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民族工商業者的優秀代表,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全國工商聯的杰出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全國工商聯原主席,中國民生銀行名譽董事長經叔平同志,因病于2009年9月14日17時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經叔平簡歷
1918年7月生,浙江上虞人,民建成員,上海圣約翰大學畢業。
1934年至1939年在上海圣約翰大學學習。1939年至1942年任上海新中實業廠副經理。1942年至1957年任上海華明煙廠副經理、經理,上海華成煙廠經理,上海卷煙工業同業公會主委,民建上海市委秘書長,上海市工商聯副秘書長,上海市政協副秘書長。1957年至1979年任全國工商聯副秘書長,全國工商聯常委。1979年后歷任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房地產部總經理,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副總經理,國家外資企業管理委員會特邀顧問,對外經濟貿易部特邀顧問,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常務董事,中國國際經濟咨詢公司董事長,全國政協副秘書長。1993年任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全國工商聯執委會主席,中國民生銀行董事長。1998年3月當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98年9月當選為臺灣研究會第四屆理事會副會長。
是第六至八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八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人民網資料)
經叔平:亦商亦政攬風云
白發皓首,身材卻硬朗而挺拔;氣度軒昂,面容卻慈祥謙和,這是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全國工商聯原主席、工商巨子經叔平給人的第一印象。無論什么時候,接近他的人都能從他緩慢而嚴謹、略帶江浙口音的談話中感受到老人思維敏銳、意識超前的一面。
在公眾場合出現的時候,經叔平臉上總是綻露出燦爛的笑容,這種笑容使他看起來從容不迫,雍容優雅。他用那雙深邃而充滿睿智的眼睛,探尋著中國經濟改革的出路。
在中國經濟改革的征程中,經叔平是一位義無反顧的“破冰者”。
主政工商聯見證非公經濟發展
經叔平的一生都和工商聯緊密聯系在一起。
1952年,各地相繼組建工商聯,出任上海市工商聯副秘書長的經叔平分管稅收募債。為了既杜絕偷稅漏稅,又使稅收合情合理,經叔平建議在上海推行建賬工作,后被全國工商聯推廣。有些稅務部門,鑒于某些不法商業、企業主的偷漏稅行為,出于為國家增加稅收的愿望,將企業產出未銷的庫存商品,視同已經售出的商品先期提稅,侵占了私營工商業本用于投入再生產的流動資金,傷害了私營工商業的利益,也影響了他們同新政權的關系。經叔平在政協會議上指出危害性,促使稅務局及時糾正了偏差。
有一年,中央派給上海的公債數字很大,超出了工商界的承受力,經叔平向上海市政府作了匯報。市政府派他赴京反映情況,經叔平的經濟思辨、精明睿智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給薄一波等中央財政領導留下了深刻印象。全國工商聯首任主任委員陳叔通對他大為賞識,1956年請經叔平到北京工作,半開玩笑地說:“你來這兒在生活上可能要委屈你,我們最好的4間房讓你住,當然比你在上海住的那幢小樓要小多了。”次年,經叔平赴京就職。
1993年10月,年屆75歲的經叔平在全國工商聯“七大”上當選為執委會主席,成為繼陳叔通、胡子昂、榮毅仁之后的第4位主席。此時,個體經濟、私營經濟、“三資”企業在國家經濟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不容忽略的作用。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希望全國工商聯肩負起非公有制經濟協調發展的工作,并確定其為中國的民間商會。這是全國工商聯歷史上的一次重大轉變。經叔平盡心竭力,不負重望。
作為歷屆全國政協委員,他提出的各種提案和建議,數量之多、質量之高、理論深度和說服水平在各民主黨派中占據特殊地位,其中包括關于健全財產法律制度、加強私有財產保護的建議案等。尤其是私產入憲,就是經叔平率領全國工商聯多次呼吁,終于在2004年的憲法修正案中落到實處。
不持股份的董事長
上世紀90年代初,民營經濟正從國民經濟的必要補充上升為重要組成部分,但金融領域對于民間資本而言,還一直是個禁區——在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融資貸款難的同時,地下錢莊、非法集資等活動卻相當頻繁。如何解決這一急迫的問題呢?
