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央企忠臣李榮融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0日 13:27  南方人物周刊

  特約撰稿  葉檀

  這是一個央企資產擴大的主導者,這是一個堅信國企通過技術改革可以走上市場化之路的人,這是一個堅定為央企壟斷辯護的人,這是一個致仕后表示與不少知名民企老總關系不錯、想當民企老板的人,這是功過毀譽集于一身的人物,這是李榮融計劃經濟時代成長的一代人中國的國企改革留下了濃厚的李榮融烙印。

  2003年3月24日,李榮融被任命為國務院國資委主任,2010年8月24日,李榮融在“千萬別掉眼淚”的自我告誡中發表了自己的離任感言——上任7年5個月,時年66歲。

  卸任的李榮融代表了整整一代人,這代人經歷了完整的計劃經濟時代,行事難脫計劃束縛,對度過青壯年時代的國有企業充滿感情。他們主導了中國市場化改革的各個方面,最大的夢想是在計劃經濟中摻入市場因素,形成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

  對于真正的市場人士而言,李榮融明顯不了解市場經濟的要義是市場配置資源,只是給國企涂上一層市場的油彩與真正的市場化企業搶奪資源;

  而對于那些否定市場化改革的左派而言,李榮融在完成央企保值增值的同時,做出了太多的讓步,使中國的民企有了與國企抗衡的能力,尤其在卸任后表示的對民企的興趣,讓李榮融在部分左派中變成不折不扣的“叛徒”。

  動輒得咎的處境、在國企與市場之間的掙扎,正是李榮融這代人的典型寫照。這股國企胎毒是歷史的娘胎里帶來的,所有人都無法幸免。

  李榮融經歷了完整的計劃經濟時代。1944年出生,大部分日子在無錫與北京度過,1968年參加工作時正當文革爆發不久,他一直在無錫油泵油嘴廠工作,從工人、技術員、車間副主任、主任直到廠長。1992年成為李榮融人生轉折的關鍵一年,這一年年初,他由無錫市計委主任升任江蘇省計委副主任,不到半年,奉調北京,在國務院生產辦公室計劃局工作。

  李榮融經歷了從基層到重要的資源配置部門的完整歷練,對于行政體制下的資源配置駕輕就熟。2001 年2月,李榮融被任命為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該部門于2003年被撤銷,部分職能并入國家發改委,而國資委承擔了另一部分職能,無論是國家發改委還是國務院國資委,都是資源配置的重要部門。

  僅僅充滿了對國企的感情,李榮融不可能擔任要職,一些老工人感情更深厚。事實上,李榮融的改革嘗試與強硬的工作作風,是他成為國企體制內部改革者并最終成為國務院國資委主任的關鍵。

  1984年,40歲的李榮融成為江蘇無錫市油泵油嘴廠廠長,成為無錫第一家實行廠長負責制的國有企業的負責人。在廠長任上,李榮融凸顯強硬的改革之風,媒體津津樂道于他打破用人限制引進人才,提出“要成為全國一流的企業,就必須引進全國一流的人才。理念不突破,工廠就不能發展”,無錫油泵油嘴廠在全國招進了許多大學生,打破了長期保守的地方色彩。1984 年,李榮融與德國博世公司談判,引進汽車車用油泵技術,由此被人稱為無錫油泵油嘴廠“第二次創業的代表”。

  李榮融在國資委主任任上的改革,引進人才、技改、工資改革等此時初露端倪,以后與時俱進,引進的人才擴大到世界范圍,對央企的改革附著在重組、考核、上市等方面,與證券市場連為一體。

  用人也好,技改也好,李榮融的改革是小范圍的局部戰爭,他無法建立全新的職業經理人制度,更無法真正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正是在他任上,石化雙雄借助原油進口壟斷權鞏固了壟斷地位,而證券市場成為國企脫困的工具,徹底偏離了市場存在的根本,但這顯然并不只是李榮融個人的“功績”,而是多部門協同作戰的結果,從發改委、商務部到證券監管部門,全都情愿不情愿地成為央企擴大壟斷的推手,而李是站在前臺最為賣力的吆喝者。

