地產已然形成了一個商業閉環——以中央集權的管理,確保標準化的運行,標準化進而推進快速開發,而后再用“低價+明星”引爆市場,隨即產生現金流反哺總部。這一閉環,有條不紊地高速回轉,爆發出了巨大的能量。
2009年市場轉暖,恒大上半年銷售額便突破了百億元,銷售面積位列全國三甲,許家印借此一掃晦氣,重啟了上市計劃。11月5日,恒大地產成功登陸港交所,當天股價大漲34%達到4.7元,鄭裕彤聯手國際資本投入的5.06億美元,收獲了6.6億美元的利潤,而憑借68%的持股比例,許家印以480億港元一舉成為當時的內地首富。
下篇:踢著足球唱著歌
“不務正業”的邏輯
站在人生的巔峰上,年過五旬的許家印究竟在想什么?
2010年,恒大地產銷售突破500億元,闖進全國前五,并以831萬平方米的銷售面積,直逼萬科的841萬平方米,位列第二。這一年3月,許家印斥資1億元收購因為假球丑聞而降級的廣州足球俱樂部,11月,又砸下10億元在北京成立恒大文化產業集團,涉及音樂、動漫和影視等六大板塊,而其中最為搶眼的是,高曉松和宋柯領銜的恒大音樂。
這一連串看似“不務正業”的投資,實則又是一條環環相扣的商業邏輯。
從源頭來說,進軍體育與文化兩大產業,其實可以追溯到恒大地產的營銷手段。邀請娛樂明星助陣項目開盤,本就是恒大聚集人氣的殺手锏。而2009年,出于大學時對中國女排奪取世界冠軍的崇拜情結,許家印投資2000萬元組建“恒大女排”,邀得大名鼎鼎的“鐵榔頭”郎平執教。這一事件隨即引發轟動效應,席卷了各大媒體的重要版面。有人做過測算,如果單以廣告版面計算,要達到同樣的宣傳效果,恒大花費至少數億元。
至于為何從排球延伸至足球,坊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2010年7月許家印在恒大內部說:“今年兩會的時候我坐在領導后面一排。大會發言完的時候,領導先走,一些領導看見我在后面站著就問,‘許總,你們女排和恒大是一回事嗎?’我說‘一回事’,他們都說‘好好好’。”
投資女排收到奇效,如果再換成影響力更大的世界第一運動——足球呢?
當初收購廣州足球隊時,許家印在不同場合一再聲稱:三到五年內奪得亞洲冠軍。但中國足球本就積重難返,一家中甲球隊竟然豪言問鼎亞洲冠軍,這一時傳為足球界的一大笑談。然而,業界眼中的狂言,更像是許家印的一種宣言,從一開始就把公眾的注意力吸引了過來。
此后三年的事實,令所有人都瞠目結舌。許家印三年砸下20億元,請來了經驗豐富的國際著名教練,買來了球星云集的球隊陣容,設立了賞罰分明的管理制度。這使得恒大足球隊的成績突飛猛進,但爭議也如影隨形:瘋狂燒錢真的值得嗎?
值不值得,許家印心中自有一桿秤。比如,2011年7月,許家印砸下1000萬美元買來巴西球星孔卡,創下中超聯賽史上最高身價。隨即,他將新聞發布會設在廣州恒大御景半島,引來近200名記者和300多名球迷,御景半島自然借勢火了一把。
又比如,他以1200萬歐元的年薪,請來里皮的教練團隊,引發了比當年恒大女排聘請郎平更為震撼的公關效應。后來恒大內部估算了一個月內的廣告價值,發現僅一周的費用便超過了里皮的年薪。
再比如2012年4月,他斥資5000萬元,舉辦了一場史上最昂貴的中超開幕式。后來他對此解釋道:“中央臺的廣告一秒鐘需要15萬元,開幕式加一場球要一個半小時,中央臺等25家電視臺現場直播,11個球員穿著印上恒大兩字的球衣,你們說值錢不值錢?”
