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榮家百年歷史,此次榮智健只要不涉嫌刑事糾紛,日后東山再起,或有可期。
吳曉波
4月最大條的新聞是中信泰富董事長榮智健因對賭澳元巨虧而辭職,媒體一時有“榮家謝幕”之說,我則不以為然。因為回望榮家百年歷史,至少有三次險情比這一次要大得多,榮家也活了過來,百年家族豈是區區100多億元的虧損就能擊倒的。下面說說那三次危機。
第一次危機發生在1934年。當時,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中國經濟陷入空前大蕭條,紡織業首當其沖。榮宗敬、榮德生兄弟(榮智健是榮德生四子榮毅仁的獨子)的申新紗廠約占全國民族資本棉紗廠紗錠數的20%,布機數占28%,茂新和福新的面粉廠規模占全國行業的1/3左右,占上海市的1/2,已是當時國內規模第一的民營實業集團。榮宗敬曾很得意地對友人說,“當今中國人,有一半是穿我的、吃我的。”
而榮家事業的迅猛發展靠的是瘋狂的舉債擴張戰略,申新資產共值6898萬銀元,而負債達6375萬銀元,處在一個十分緊繃的狀態中。轉眼間,市場突變,到1934年初,榮家面粉工廠全面停產,申新各廠也風雨飄搖。到1934年3月,上海所有銀行已無一家肯對榮家放款,連榮氏參股的16家錢莊也關上了大門。榮宗敬一度急得要自殺,他的好友陳光甫和宋漢章兩人在榮宅陪他一宿,溫言相勸,才算是沒有走上絕路。
6月28日,榮宗敬派人到無錫向弟弟求救,族內有人擔心,去救上海申新會把無錫的產業也拖進泥潭。榮德生執一茶壺在手說,“我與哥哥好比這個壺,一經破裂,雖持半壺在手,亦復何用。”他當夜把家中所有的地契和有價證券全部收羅起來,第二天清晨就趕到上海,在陳光甫、宋漢章的斡旋下,中國銀行和上海銀行聯合借款220萬元,這才稍解燃眉之急。
但是,區區200多萬元僅夠榮家多吸幾天的氧氣,1934年7月4日,申新公開登報宣告“擱淺”。榮宗敬只有向國民政府告救。時任中國銀行董事長的宋子文曾經想一口吃掉申新,他對榮宗敬說,“申新這樣困難,你不要管了,你家里每月2000元的開銷由我負擔。”
榮家那次逃生,靠的又是陳光甫仗義出手,申新與中國、上海兩銀行訂立“委托經營簽約書”,才保住了所有權。榮家兄弟如同兩個溺水之人,日日拼死撲騰,一直熬到一年多后市場轉暖,才終于熬出生天。
榮家第二次大危機發生在1938年,抗戰爆發后,日軍攻陷長三角。榮家經略了30多年的龐大產業聚集于上海和江蘇,全數都在日軍的炮火覆蓋之下。戰事中,無錫、上海兩地企業設備被毀紗錠18.7萬錠、布機2726臺、粉磨36部,榮家產業三去其二。在如此絕境之中,榮德生的女婿李國偉西遷內地,再度創業辦廠,總算保住一點血脈。八年抗戰勝利后,榮家再次復興。
榮家第三次傾家蕩產,則是在1956年。在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中,毛澤東提出讓私人資本在中國“絕種”。
榮毅仁是當時國內最大的資本家。1954年,國家對私人企業施行“贖買定息”的政策,國家根據核定的私股股額按期發給私股股東固定的股息。全國拿定息的在職私營業主為71萬人,吃息代理人為10萬人,這81萬人就是殘存的資本家階層。其中,上海市公私合營企業中的私股為11.2億元,幾乎占總私股的一半。私股在500萬元以上的五個大戶中,有四人屬于榮氏家族,第一名是榮毅仁的堂兄榮鴻三(他在香港),占975萬元,榮毅仁則占第三位。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榮家在大陸的所有工廠在一日間全部公私合營,收歸國有。文革爆發后,榮毅仁作為“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被徹底打倒。其獨子榮智健被下放到極其偏遠的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改造。直到1978年,鄧小平復出,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與鄧關系交好的榮毅仁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并獲準創辦中信集團,才又一次開始了財富生涯。
與上三次危機相比,此次榮智健辭去中信泰富董事長一職,其資產縮水33億美元,但是他仍然在中信泰富擁有超過11%的股份,只要不涉嫌刑事糾紛,日后的東山再起,或有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