  名至而實不歸的成績單

  李的挨罵次數可以與證監會媲美。

  2005年12月當李榮融為央企的業績自豪,說“這么好的一個局面中間,有很重要的一條原因就是競爭,也可以說我們這些行業當中幾乎沒有哪一家是壟斷的。實際上石油、電信、電力已經形成了一個基本競爭的格局,而且這些企業的主要資產都在上市公司。準確地說,他們的股權已經多元化、社會化”時,他收獲了如潮的口水與成筐的臭雞蛋,筆者當時堅定地扔出了幾塊板磚。李榮融有多次相近的表態,每次的結果大同小異。

  這才有了李榮融對屬下的安慰與自我安慰:“有些好事到了有些人嘴里就變成壞事,但是我不怕罵,因為心里很坦蕩,我做的是對人民、對國家有益的事。”

  下面這段話可以表達李榮融的心聲:“企業自身要有活力,對于整個國民經濟來說,央企要有控制力和影響力,央企搞得好的標志就是要有影響力。在目前的央企中,國有資本在石油、電信、電力、軍工等行業的比重都在90%以上,這就是控制力。中國社會穩定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央企的控制力。當英國《金融時報》把中石油、中石化的市值評為全球前十大市值公司時,國內罵聲一片。但是,如果沒有它們,中國早就亂套了。”這是李榮融敢于為壟斷央企辯護的底氣所在。

  任何一個擁有起碼的市場立場的人,都難以茍同中國央企不存在壟斷的說法,此言無疑是在挑戰公眾的智商底線,李榮融站在央企的立場上為薪酬辯護同樣在挑戰底線。但我相信,李榮融本人在發表上述言論時無比真誠,他以國際競爭的催眠術催眠了自己,同時試圖催眠公眾,這樣做對央企改革大局、對中國經濟發展有利。

  國內同行業有兩三家企業就認為是“競爭局面”,而無視價格同盟的客觀存在;“參與國際競爭”就給壟斷增加了底氣,以為是“為中國的經濟安全著想”,成為央企不壟斷的最好借口。

  李最大的成績是央企的保值增值。

  央企規模突飛猛進,國資委的摸底調查顯示,在不到7年的時間(2002年-2009年)里,央企資產總額從7萬億元增至21萬億元,凈資產從2.9萬億元增至8.4萬億元;利潤從2002年的2405億元增至2009年的8151億元。用李榮融自己的話說:“一年誕生一個中石化。”

  也正因為有上述業績,李榮融給自己的評價是個好管家,他完成了任務。這是謙虛,從數字上看,李榮融超額完成了任務。如果把央企看作一家企業,李榮融就是全球最好CEO,并且像他自己所說是成本最低的CEO,他的月薪據說不到萬元。

  但是,央企的成績單名至實不歸。

  曾被譽為新國企代表的中鋁、中鋼暴露出冒進擴張的后遺癥。最近,中鋁在為避免上市公司被ST(A股市場退市風險警示)而奮斗。浪漫的新國企擴張煙花放完之后,資產大規模擴張的中鋁陷入虧損窘境。據媒體披露,在內部會議上,中鋁集團董事長熊維平給各單位下達紅線目標,稱之為生命線、生死線、高壓線。

  “只有實現這個目標,才能確保中國鋁業下半年不虧損,確保實現全年盈利的指標。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中國鋁業就要進入上市公司的ST板塊。”而這對于資金鏈極為緊張的中鋁是致命的,中鋁的銀行授信與證券市場再融資都會受到嚴重挑戰。

  中鋁董事長熊維平不得不再次表示要戰略轉型,從單一鋁轉向以鋁為主的相關多元化。事實上,此前中鋁已在走多元化之路,進軍煤炭與鐵礦石,是試圖從上游直接削減鋁生產成本,與地方軍一決雌雄。

  中鋁之后,中鋼的亂象也浮出水面。曾深受國資委認可的“中鋼模式”光環籠罩下的中鋼集團更加糟糕,如果說中鋁只是擴張過快,中鋼則潛伏著有意掠奪國有資產的陰影。對內,中鋼與民企山西中宇鋼鐵公司之間巨額的資金往來形成財務黑洞,山西中宇對中鋼欠款高達40億元左右。山西中宇已經成為附著在中鋼身上的巨大寄生體。有媒體認為,中鋼與河北縱橫、中鋼的貨運業務,均存在極大的疑點。

