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醫藥業龍頭如何擺脫行業困擾——郝偉哲哈藥系不擔心“收編”
文|本刊記者 羅影 出處|《英才》雜志2010年10月刊
地方“諸侯”在局部市場的壓倒性優勢有其合理性。哈藥集團正是其中的代表。
作為黑龍江省的醫藥行業龍頭企業,哈藥集團在這塊黑土地上擁有絕對話語權。數據顯示,在哈爾濱當地,哈藥集團的藥品純銷(直接將藥品銷售給醫院)、批發、零售業務,分別約占總市場份額的80%、66%、76%。2009年,哈藥集團營業收入達156億元人民幣,一家企業的經濟總量就占了黑龍江省醫藥全產業的70%以上。
但是,時間進入2010年,哈藥集團似乎遭遇到來自行業大環境的困擾。
2010年7月底,北藥集團被華潤集團旗下的華潤醫藥重組。重組后,華潤醫藥一舉超越新上藥集團,成為僅次于國藥集團的中國第二大醫藥集團。
被重組的北藥集團與哈藥集團有著頗多相似之處:同為醫藥行業企業、同為地方國企、同樣是地方行業龍頭、同樣出身名門,身份顯赫——北藥集團旗下除了雙鶴藥業、萬東醫療兩家上市公司外,還擁有諸如紫竹藥業、賽科醫藥以及安徽華源、昆山醫藥、新西北雙鶴等知名度很高的企業。
如此多的相似之處不得不讓人心生聯想:哈藥集團是否會遭遇與北藥相同的命運?更況且,北藥被收購前,年收入已達269億。如此成績都難逃被并購重組的命運,哈藥面對的未來更顯撲朔迷離。
面對業界疑惑,哈藥集團董事長郝偉哲在接受《英才》記者采訪時,表現得相當樂觀:“我完全不擔心。哈藥集團與北藥的不同在于,哈藥集團旗下各個企業之間攥得很緊,集團的整體作用得到了很好的發揮。”
不會被并購
從2009年下半年至今,中國醫藥行業并購頻繁。僅2009年第四季度,國內醫藥類上市公司中就發生了82起并購重組。
更令人注目的行業巨變則集中在2010年。
繼成功重組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后,國藥集團于2010年4月吞下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以650億元年銷售額穩居中國醫藥行業榜首。而之前的2月,新上藥集團重組方案獲批,整合了上海醫藥、上實醫藥、中西藥業三家上市公司的新上藥集團成為行業榜眼。7月底,華潤集團正式重組北藥,并以337億元年收入超越原榜眼新上藥,排名行業第二。自此,三大醫藥央企的座次重新排定,中國醫藥市場格局基本劃分完畢。
“將來中國醫藥市場的組成將是‘幾大央企+地方國有醫藥集團+優秀的民營企業’。”曾在中信建投擔任醫藥行業分析師的周鳴杰表示。
那么,三分天下后,三家巨頭緊接著的動作是否會是“收編地方武裝”?顯然,巨頭們并不掩飾自己的野心。新上藥曾態度明確地表示,其目標就是超越國藥——對于已經在華東市場處于領先地位的新上藥來說,要超越國藥,布局全國是必然的選擇。而華潤醫藥也在覬覦全國,一直以來,“在全國各地尋找地頭蛇并購”是其慣用的手法。
面對行業巨變和三大巨頭的擴張態勢,雖然承認“對手的迅速擴張當然會給哈藥集團帶來一定壓力”,但郝偉哲向《英才》記者語氣堅決地表示:“(任何一家國內醫藥企業)要想收購哈藥集團,絕不是一兩年內可能做到的事。”
在郝偉哲眼中,某些地方諸侯之所以被重組,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沒能充分發揮集團的整體優勢——即各企業之間攥得不緊。從很多行業例子可以看出,在行業內部整合中,同樣是收編“武裝”,但幾年下來,一些被收編隊伍良莠不齊,戰斗能力并沒能被有效整合,致使地方諸侯不僅沒能借收購之勢快速成長,甚至還增加了之前所沒有的負擔。
