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力成用十年時間尋找共識
只有當決策層理解了國有經濟的定位問題,讓其從競爭性領域退出,并在這一點上達成共識,民營經濟的又一個春天才會真正到來。
本刊記者 │ 王文正
“華立控股集團作為一個多元化企業,在未來的5年中,會繼續堅定不移地轉型升級。具體地說,就是公司主業轉型,轉到一個藥業企業上來;同時,繼續對原來的儀器儀表這塊業務進行升級。”
2012年12月30日,在2012浙商年會上,華立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汪力成告訴《浙商》記者說,中國民營企業的轉型升級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會一直成為中國民企的“主旋律”,浙商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兩年前,汪力成兌現了他10年前的諾言:“50歲退居二線。”卸任總經理職務之后,他更多地將精力放在了對宏觀經濟的研判和對華立集團的“頂層設計”上。“向哪里轉型,往何處升級,在這些企業發展的方向問題上,華立不能犯錯誤。”
收縮是為了做大
“2012年,醫藥產業占了華立控股集團40%以上的份額。”汪力成聲稱,事實上,今天的華立控股集團已經是一個醫藥企業了,在未來的幾年內,醫藥產業在華立控股集團占有的比重將進一步上升,并穩定在60%—70%之間,成為名副其實的“主業”。
上世紀90年代,華立最多時投資了12個產業,參股、控股了23家企業。但1995年由于多元化投資導致資金鏈繃緊,汪力成被迫“瘦身”,陸續關停十幾家企業,把主要精力放在老本行電表制造上。
兩年后,汪力成開始謀劃轉型。
2005年底,華立集團醫藥銷售額已經達到38億元,同時期的IT銷售額僅為3.7億元,華立宣布,其主業由儀表變為醫藥。此后,華立又先后從IT、房地產業中退出,使得集團業務更加清晰。
“中國人均GDP已經超過5000美元,在這個階段,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需求將進一步顯現,醫藥產業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會保持平穩增長。”支撐汪力成這一判斷的,是最近3年來,中國經濟總體處于低迷狀態之時,醫藥產業卻未受影響地保持了可觀的增長。
當然,在向醫藥產業轉型的過程中,汪力成也在其內部進行著結構優化。早在2010年,華立控股旗下的華立藥業就剝離了包括北京華立九州醫藥有限公司在內的三家醫藥流通子公司,又將子公司云南工業大麻股份有限公司80.66%股權轉讓給北京嘉鑫世紀投資有限公司。
“一個產業內部,也有我們不擅長、不熟悉的領域,醫藥產業市場很大,我們也必須調整結構,做自己熟悉的領域。”汪力成說。
普通員工向研發人員升級
華立的本業是儀表,數十年來一直是華立的支柱產業之一。
“在這個產業,華立積累了相當多的產業資源和市場資源,我們不能隨意丟棄掉。”
2012年7月,華立控股集團公司將旗下公司華立科技100%的股權轉讓給公司控股子公司華立儀表。這一動作顯示,華立控股方面決意要促進華立儀表從傳統的電能表生產制造企業升級為點能量需求整體解決方案的提供商。
汪力成告訴《浙商》記者,傳統機械電表制造商在尋求自身蛻變的過程當中,市場環境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電表招標從原來由各地電力局采購,到現在由國家電網[微博]和南方電網集中招標采購,對于企業來說也存在一個適應的過程。
而事實上,華立控股海外戰略的部署,也是未來發展的重點。截至目前,華立已在泰國、印度、烏茲別克斯坦、印尼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制造工廠。2012年上半年,華立儀表與美國埃施朗公司合資成立浙江埃施朗華科技有限公司,未來將在中國大陸境內外推廣合資公司產品。在出口產品中,華立儀表產業也升級到以智能電網為主。
與這一升級相適應的,是人才的升級。在2010年年底,華立控股與中科院聯合成立了中科院電工所華立技術研究中心,為電動汽車充電站和智能電網技術研發提供支持。而機械電表制造商的轉型,從人才管理上來看最為明顯——在華立生產園區,多條生產線上都已配備了目前行業中先進的自動化設備。
“產業的升級其實關鍵是人的升級,”汪力成說,在華立,目前公司的普通員工正在向研發人員升級,目前僅智能電網這塊的研發人員就達300多人。
未來十年是尋找共識的過程
過去幾年當中,絕大部分的民營企業對自己的定位、對自己的前景都很糾結和迷茫,日子過得也比較艱難。然而,汪力成則表示,從黨的十八大報告的字里行間能看到很多希望,民營企業的生存環境在未來的10年會得到改善,“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
汪力成認為,目前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主要是在中國經濟結構的重大問題上,全社會還沒有完全達成共識,比如,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到底應該如何定位,分別應該占有多大比重等問題。但是,汪力成相信,只要中國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的道路,民營經濟在整個經濟結構中的比重就一定會大幅提高。
目前,中央的提法是“兩個堅定不移”,即堅定不移地發展國有經濟,同時也堅定不移地發展民營經濟。這在理論上是說得通的。但在汪力成看來,國有經濟所能夠獲取的資源遠遠超過民營經濟,而其獲取資源的成本又遠遠低于民營經濟,在同一個競爭領域,民營經濟與國有經濟是無法同日而語的。如果這一點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那么民營經濟的空間也很難得到拓展。
“只有當決策層理解了國有經濟的定位問題,讓國有經濟從競爭性領域退出,并在這一點上達成共識,民營經濟的又一個春天才會真正到來。”汪力成說,而這一共識的達成,至少還需要兩三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