  無論是中鋁還是中鋼,都存在只求規模擴張的問題,在擴張時只求營收數據、總資產規模好看而不求實際利益,而中鋼內部治理結構看上去一團糟,責權利不分,導致巨虧的高管依然高高在上。

  中鋁中鋼的問題讓人有理由懷疑,國企改革的繡花枕頭背后是否藏著一包草?公司治理結構是否能夠跟得上資產擴張的腳步?李榮融所說的市場化重組、公司治理結構改革是否停留在紙面?

  不僅如此,國企的經營效率總體不如民企。8月29日,全國工商聯在京發布《2010中國民營企業500家分析報告》,整體上看,民企遠遠落后于央企,但說到效率,央企則遠在民企之后。2009年,民企500強企業稅后凈利潤與2008年相比增長32.84%,達到2179.52億元,但央企只要兩家最賺錢的公司——中國移動和中國石油就能壓垮民企。這兩家公司去年的凈利分別為1458億元和1033億元,其利潤之和超過了500強民企的利潤總和。

  讓我們看看另一份報告。8月18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和WIND發布報告:2009年A股上市國企的薪資是民營上市公司的近兩倍。2009年上市民企年平均工資為55032元,而上市國企則為104385元。然而,2009年上市國企經營效率顯然不如上市民企,其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僅為后者的37.3%,約三分之一。

  面對效率分類指標,李榮融不知作何感想。他也許會感慨于事業未竟,如果讓他繼續執掌,那么央企的效率將隨著市場化的改革而提高,這是他畢生的信念,否定這一信念等于否定人生,等于青春有悔。

  只是,李榮融不可能重回國資委主任之職了。

  兩層皮的國資市場化改革

  國資委成立5年之際,李榮融有3句話概括成績。

  “第一,國有資產監管的體制已經建立,中央、省、市三級的國有資產監管機構都已經建立起來。同時,一系列的相關法規、規章都已經出臺。第二,我們找到了一條路子,就是在中國特色市場經濟條件下搞好國有企業的路子。第三,成績是比較顯著的。這表現在國有經濟進一步壯大,對社會發展的貢獻也在增大。”

  李堅信國企可以與市場對接,他上任之初就推出一系列與市場的對接舉措。

  核心是建立董事會機制,國資委擔當出資人角色是央企市場化改革的基礎。國資委推出董事會機制,將大權委派給董事會,李榮融表示,今后將派出受過專業訓練的國資委官員擔任外部董事,建立規范的董事會后,國資委會把管人、管事、管資產的權力交給董事會,但董事會的第一責任是維護出資人利益。并且明確,凡是建立規范董事會的試點企業,業績考核權交給董事會行使,董事會決定企業業績考核的具體方案、指標和水平。

  這是為產權的順利交接做準備。可以預料的發展線索是,一旦將來央企體制發生質變,成為真正的公眾公司,通過資本市場實現產權的順利交接,通過董事會可以使央企有平滑的管理過渡期。建立成熟的可以信任的董事會,使國資委的職權完整地在市場上體現出來,李榮融版的中國淡馬錫模式將水到渠成。

  習慣了計劃經濟的人主導市場改革,經常出現的局面是自己否定自己,目前央企重組過程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資產劃撥,飯店、地產等資產由這家公司劃撥到那家公司成為常態,顯然,國資委嘴里不稱婆婆,心里卻當自己是所有央企的婆婆,李榮融本人所推崇的市場化重組因為劃撥,而消失得無影無蹤。

  國資委成立第二年,以鐵腕推動業績考核機制,面對部級、副部級的央企高管們毫不含糊,嚴格按考核結果兌現獎懲,初步規范了中央企業的薪酬管理。

  在轉型時代,我們總是能夠看到技術與體制的脫節。李榮融沒能完成央企用人機制的改革,這項任務也不是國資委所能完成的,李的舉措顯示他迷信技術層面的改革,并不覺得全盤的體制改革有太大必要,這束縛住了他自己的手腳。一次次的海外招聘宛如一場場秀,真正的國際市場人士很少,倒是與國資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人有不少借機回游。新的招聘業已開始,招聘崗位由副職變為正職,可惜,央企的激勵機制并未因此從根本上有所改觀。