在這方面,哈藥集團明顯具有優勢,從哈藥股份到三精制藥,從哈藥總廠到哈藥六廠,從醫藥公司、世一堂到哈藥生物……哈藥集團旗下擁有的27家全資、控股及參股公司中,不少企業的知名度比集團總部還高。通過內部整合、梳理,哈藥集團旗下各子公司已經在各自領域形成了獨有的競爭力,推動了集團整體業務的發展。在國信證券的分析報告中,哈藥總廠被稱為中國抗生素“旗艦店”;哈藥六廠是OTC、保健食品營銷專家;三精制藥是OTC龍頭上市企業……
除了整體優勢,20多個銷售過億的藥物品種、業界知名的市場營銷和引入外資股東后的管理結構,都讓哈藥集團這只“拳頭”攥得更緊。
與郝偉哲的信心一致,行業分析師們也大多認為三大央企的整合不會對哈藥集團構成實質性威脅。“如果華潤沒吃下北藥,倒有可能轉而尋求其他地方藥企,現在既然吃下了,近期內就不太會關注其他的了。央企三駕馬車的格局已經形成,未來一段時間內,他們應該不會再去收購其他的地方龍頭。”湘財證券醫藥行業分析師陳國棟表示。
不輕易收購
央企的整合大戲已經落幕,而地方醫藥集團的重組之路還未正式開啟。雖然太極系、華立系、廣藥系等地方藥企龍頭都有明確的整合預期,但卻遲遲未有實質動作。
對于并購整合,郝偉哲的態度也是慎之又慎:“兼并重組,不能讓企業‘背包袱’,而要盡量‘撿便宜’,絕不能為了達到規模而‘西瓜芝麻一起撿,核桃栗子一起數’。收購企業一定要考慮資產的安全性。業內因為包袱背得太多反被壓垮的例子不是沒有。”
郝偉哲之所以說出這番話,正是因為此前哈藥集團自身也經歷過“包袱”重重的階段:“我們以前做過裝飾廣告、做過娛樂,甚至做過紅酒……看著人家掙錢了,也深一腳淺一腳地進去。但再好的行業里,也照樣有賠錢的公司。畢竟,我們不是千手觀音,什么都能做。”
好在,后來哈藥集團抵制住了諸多誘惑,專心只做老本行。回想起那段歷史,郝偉哲感慨道:“最近這5年來,哈藥集團能保持高速發展,連續在醫藥工業榜中排名第一,最重要的就是不犯錯,不折騰。”
當然,郝偉哲并非排斥兼并收購,對于本行業的優質項目,哈藥集團絕不手軟。
2010年5月,哈藥集團力壓中牧股份、諾華、禮來等競爭對手,以5000萬美元的價格成功收購了輝瑞的豬支原體疫苗業務。
有人質疑:對于這項即將到達商務部反壟斷強制出售限期的業務,哈藥集團的出價是否過高?郝偉哲答道:“這個收購決定是經過董事會各方面充分討論、也做了市場調查的,我們看好這個產品,價格雖然看起來似乎有點高,但真正做起來后,大家就會知道,絕對值得。”
陳國棟在接受《英才》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疫苗業務的市場增長很快,現在有不少企業都開始做了,輝瑞的技術很好,這起并購對哈藥集團來說,既然是勢在必得,就不差這一點錢。”
郝偉哲告訴《英才》記者,將來哈藥集團如果再有收購,基本原則是:被收購方能夠在市場上、生產工藝上與哈藥集團原有的幾大集群地——抗生素、化學藥物制劑、OTC及保健品、中藥、生物工程、動物疫苗及獸藥——很好地對接。“優秀的獵手不但要出槍快,還要了解獵物的習性。一旦我們考慮成熟了,就會果斷迅速地出手。”
外資股東的價值
哈藥集團是國有企業中較早引入外資的公司之一。2004年,在哈藥集團的產權制度改革中,香港中信資本、美國華平投資等境外資本以20.35億元投資成為哈藥集團的股東。
回想起當年哈藥集團引進戰略資本,郝偉哲感慨:“哈藥集團很幸運,躲過了一劫。那時候集團管理團隊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和企業命運綁在了一起,頂住了方方面面的壓力,擺脫了華源和另一家民企的低價收購,才有了后來的外資進入。如果當年被低價收購,哈藥集團現在會是一個什么樣子?想起來都后怕,有時甚至會驚出一身冷汗。今天回頭評價那段歷史,當時拒絕那種巧取豪奪式的收購是哈藥集團發展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關鍵點。”
