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家網】他是唯一能讓“大炮”任志強收聲的“老大哥”;他是國際資本市場上長袖善舞的“地產元帥”;他是不忘初心又深受實證經濟學影響的現實主義者。他就是北京首都創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首創)總經理劉曉光[微博]。
據《中國企業家》前方最新消息,劉曉光先生確認出席12月7日-9日在北京舉行的2012(第十一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
“大哥”的魅力與威望
劉曉光任北京市計劃委員會商貿處副處長時,案頭總是堆著太多需要審批的單子、文件。一天忙到半夜兩點才下班,他的門口等著一個人。那人說,“總理就要搞宏觀調控,手里的項目再不批就做不成了。”劉曉光問:“這項目投資需10億,你有嗎?”那人回答:“你批了我就有。”最后劉曉光簽了字,那人因為興奮差點跌了一跤。那個人叫潘石屹[微博]。
計委的工作讓劉曉光與眾多在市場中先行一步的企業家相識,這段經歷成為其“江湖地位”的起點。此后劉曉光與“被審批”對象任志強、潘石屹等成了同行,地產圈 “老大哥”的形象逐漸樹立。
2004年的博鰲論壇,孫宏斌舌戰群儒,多虧了劉曉光的主持和嗆火,任志強擺開架勢欲“放炮”,劉曉光一句“咱們不是說好不批評別人”的提醒讓他收聲。劉曉光的人緣可見一斑!他是王石眼中的“地產元帥”,孫宏斌眼中“敢為天下先”的榜樣。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的成立也是對他魅力與威望的注解。2003年10月,身處阿拉善沙漠的劉曉光決心為治沙做一些實事。“任志強你得來”,“王石你得來”,“不來以后別的事情免談”……“威逼利誘”之下,他游說了近百位企業家,包括任志強、王石、陳東升、郭廣昌、潘石屹等。
“棋手”的智謀與魄力
行內人眼中的劉曉光,安靜如棋手。1995年他開始掌舵首創,17年后,那個有170個兒孫企業嗷嗷待哺,最困難時只有300多萬周轉資金的爛攤子成了擁有千億資產、7家上市公司的香餑餑。
劉曉光喜歡用“慘到什么程度”來形容當時的首創。“當時最大的困惑是企業定位。這一幫企業到底干什么?我們也不知道。你做汽車打不過上汽,你做電器打不過海爾,首創能干什么呢?”回想當年,那時的困惑仍然歷歷在目。最終,劉曉光從繁雜凌亂的業務攤子中將首創的發展主線逐步理清,確立了“資本+產業”的發展模式。
“以投資銀行業務為先導,以產業為背景,兩個輪子互動。” 劉曉光說當年的決策聽起來的確非常具有國企式的、標語式的時代特征,但首創沒有僅僅把它當成一句口號,而是真正依照“先做金融,找到血液;再支撐產業,找到利潤;再去通過經營通道融資,讓這兩個輪子互相驅動”,把企業運轉起來了。
戰略制定后,缺錢的首創如何盡快找到“彈藥”成為關鍵一步。2003年的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劉曉光這樣闡釋企業家與金融家的區別:“企業家是內科醫生,金融家是外科醫生,兩者沒有什么太大本質的區別。企業離不開金融,金融也離不開企業。”然而首創究竟是“金融家”還是“企業家”?在劉曉光看來,“什么都談不上,但是又什么都是。”
劉曉光曾說,“一個偉大的商業構想得到實現之后,可能跟愛情和自由一樣更加可貴”。現在的他正帶領首創在“城市綜合投資運營商”的征程上奮斗,擁有“芭蕾雨”這個詩意之名的奧特萊斯項目成為劉曉光的得意之作。“步入壯年的首創要闖出更廣闊的天地,惟有做好兩件事:改善企業治理結構,練好國際化本領。”劉曉光說。
“舞者”的斗爭與妥協
“機制不靈的國企遲早要死。要不死,也像個瀕臨滅絕的保護動物。”通過改制等一系列措施,劉曉光最終把首創打造成了“新國企、野孩子”,他推崇萬通混合國有、民營、個人股東所有制的股權結構,但又認為聯想改革的成功只是“小概率事件”,強大的政府背景讓首創占盡資源優勢,“血管里的血特別紅”。
劉曉光更像聞一多筆下“戴著鐐銬起舞”的舞者。“御賜”的鎖鏈給了他可利用的優勢資源,也給了他束縛,他在鎖鏈允許的范圍內,盡可能地遵循自己想要的舞步。“了解歷史的進程,了解當下的幽暗,他對現代企業制度有著非常透徹的認識,他對現代企業的各種工具理性可以說是爛熟于心,但同時,他也知道自己顯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他選擇了一方面把握歷史,一方面與當下妥協。” 財經作家蘇小和曾這樣評價劉曉光。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劉曉光的故事更像是小人物在命運的大潮中不甘寂寥。“技術官僚”的背景讓他成為體制內的創新者,不斷推動股權多元化與產權清晰化,但深深植根于腦海中的實證經濟學理念又讓他成為清醒的現實主義者。與規范經濟學相對,實證經濟學不涉及價值判斷,旨在回答“是什么”、“能不能做到”之類的實證問題。
劉曉光的斗爭與妥協在他對許多問題的看法上都有體現。他認為房產稅在邏輯上“大不合適”,但又是大勢所趨無法改變;他認為限購是一種最終被經濟杠桿取代的行政干預,但又承認其對抑制房價和抑制投機的好處而不愿預測這一政策何時退出。游走于理想與現實之間,劉曉光的這種態度或許更具理性與建設性。2012中國企業領袖年會召開在即,劉曉光將有怎樣的卓見?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