1993年,全國工商聯新任主席經叔平莊嚴承諾:“我在任將做幾件事情,最重要的一件就是辦一家銀行,專門為非公有制經濟融資的銀行。”第二天,經叔平就把兩位“筆桿子”請到家里,商量了7天,給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的朱镕基寫了一封信。提出由全國工商聯牽頭,成立一家以工商聯內有實力企業家為主要股東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主要為民營企業融資服務。兩天后,朱镕基批示“請人民銀行予以考慮”。
1996年1月12日,中國民生銀行作為第一家非國有控股的全國性股份制銀行正式掛牌開業,78歲的經叔平被推選為董事長。經叔平本人不持股,卻能坐上中國首家民營銀行的頭把交椅,并享有投票權,這在中國股份制改革的進程中是絕無僅有的。他提出,要把民生銀行建成一個“百年老店”,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中一名合格的競爭者。
自誕生以來,民生銀行被大家稱為“民營銀行”,但經叔平一直堅持稱為“主要是由非公經濟投資、入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不想標新立異”的他這樣解釋:“十五大文件和我們國家的法律規定里面,要么公有制,要么非公有制,要么私營、個體、外資,沒有寫"民營"的,所以在法律上沒有什么依據。”
1997年,民生銀行與普華國際會計公司簽訂了委托審訂協議,成為我國第一家聘請國際知名會計公司審計年報的銀行。1999年,民生銀行試行員工收入與利潤增長掛鉤,將銀行利益、股東利益和員工利益結合在一起,提高了員工的積極性。但是發展速度較慢、不良貸款率逐步攀高等問題也開始顯現。股份制銀行的客戶群主要在中小企業,但由于中小企業的信用等問題,使得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很難落實。經叔平坦言,這個矛盾需要由政府參與組織擔保基金來解決,減少銀行的壓力。
經叔平曾強調,對于千瘡百孔的、沒救的企業就應“見死不救”,“因為一點希望都沒有了,再扔錢也是白扔,不能讓其拉著銀行一起死”。他說,銀行自有資金只有5%左右,95%的資金為儲戶的錢。控制風險,必須提高貸款門檻。
“銀行更要學會"雪中送炭"。”經叔平常對人說起這么一件事:1970年,他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勞動,每天拉三四百斤重的車子。有一次,天下著大雨,他拉著車走一段上坡路,車子拉上去又滑下來,滑下來再拉上去,來回好幾次,全身的力氣都使完了。這時,有一雙手伸過來,幫他把車子推上去了。經叔平感慨,企業也會遇到雨雪天,可能你幫它推一下,這個坡它就上去了。
經叔平一直把上市作為民生銀行的發展機遇,1999年,他成立了上市領導小組并親任組長,“我們的招股書是270頁,人家說是打破紀錄了。所有都披露了,一清二白,清清楚楚。”在他的努力下,不是最早提出申請的民生銀行,2000年12月卻成為第一個上市的銀行。
2005年初,在《銀行家》雜志公布的中國商業銀行競爭力報告中,中國民生銀行綜合競爭力排名第二,其中資產質量、人力資源競爭力、公司治理競爭力排名第一;金融創新競爭力、服務質量競爭力排名第二;科技競爭力、內控機制競爭力排名第三。
如今,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股份制改造、匯金公司的成立、交通銀行等商業銀行積極引入戰略投資者,這一系列舉措都是沿著產權制度改革、實現股權多元化、重組上市、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金融企業這一思路推行的。經叔平前瞻性地預見了這場變革,且是這場變革的先行者和探路人。
“老球迷戲癡”重拾愛好度晚年
2006年春節前,溫家寶總理看望了3位黨外老同志,經叔平是其中一位。溫家寶給經叔平送上一個大果籃,關切地詢問身體和生活情況,溫家寶緊握著經叔平的手,動情地說:“您為國家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一生跟著黨走,參與了社會主義建設,參與了改革開放,并費盡心血。我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積極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有利于繁榮城鄉經濟,有利于擴大社會就業,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經叔平頻頻點頭。
從花甲之年重拾經濟工作以來,經叔平又在政治經濟舞臺上馳騁了20多年。80多歲高齡的老人能保持這種工作姿態,與幸福的家庭分不開。在經叔平看來,夫人王征萱既樂觀熱情,又細致周到,是自己的賢內助。
“文革”期間,經叔平一家6口曾一度分布6地:經叔平從干校返回北京,王征萱留在湖北沙洋干校,兒女們分別在內蒙古、黑龍江、玉門油田和云南西雙版納。年輕時在上海做少奶奶的王征萱當起了“豬倌”,還讓上海的姐姐給她寄來了有關養豬的書籍,成了“養豬專家”,干校的同事們都稱她“豬婆婆”、“豬奶奶”。
在經叔平的臥室里掛著一張他與夫人的結婚照,不是當年上海灘流行的婚紗禮服,卻別有一番淡雅動人的韻味。然而,這樁美滿姻緣在現在《婚姻法》中卻是不被允許的,因為他們的祖母是親姐妹。經叔平和王征萱是真正的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所幸的是,他們的4個子女都聰穎有為,第三代也是如此,這種幸運也許是個特例吧。
對于自己的健康之道,經叔平總結:“多想事情。人一想事,眼睛就發亮,就有精神了。”經叔平的不老秘密應該還有一個,就是無身外之物的掛礙。他常說,“我只考慮各方面的利益,不考慮個人的什么利益。假如各方面都得利了,我就覺得我是最成功的,這個是最大的安慰”。另外,經叔平說心情很重要,“天下事最要緊的是心情要好,并且有信心。我總有這么一個信念,我們經過前30年的曲折,經過二十幾年的改革開放,兩個過程結合起來,我覺得中國和平崛起是必然的。”
近幾年,經叔平先后從全國工商聯主席和全國政協副主席的崗位上退了下來。生活內容主要是看書,他比較愛看英文原版小說和世界名人傳記。其次是看體育節目,特別是足球、網球、籃球、排球,常常夜里爬起來看球賽的電視直播。
經叔平憶起少年時的上海租界,“中國足球隊較少,而外國僑民、團體都有足球隊,租界的一些外國駐軍也有足球隊”。經叔平等學生看足球賽時都希望中國隊把外國隊打敗。
“球迷”經叔平還是個“戲癡”。1933年,京劇名家馬連良到上海演出,由于就讀的圣約翰大學附屬高中管理嚴格,經叔平沒能趕上演出時間。他和一幫小戲迷集體給戲院寫了一封信,請求馬連良周六下午給他們加演一場。幾天之后,他們的信竟然刊登在上海《新聞報》上,馬連良也真的給這些學生們加演了一場。
還有一次,經叔平在戲園里聽楊寶森的戲。楊寶森在臺上唱一句,經叔平身后的一位戲迷就跟著哼一句,經叔平幾次壓住火氣,轉過身請求那人保持安靜。可那人不一會兒又情不自禁跟著哼唱,年輕氣盛的經叔平忍無可忍,一氣之下把椅子豎起來,自己高高地坐在椅子頂部,以牙還牙地沖那人說:“你不讓我看,我也不讓你看。”場面一下子火爆起來,兩人差點動起手來。
回憶起年輕時的這些趣事,經叔平忍不住開心大笑起來。 摘自《中華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