  說李不懂職業經理人制是冤枉了他,這位心儀新加坡國資模式、1999年隨前任總理朱镕基到新加坡考察、上任伊始再次考察新加坡模式的前國資委主任,念念不忘建立董事會機制、派駐外部董事、建立職業經理人團隊。正因如此,李對于央企高管的薪酬機制頗多同情,多次辯解,對高管的股權激勵機制持暗地鼓勵的態度。

  對央企薪酬,李榮融曾經多次表示:“我說前門必須開,再有壓力我來做,該給的應該給。后門一定要關,旁門則必清。所謂前門開,就是用有吸引力的薪酬留住人,后門關和旁門清,就是建立約束機制,向職務消費開刀。”這段話已被媒體整理到閃閃發光、令人感喟的李榮融語錄中。

  國資委對于國企管理者的激勵機制持同情并且推進的態度。2005年4月,國資委公布《企業國有產權向管理層轉讓暫行規定》,規定中小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國有產權可以向管理層轉讓,大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國有產權暫不向管理層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權不向管理層轉讓。這幾乎是宣布了國企領導與股權的永別,但不久之后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出面解釋說禁令“主要是針對企業的存量資產”。2005年末又從國資委傳出消息,境外和境內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激勵規范意見已經進入出臺倒計時。且在兩部規范中,境外規范肯定會先行公布。

  李融榮明言,股權激勵政策的實施次序將會是上市公司在先、母集團在后;海外上市公司在先,國內上市公司在后。其實,海外上市的中資企業早已悄然開始了對經營管理層的股權激勵,一大批海外上市中資企業實行了股權激勵計劃。這些個案或多或少地為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參考的樣本。李榮融深惡舊體制的弊端,不會天真到關上激勵的門就此將市場掃地出門,使央企失去改革的高管依托。

  但李榮融再次陷入一個死循環:如果他不對央企的激勵機制進行徹底的市場化改革,不可能在壟斷、隱性福利眾多的情況下獲得大眾對央企薪酬機制改革的支持;如果央企薪酬機制大改革,比他能量更大的既得利益者們將成為堅定的反對派,他的薪酬改革同樣不能成功。

  悖論在于,李榮融做大央企的結果是,為自己的新加坡理想培育了眾多的貴族反對者,讓自己的市場化改革之路荊棘叢生。這是計劃經濟薰陶下的市場改革者無法回避、無法破解的難題。

  李鴻章說,自己是一個裱糊匠。李榮融不是裱糊匠,而是李鴻章手下的技術改革者盛宣懷,他了解國情、開始放眼看全球、從基層做起、借助行政權力快速做大企業,不同的是,從現在看,李榮融沒有為自己謀大利的野心。

  忠臣良言

  在離別感言上,李榮融再次創造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李氏語錄。

  我自己評價自己是一個忠臣,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事業,為黨、為國家、為事業無怨無悔。

  這才是真實的李榮融們的心聲,與忠臣明君時代相連,主導計劃經濟之后的市場改革,在艱難中尋求折衷之路,以技術官僚的忠心尋求中國的未來體制發展。在自我評價中,沒有公民意識,沒有法律的地位,沒有市場賴以建立的理念。

  李榮融式的改革者,試圖以壯大壟斷企業的方式培育國際競爭力,試圖以國企與證券市場的血緣關系向淡馬錫模式靠攏,試圖用他們的忠誠來感動天地。可惜,壟斷企業越壯大,離市場就越遠。淡馬錫模式的核心,不在于股份制改革與上市,而是獨立的法律與獨立的市場,是對于職業經理人的專業尊重而非官位尊重。

  這份覺悟,以及后續的改革,留給李榮融的下一代,以及下下一代繼任者吧。

  李榮融可以看民企、讀英語,以在野的身份,說不定可以洞見歷史的局限與市場的未來,從技術改革派向技術與理念并重的改革派前進一小步。

> 相關專題: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留言板電話:4006900000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