在那場著名的產權主體多元化運動后,哈藥集團黨委書記郝偉哲正式兼任集團董事長,得以在總經理姜林奎的配合下主導企業發展方向。如今,5年多的時間過去了,談起外資在哈藥集團的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郝偉哲稱他們是“清醒的東家”:“原先的管理層大多在哈藥集團浸淫了很多年,身上帶有深厚的國有企業基因,有些問題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但其實并非最好的方式。而引入外資,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問題。”
一直讓郝偉哲充滿信心的優勢——哈藥集團對旗下“各個公司攥得很緊”,很大一部分就是得益于引入外資后的集團“統一化管理”。
哈藥集團的“統一化管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集團統一的“現金池”,“所有分公司的資金由集團統一持有、統一管理,如果要貸款,也都由集團出面,統一從一家銀行貸款,這樣談判起來比較有利”;二是原材料統一采購;三是集團成立自己的廣告公司,對旗下各公司的產品廣告統一招標。
統一化管理實行幾年來,效果良好,“集團整體作用得到了很好的發揮”。但在外資股東計劃推行這些措施之初,哈藥集團管理層的第一反應是“難度太大,很難實行”。尤其是“現金池”的模式,“現金池里的資金不是小數,有好幾十個億。雖然我們心里知道這種方式是好的,但要一下子把原先分散的權力集中起來,會帶來很多矛盾。”郝偉哲說道:“不過現在適應了,也真正感受到這種模式的好處了。”
哈藥集團的公司制度得到了不少業內人士的肯定。周鳴杰對哈藥集團的評價是:“集團內部機制理得很順,沒有大多數老國企的通病。”柏青醫藥營銷機構董事長陳奇銳也表示:在國有企業的改革中,哈藥集團是非常成功的一家。
外資股東給哈藥集團帶來的不僅是公司制度方面的改變,據郝偉哲介紹,目前集團財務總監也是外資方面安排的人選,“在財務管理、資金使用方面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根據官方資料,哈藥集團財務總監伍貽中是美籍華人,曾在中美史克、葛蘭素史克中國處方藥部、諾華制藥中國處方藥部擔任過財務總監職位。
這些與國際、與市場接軌的舉措得到了市場的肯定。國信證券分析師賀平鴿對哈藥集團財務狀況的評價是:“財務健康,現金流十分優異。”郝偉哲更是信心十足:“在對外資本擴張上,哈藥集團現在不差錢。”
中信資本和華平投資已入駐哈藥集團近6年。對于財務投資者而言,這個時間不算短。那么,哈藥集團近期是否會面臨資本退出的風險?對此,郝偉哲的判斷是:外資股東完全沒有退出的跡象和意愿。其依據之一是:前不久,外資股東還組織團隊下鄉調研,最遠的甚至深入到村衛生所,“他們的態度很認真,對哈藥集團的終端銷售狀況非常關注。”
“國際化新哈藥”
雖然得到了股東和市場的肯定、被業界譽為“國企改革的先鋒”、甚至史玉柱在東山再起之前,也曾專程去哈藥集團取經。但在郝偉哲看來,無論在國內做得多大,都不能真正體現哈藥集團的價值,“對制藥企業來說,最廣闊的市場一定是國際市場”。
以輝瑞公司出品的降血脂藥物立普妥為例,這種全球最暢銷的藥物單品,2009年的全球銷售額高達123億美元,其中有112億是在美國市場售出的。而在中國,單品銷售額達到3億美元的藥物幾乎沒有。