這些還只是以硬性廣告價值來衡量,而隨著恒大足球隊風靡全國,恒大品牌深入人心的無形資產,以及對恒大地產銷售的拉動效應,這些價值更是無法估量。
2011年,恒大足球隊升入中超聯賽,并奪得聯賽冠軍,而恒大地產銷售804億元,增長近60%;2012年,恒大足球隊蟬聯中超冠軍,并打入亞冠八強,而恒大地產銷售923億元,增長近15%。2013年,恒大已經連續三年土地儲備、在建面積和銷售面積均居全國第一,且銷售額預計突破千億元大關,穩居全國三甲。
實體平臺戰略
從投資的角度看,許家印進軍足球和音樂領域的時刻,可謂抄中了兩大領域的產業低谷。2010年,中國足球陷入假球丑聞,在公眾心目中輸掉了最后一絲尊嚴;而傳統的唱片產業在互聯網與數字化的沖擊下,銷量不足200萬張,僅為2005年的4%。
然而,盡管兩大行業內部問題叢生,但市場需求始終潛力巨大——這有些類似于1997年許家印創立恒大時的房地產行業境況,成敗關鍵在于怎么玩?許家印的玩法是,將恒大模式植入其中。
先說音樂。自2012年初,許家印多次飛赴北京,找到著名音樂制作人高曉松和宋柯策劃恒大音樂。彼時的宋柯對行業頗感消極,他辭去了太合麥田音樂文化公司的總裁職位,開起了一家烤鴨店。然而,許家印的一番建議,激發了他重出江湖的決心。
“最初見面時,主要是許總聽我們說,但后來幾次,他開始參與討論,再后來他提出了一些極有見地的想法。”宋柯感覺到許家印在那段時間做了大量的調研。“所以他不是一時沖動,不是說我喜歡音樂,就花錢干吧”。
宋柯認為,未來音樂的盈利點主要在于現場演出和版權。版權可以通過收購而來,而對于演唱會,受制于各種資源,國內業界最大的公司一年也就只能辦個10多場,而且還必須事先做好評估,哪個城市,請哪些明星,票房能否盈利?
但是,許家印提出了一種“瘋狂”的想法,即每年在全國做上百場商業演出。這樣的天文數字,宋柯和高曉松以前想都不敢想——哪里有這么多人力物力?
許家印的辦法,其實就是恒大賴以起家的標準化與規模化。
恒大音樂首先將演唱會分解為資源與內容兩大部分,進而再分解為若干標準要素。資源部分交給恒大地產在全國30多個城市的分公司,其抽調人力物力,按標準完成前期宣傳、場地選擇和舞臺搭建等大量基礎工作。而恒大音樂則只需要做好明星資源、音響器材等內容方面的標準化,比如建立包括老狼、金志文和大張偉等人的明星資源庫,根據時間地點選擇不同的明星陣容。
實際上,各地分公司變成了一個大平臺,而恒大音樂則是演唱會內容輸出方,在標準化的運作下,恒大音樂能夠相對容易地將演唱會復制到全國各大城市,進而實現規模化,大幅降低成本。
許家印的這一創舉,讓高曉松和宋柯不禁拍案叫絕。自2013年9月至12月,由宋柯擔任董事總經理,高曉松擔任音樂總監的恒大音樂,僅憑借20多人的團隊,在恒大地產各分公司的地面配合下,已經在全國各地舉辦了20多場“恒大星光音樂節”。
更絕的是,這種規模化運作的音樂節,又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傳播平臺。在音樂節現場,除了恒大本身在當地的樓盤展臺與廣告之外,恒大音樂還植入了諸如汽車、飲料等廣告,獲得了不菲的收益。
亞洲冠軍的決心
再談足球。自2010年3月收購,到2013年11月奪取亞冠,整個過程無不體現了許家印果斷堅決的行事風格,比如兩次閃電般地換掉主教練。
許家印收購廣州足球俱樂部時,主教練本是廣州足球的代表人物彭偉國。如果按照正常程序,更換主教練事先應該向體育局匯報。但就在收購當月,俱樂部在事先沒有透露半點風聲的情況下,在一個下午之內,閃電解雇了彭偉國,換上了李章洙。許家印對此解釋:如果不這樣做,計劃隨時可能變卦,必然完成不了。
幾乎相同的劇本在兩年多后再次上演。2012年5月16日,廣州恒大赴泰國準備進行亞冠小組賽,在飛往曼谷的航班上,俱樂部通知李章洙解約。5月20日,世界著名足球教練里皮,現身廣州成為球隊新任主教練。
兩出戲的后續劇情也是驚人的相似:2010年,許家印向彭偉國和體育局公開道歉,并宣布以百萬元年薪聘請彭偉國擔任恒大青年隊主教練;2012年,許家印在送別李章洙的晚宴上與其喝“交杯酒”表示歉意,并支付違約金1400萬元。
外界很難理解許家印為何采取如此極端的方式兩次換帥,甚至不惜事后用更大的代價來彌補。央視著名足球節目主持人劉建宏曾問許家印:為何這么著急地用里皮換掉李章洙?許家印回答得干凈利落:就是要用里皮,短時間內拿下亞冠!
