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
“淡出”高盛高華后,借助厚樸(HOPU)基金,方風雷以更加奪目的姿態出現在公眾視野。這次與蒙牛有關。
7月6日,中糧、蒙牛同時公告,中糧聯手厚樸基金,以61億港元獲得蒙牛20%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7月7日,寧高寧、牛根生兩大行業巨頭北京握手言歡,而方風雷卻只身前往香港,甚至未出現在中糧與蒙牛牽手的新聞發布會上,仿佛置身事外。
雖無法確定方風雷就是此次并購的幕后推手,但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投資背后,市場記住了這個與“大生意”如影隨形的名字——“厚樸”。
圈內朋友習慣稱方風雷“老方”,親切且很中國。下過鄉當過兵學中文出生沒有海外學歷背景的他,常被人稱為“本土投資銀行家”。而在境外投資人眼里,方風雷是不可多得、深諳中國市場而又極富政治智慧的“BANKER”。
方風雷健談而幽默,“一貫的低調”更多地是來自媒體的印象,或者說是面對媒體時職業要求。
CBN深入采訪了參與此筆交易的關鍵人士,得以管窺蒙牛和中糧的此次牽手,以及其背后的資本“推手”方風雷和他的厚樸基金。
蒙牛不是國進民退
“蒙牛不簡單是國進民退,而是結構問題。”參與此宗并購交易的一位關鍵人士對CBN直言, “蒙牛用十年的時間做到了200億規模,但十年之后它怎么發展?將來如何做到500億、千億?現有的民營機制,是否能夠支持上千億的銷售規模……”
正是由于中糧和厚樸的加入,這種國有、民營、外資三結合的混合型企業從結構上達到了一種新的平衡,將更有利于將來的發展。
牛根生是聰明人,懂得在什么時候借力,在蒙牛的成長史中,不乏外資身影,鼎暉、大摩,即使是過客,但十年之后,留下的卻是蒙牛成為中國乳業的翹楚。
十年后的今天,三聚氰胺事件后,對牛根生和蒙牛或許是個坎。
而中糧和厚樸,在牛根生眼中極可能是把“蒙牛”帶至更高臺階的最佳投資人,一如當年的鼎暉。
外界評論,此次并購是對民營企業家價值的最大認同。不難理解,以中糧的實力,它并未選擇自建或并購一家乳品企業,而選擇這個“我來入股你來管理”的方案。
牛根生也因此走上前臺,而不是長久以來董事會主席由鼎暉合伙人焦俊擔任。對中糧而言,沒有比牛根生更懂蒙牛的人選。
外資帶給蒙牛的是國際化視野,及對資本市場的嫻熟運用。
在牛根生的眼里,或許這只是蒙牛事業的又一個開始,而下一個近期目標或許是回A股上市。
而對牛根生、方風雷、寧高寧這些業界巨頭而言,今天的選擇依然需要時間來證明。
并非想替老外打工,只因國內無人給錢!
2007年中,厚樸基金完成25億美元募集,方風雷亦逐漸淡出高盛。英藍國際17、18層的高盛高華,方風雷已去得不多,隨后,方風雷把以繁體字篆刻的“厚樸”二字LOGO似一方紅章不顯眼地掛在了C區二層不大的辦公區,低調而質樸。
一開始,厚樸就旗幟鮮明:只投“中國和與中國有關的項目”,對于炙手可熱的高科技領域,卻因為不熟,所以不投。事實證明,厚樸已投出的四個項目全部投到了中國,且與高科技無關。
不到兩年時間,其投資團所投超過30億美元,遠超眾多PE、VC在中國多年的投資,恰恰因為堅持“不熟的不做”,幾筆投資出手敏捷、辛辣,賬面粗略算來,獲益已接近200億元人民幣,方風雷亦被業界視為賺錢機器。
令人慨嘆的是,厚樸在其成立后整整一年多時間里,除了內蒙龍銘礦業2億美元投資外,方風雷基本按兵不動,而在金融危機影響漸深市場前景普遍看淡的2008年1月,方風雷攜55億港元,果斷出手,吃下全球幾乎無人敢問津的RBS(蘇格蘭皇家銀行)所持中國銀行32億股權。迄今,其賬面浮贏已超過60億港元。
同樣的故事在4個月后重演,不同的是,當全球投資人“潮水般”涌向紐約,競相爭奪美國銀行手中價值73億美元建行股權時,厚樸銀團再次拿下其中85億股,該筆投資迄今賬面獲益也超過30%。
方風雷掙錢的速度多少令境內眾多投資機構汗顏,而在其為境外投資人大把賺錢之余,不免遺憾,擁有如此財技的方風雷為何不替中國投資人賺錢?
