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仕曼集團中國區主席 李亦非[微博]
“我能是今天這個樣子,父母的影響最大,尤其是父親。”在不久前的一個讀書會上,李亦非提到父親時,差點當著二三百人落下淚來。久浸商界,她習慣了用硬朗和堅強來包裹自己,鮮于向外界提及家人。
“父母愛看書,家里還在飯桌旁掛個小黑板,且讀且論,他們看什么,我跟著看。”李父是天文學家,善思辨,做事追求精細,少言。母親是數學老師,文革期間,常常把學校圖書館的大部頭書借回來,跟家人一起分享。16歲時,李亦非看了當時似乎還被列為禁書的《飄》,異域的思嘉麗讓李亦非對外面世界產生濃烈好奇。18歲時,她看了叔本華的《悲情人生》,嘗試自省,嘗試了解異性。能用異性思維考慮問題,正是她在商界廝殺多年的基礎。她也看了不少俄羅斯小說,最受觸動的是《奧勃洛摩夫》,就像一本反面教材,她害怕自己成為奧勃洛摩夫那樣只會想象,而沒有行動力的“多余人”。
但那時能看的書少,她深感“學然后知不足”,越是看書越渴求讀更多的書。李亦非說她兒時癡迷文字的程度到了看見有字的東西哪怕是扔進垃圾簍的也要翻出來看看,父親因此給她送了一個“字紙簍”外號。
命運在李亦非眼中,似乎只要付出努力便足以掌控,現實的成就也驗證了她的想法。2001年她入選美國《財富》雜志25位“全球商業領袖新生代”,并成為當期《財富》雜志的封面人物,之后又連續五年入選《財富》雜志年度50位“國際商界女強人”。
即使馳騁商場,在父親面前,她依然還是可以撒嬌的女兒。“父親屬于用一句幽默的話就能把我翹上天的尾巴拽下來的那種。他在我獲得全國武術比賽劍術冠軍后洋洋得意時,笑笑地提醒:小時了了,大未必奇。可在我遇到挫折氣餒時,又會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李亦非感謝父親永遠能在關鍵時刻給予重要提醒,如今這些警醒已融入其血液。
但生命的無常誰也無法阻攔。2003年父親因病離世。“我后悔沒有機會告訴父親我有多愛他。”在深感遺憾時,丈夫汪潮涌[微博]拍著她的背,輕聲說:“父親那么智慧,你想跟他說的話,他都聽見了。”
丈夫的話沒錯,在父親去世后,李亦非整理父母的遺物,意外發現了自己與父親之間天然的默契。那是父母之間的信件,主角卻是自己。
1987年,李父去探望在美留學的李亦非,“我們在美國一起生活了一個月,那是我一生中和父親相處最快樂的時光。雖然那會兒父親知道我要打工掙學費,但他教育我這是任何人獨立成長過程中必要的鍛煉,給我啟發和鼓勵。我們一起租車,游遍美國各大天文臺和名山大川,一起看日出日落。每到一處,必去參觀當地的天文館,從天文望遠鏡里,父親向我講解廣袤宇宙。背著我,父親在與母親的來往信函中,稱贊我在美國的獨立和堅強,也分享了我們周游美國的各種趣事。”為節省費用,父女二人一路住最便宜的旅館的經歷如今已變成最美好的記憶。
自己做了母親后,李亦非才琢磨出父親當年對自己的教育手法之高明,“完全是潤物細無聲的”,那次周游美國之旅,正是在她即將踏入社會前,父親最用心的一次身教。
“父愛是最耐咀嚼的。”李亦非在父親去世后一直壓抑著思念。終有一天深夜,她嚎啕大哭,“他臨走前的樣子,一幕幕涌現,是不是因為我從來沒有痛快的哭過?……他是個天文學家,從小便喜歡給我講述宇宙的奧秘,他溫和、儒雅、智慧、善良、幽默、慈祥。他喜歡瞇著眼睛,偶爾會不經意地問個問題。回想起來,我的人生很多大事,都是在他這不經意的提問中得到警示,他的點撥,總是那么subtle(巧妙),那么富有哲理,可他為什么就那么匆匆地走了?”
李亦非痛哭后寫下:“我真想念他們。小時候的那些責備、管教、聊天,幼兒園的接送,考大學時的輔導,出國后的惦念與書信,那么細微,那么永久,那么執著。這種愛,失去了才體會更深更濃。心像是被挖空了一樣,像電影 Matrix(《黑客帝國》)里的男主角,突然心臟被人打了一拳,別人看不見,自己卻感到痛不堪言。”
生命流逝,愛卻永續。李亦非和當年父親一樣,把家里擺滿書,連衛生間和電腦旁都不放過,她率先垂范,只要得閑,便看書。如今女兒已考上耶魯大學,時不時會給她打個電話,討論一下課程,比如中國近代史,休謨的哲學思想……所有這些都像是一種“Déjà Vu(往事重現)”,讓她想起小時候和父親聊天討論《牛虻》、叔本華等等共度的時光。有時,她會安排和女兒兩人的旅行,就像當年和父親的美國之旅一樣。
父愛依在,只是換了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