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曉波
“社會企業家”是那些為理想驅動、有創造力的個體,既有遠大理想又有經營管理干才的晏陽初無疑是“社會企業家”的典范。
當今世界,最“時髦”、最受尊重的社會組織是NGO—非政府組織,“社會企業家”成了一個比只會賺錢的“商業企業家”更高尚的身份。這里向大家介紹一位中國百年最著名的“社會企業家”。
話說1943年5月24日,是偉大的思想啟蒙者尼古拉?哥白尼逝世四百年的紀念日。當日晚間,全球180名杰出的政治家、科學家和教育家聚集在美國紐約市的卡立茲教堂,隆重紀念哥白尼,同時頒布“當今世界上貢獻最大、影響最廣的十大名人”,名單中包括科學家愛因斯坦、哲學家杜威、企業家亨利?福特等人,其中有一個中國人,就是晏陽初(1890-1990)。
晏陽初是四川省巴中市人,早年在成都的美國教會中學讀書,23歲時以第一名成績考入香港圣保羅大學(香港大學的前身),按當時規定,他如加入英國國籍,就可獲1600元獎學金,晏婉拒,理由是“這對中國人說來,代價太高了”。三年后,晏陽初赴美國耶魯大學深造,攻讀政治學與經濟學,后又入普林斯頓大學,獲碩士學位。
就是這位喝了一肚子洋墨水的中國青年,卻在后來的七十多年里把全部生命都獻給了貧窮而苦難的祖國同胞。1920年,晏陽初歸國,開始投身于最艱難、最漫長而難出成效的平民教育。1923年秋,他在古都北平發起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簡稱“平教總會”),任總干事。
1929年,晏陽初帶領數十位大學教授、博士舉家遷往貧困地區河北定縣的翟城村,開始了日后非常出名的“定縣實驗”。清朝時的科舉出身者、大學院長以及許多留洋的博士、碩士們不畏艱苦,紛紛離開城里的職位和舒適的家,來到偏僻農村,尋找中國人民古老落后生活方式的復興途徑。
在定縣,晏陽初等人摸索出一套以教育、生計、衛生、自治為主題的四步方案,提出了治“愚、貧、弱、私”的農村改革理論。晏身住農家,衣著粗布,在黑板上一個字一個字地教農民掃盲,他還親自擔當村保健員,為農民治療沙眼和皮膚病,布種牛痘及猩紅熱預防針。他深情地寫道:“中國的農民負擔向來最重,生活卻最苦:流汗生產是農民,流血抗戰是農民,繳租納糧的還是農民,有什么‘征’,有什么‘派’也都加諸農民,一切的一切都由農民負擔!但是他們的汗有流完的一天,他們的血有流盡的一日。到了有一天他們負擔不了而倒下來的時候,試問:還有什么國家?還有什么民族?所以,今天更迫切地需要培養民力、充實民力的鄉村建設工作。”
1950年,晏陽初移居美國,繼續在亞洲和南美洲地區推廣平民教育。1960年代,他在菲律賓創辦國際鄉村改造學院,著重向來自第三世界五十多個國家的學員推廣定縣經驗。1989年,美國總統布什在給晏陽初的生日賀辭中說:“通過尋求給予那些處于困境中的人以幫助,而不是施舍,您重申了人的尊嚴與價值。”
晏陽初在世之時,從來沒有被稱為“企業家”。不過,進入21世紀之后,有學者將他這一類的社會活動者定義為“社會企業家”。戴維?伯恩斯坦在《如何改變世界》一書中提出了這個新概念,他認為,相對于“商業企業家”,“社會企業家”是那些為理想驅動、有創造力的個體,他們質疑現狀、開拓新機遇、拒絕放棄,最后要重建一個更好的世界。在這個意義上,既有遠大理想又有經營管理干才的晏陽初無疑是“社會企業家”的典范。
晏陽初以百齡善終,應驗了“仁者壽”的格言。晚年,他的傳記作者吳相湘問他,“長者今已有志竟成,但六十多年中是否也有失敗的地方?”晏沉吟良久,答:“失則有之,敗則未也。”
晏陽初是虔誠的基督徒,他的回答其實應和了《圣經?雅歌》中的這句話:“愛如死之堅強,沉默里有超越一切的持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