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子
上海證大集團92.2億奪得外灘金融城核心區地塊,成為“新地王”。打電話給戴志康(證大創始人),他依舊慢條斯理的樣子,并未喜現于聲。
問他,這塊外界一直估計要上百億的地,此次價格為何沒有“抬上去”?他回答,一個可能是最近的政策調控的因素,大家冷靜了一些;另外,保險公司(注:和證大進行最后競爭的中華企業聯合體,太平洋人壽和泰康人壽合計占比65%)自己不做開發商,而商業用地開發又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不像民營企業追住宅用地那么猛,只要拿到住宅用地就賺錢。“保險公司有錢,將來我們開發好,再賣給他們也可以嘛!”
和戴志康認識很早,但真正對他印象深刻,是從一些文化雜志中看到他對“原教旨主義市場經濟”的反思、主張走一條社會主義理想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道路。找他聊天,發現他是真誠的。
戴生于貧困農家,兄弟姐妹6個只他一人上了大學。作為村里唯一的大學生,是鄉親們湊錢給他買了火車票上學的。他當時的理想就是將來有一天幫助他們脫貧致富。畢業后,他在國營單位干過,后又下海,幾經沉浮,終于登上了富豪榜。
但這時,戴志康卻發現,“作為一個商人,我能解決企業內部的幾百人、幾千人的謀生問題,但對于我生長、成長的大的鄉村社會,我個人無能為力,也感覺市場經濟很難解決,或不能解決共同富裕的問題。”“雖然經濟的發展也解決了相當一部分農民工的就業問題,但在整個農民的比例中是很小的。資本越發展,技術與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就業容量會越小。資本的擴張和就業的容量不成正比,城鄉兩極分化是越來越嚴重。”
“從我生活、工作的經驗去觀察社會,我認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需要考慮除了市場經濟的方式以外的其他的方式。這個其他方式到底是什么?需要我們去探索。”這幾年,戴志康癡迷于這方面的思考,癡迷于做一兩個能體現文化追求的商業地產項目,以至于忽略了證大自身的成長,在香港的上市公司的股價一直不振。
手里有了地價92.2億的外灘項目,沒有人再說戴志康不進取了吧。
聊天時,戴志康曾經說過:“我太追求完美、藝術,這注定了我不可能在規模上做得很大,我屬于那種價值型、文化型的開發商,希望能留下一些好的作品。”
外灘這個充滿建筑文化的地方,選擇了戴志康,不只是因為他把握商機的能力。
文化是一種氣息。而氣息常常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