“哈藥集團與國際制藥大鱷們有著不小的差距,主要在藥物創新和研發上。”郝偉哲坦承,哈藥集團每年不到銷售額3%的研發投入,無法與跨國藥企巨頭相比,不過,“我們在努力走出去,不一定非要用最先進的藥物。”
目前,哈藥集團已開拓的國際市場主要在東歐、東南亞、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在這些市場上,安全性高、價格低的普藥產品擁有巨大的消費群。而哈藥集團在普藥品種方面一向很有優勢。
除了最近從輝瑞手中購買了豬支原體疫苗業務,哈藥集團還與德國拜耳公司、印度最大的抗生素原料生產企業阿拉賓度公司、亞洲最大的動物疫苗生產企業日本“化血研”等跨國藥企有過合作。
在全球制藥企業中,哈藥集團目前的排名大約在35位。郝偉哲的目標是,把哈藥帶進前15名。“在這個位置上,每往前跨一步都很困難。可能這個目標不是我們這一輩人能完成的,但仍然要努力。”
郝偉哲今年58歲,在國企領導人中,這大概是一個需要考慮退路的年齡了。但對于哈藥集團的未來,郝偉哲仍然有著無數的設想和憧憬。
●獨家高端對話
郝偉哲 湊數式的擴張沒意義
《英才》:最近,國內醫藥行業的整合頻頻發生,國藥、新上藥、華潤通過數次兼并重組,已成鼎足之勢。在這種情況下,你擔心哈藥集團的處境嗎?
郝偉哲:哈藥集團有自己的發展步驟。我覺得,企業發展不能像跳高,那樣只會跳得越高,掉下來的速度越快;而要像登山,一步一步走得扎實。
《英才》:對哈藥集團來說,市場壓力和行政壓力哪個更大?
郝偉哲:市場壓力更大。其實哈藥集團沒有太多的行政壓力,也不像國藥那樣的央企一樣,必須達到一定的規模,才能避免被并購的命運。我們沒有這個問題。
《英才》:如果要并購其他企業,哈藥集團選擇并購對象的原則是什么?
郝偉哲:能與哈藥集團現有的幾大產業集群很好對接的企業或業務,我們才會收購。企業發展不僅要“面子”,也要“里子”。這個“里子”,就是堅實的基礎和發展后勁,湊數式的擴張沒有意義。其實這些年來,這個行業真正成功的并購并不多。
《英才》:外資的進入,給哈藥集團帶來的最大變化是什么?
郝偉哲:變化很多。舉個簡單的例子,國資委的有關領導來參加過哈藥集團的董事會,會后他們說,感覺哈藥集團的董事會與其他國企的完全不同,會議效率很高,與會人員視野開闊,發言的人和提問的人都直奔主題,簡潔明了,整個會議完全與國際接軌,能解決實際問題。
《英才》:哈藥集團目前的財務狀況如何?
郝偉哲:哈藥集團的賬面上基本沒有什么呆壞賬。我們不會為了擴大銷售規模而賒賬銷售。有些公司只顧賣貨,很多錢收不回來,長此以往,每年“沉淀”一點資金,時間一長,資金鏈就會出現問題。
《英才》:哈藥集團以后不會再走多元化的道路了?
郝偉哲:我們以后要堅持走專業化的道路。雖然與地產投資相比,制造業的利潤不高,但在制藥業我們可以做到“長袖善舞”。既然選擇了制造業,就要心無旁騖。這才是我們哈藥集團的根本。
《英才》:哈藥集團在哈爾濱市、黑龍江省乃至東北三省都占有絕對優勢,未來會布局全國市場嗎?
郝偉哲:連續五年的行業第一并不是永遠的第一,我們現在既有遠慮也有近憂,我們還要躬下身子,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在醫藥制造領域,沒有什么地域限制,哈藥集團的產品本來就全國各地都在賣。至于流通網絡,我們暫時不打算把藥店開到外省去。畢竟每個地方都有“地頭蛇”。
《英才》:你現在的主要工作挑戰是什么?
郝偉哲:我現在主要做“兩個培養”的工作:一是培養接班人,在退休前,我要做到,保證哈藥集團隨時有各方面的人才,不能“人到用時方恨少”;二是培養接班品種,哈藥集團不能總靠“老三樣”打天下,要不斷強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