這正是許家印的用人之道: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水平,才能做出什么樣的貢獻,同時一定要有相應的待遇。實際上,恒大足球俱樂部的管理模式,跟恒大集團可謂一脈相承。董事長劉永灼管后勤,主教練管訓練比賽,許家印稱其為“董事長領導下的主教練問責制”。“球員有問題,就找主教練,決不能直接找董事長。球員不能有董事長的電話,董事長不能有球員的電話。”
同時,他給予了主教練極大的權力。一次俱樂部會議上,他拍板宣布:“哪怕是幾個億引入的世界級球星,主教練可以一直讓他坐冷板凳。哪怕簽了五年,一直坐五年。”頭號球星孔卡就曾因為違反隊規,被罰款100萬元,創下了中國足球史上的罰款紀錄。
2013年11月9日,廣州天河體育場的亞冠決賽,門票銷售高達5000多萬元,創下中國足球歷史上最火爆的紀錄,最高8000元一張的門票,早早地被搶購一空。最終,在舉國上下的矚目中,恒大奪得了亞冠冠軍。
在隨后的奪冠慶典上,如愿以償的許家印順勢展開了他的多元化藍圖:恒大音樂旗下的歌手在舞臺上放聲高歌,賺足了眼球與人氣。更搶眼的是,寫在球員球衣的胸前、慶典花車的護欄,和以一個大瓶子模型出現的恒大冰泉。這又成了一次堪稱經典的事件營銷。
橫空出世的恒大冰泉,請來里皮和恒大足球隊為代言人,借助恒大地產全國各分公司為銷售網點,其廣告同時還會出現在“恒大星光音樂節”上。這頭猛虎又一次闖進了一個全新的激烈戰場。
結語:退后三步看恒大
□文/樊 力
退后三步看恒大,我們首先粗線條地勾勒出許家印。商業不是冰冷的游戲,很大程度關乎人性,拋開報表、理論與爭議,這家1997年才創立的企業,憑什么又為什么會走出一條有異于同時代房企的血路,它的性格是什么?房子、音樂、足球、礦泉水……浪漫多元化的邏輯起點是什么?又能支撐嗎?
我們提到了在成為今天的許家印之前的那個年輕人。他在舞鋼發明的那條“150度考核法”:當值班人員身體打開的幅度超過150度,就定性為上班睡覺。上班禁止打瞌睡,很多公司的管理條例上都有類似的定性描述。但什么叫打瞌睡?走神算不算?托著下巴半瞇著眼算不算?面對鋼鐵廠的漢子們,許家印的定量尺度為“150度”。這很粗暴。
粗暴有錯嗎?旁觀者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得出的褒貶毫無價值,關鍵是有不有效。多年后,在許家印起草的《恒大學習資料》里同樣有幾萬條規章,同樣也細到了吃飯睡覺。這很有趣。一條管理細則如果未給制定者帶來目標達成后的滿足感,又怎會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重復使用?
管中窺豹,關于恒大中央集權式的管理模式,或許發軔于許家印曾經的實用主義經歷。而這種多少帶點馬基雅維利色彩的管理思想,在轉型時期以及高風險高杠桿率的房地產行業,正是驅動恒大企業邏輯得以形成閉環的必要條件。
如文所述,縱向上看,恒大通過中央集權確保執行效率,進而確保各地分公司政令統一,標準化復制;標準化又帶來產品開發上的快速推進,進而確保周轉率,高周轉帶來的現金流又降低了擴張的風險。當年孫宏斌試圖將“戴爾[微博]模式”引入房地產行業,今天看來,恒大證明了這種方向的可行性。
從橫向上看,恒大產品注重相對低價與品質感,但低價與品質感又有著先天的基因沖突。于是明星造勢,通過光環塑造引發持續關注又成為可行之路。順著這種路徑,排球來了足球來了、緊接著音樂也來了,正如文娛委員與體育委員總是一個班上最惹人關注的學生,恒大通過文化與體育產業收獲的知名度,借勢一步做出礦泉水,低成本贏得的“熱鬧”不要白不要。
——當然,退后三步看恒大,同樣也是在基于紙面找規律。真實世界立足于發現的智慧是從商業野戰中來的。正如你可以在別人的企業中總結出成功的規律,但是若想通過總結出的規律去復制一家成功的企業,這是不可能的。恒大,畢竟是在16年的地產江湖中干出來的恒大。
(本文部分素材來源于張守剛所著的《恒大傳奇:中國首富許家印》一書,特此感謝。)
編 輯 唐 婷 romarin9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