面對這種提問,接近方風雷的人士表示,方風雷也因此慨嘆,我一開始就不想替老外打工,但沒人給我錢啊!“這需要一個過程,中國對PE的理解、文化、信用的建設都需要時間。”隨著企業財產性儲蓄逐漸增長,國內一定會產生更多的LP、GP。
知情人透露,在成立厚樸基金前,方風雷曾致力籌建百億規模北京市并購產業基金,而由于該方案最終未獲國家發改委批準,方風雷轉而募集美元基金。
一位國有機構投資者坦言,國有機構也很難放心將數十億資金交給“個體戶”來管理。
以保險機構為例,在境外,其委托投資通常占到75%左右,而目前的境內保險機構從最初只能銀行存款、買債券;到買股票基金、投基礎設施,也經歷了相當長的過程,至今,保險機構投資股權基金也還尚未獲得政策許可。
學了詠春拳也不能去佛山耍
在方風雷的投資理念中,投資需要有靈魂,熟悉他的人用他的話說就是“不熟的不做”,“投資都要有歷史文化情懷。”
“美國人是我們的老師,但你不能老想著跟美國人練。”
“學了詠春拳也不能去佛山耍。”
厚樸就是專注于與中國有關的投資——很清楚,中國是一個高增長的市場,現在的中國就是一百年前的美國。在方風雷看來,賺錢不必舍近求遠。
有中行的成功接盤經驗,在外人看來,接手美國銀行所持建行股票,方風雷幾乎是唾手可得。而事實卻并非如此,在全球投資預期逐步轉暖的5月,吃下建行股票并非一帆風順,除了價格外,美國銀行由于還持有建行股票,新的投資人除了支付能力外,能否維護股價平穩也是因其考察的重點。
正所謂不熟不做,據說,在投資建行前,厚樸準備時間長達半年,其提供研究報告厚達兩三寸,對其貸款結構、客戶結構、贏利模式作了詳盡的分析。
在市場信心最萎靡的時候,方風雷依舊看好中國金融業,甚至認為,目前中國金融業監管處于歷史最好時期:沒有資產證券化產品和衍生品的泛濫,房貸政策松弛,銀行撥備日趨充足——去年130%,今年150%。而自1993年開始銀行業改制,世界上鮮有哪個國家用15年的時間來調整其金融機構。在這種背景下,對中行、建行投資,方風雷可謂成竹在胸。
而當時,國內也不乏有實力有背景的投資機構有意競標建行,但對有著豐富投資經驗的方風雷而言,他始終身處商業、信息、資金交匯的金融腹地,而他們還在“五環外”。
5月10日,到談判最艱難的時候,方風雷曾悉數撤回在紐約的判斷團隊,而市場敏感的嗅覺使建行股價旋即作出反應。5月12日,美國銀行和建行宣布厚樸銀團獲得85億股。
方風雷當過兵,深知打仗“不能打下了碉堡就完了”。顯然,在建行的方案中,厚樸拿出的是一整套的策略,在公布方案之后至今的兩個月中,建行的股價漲幅接近20%。
在方風雷的眼里,賺錢才是硬道理。
一位熟悉方風雷的業內人士評價:方風雷絕不會選擇寂寞,他的名字注定與大生意連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