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明明往往以特立獨行和不合常規的勇氣在多個毫不相關的領域內生生“闖”出自己的天地
□記者 倪洪章
福伊特造紙機械亞洲區總裁劉明明的一切可以說都是自己闖出來的。早年從國家機關辭職時,別人就認為這個女人離經叛道。后來,她“闖”進早期的四通集團做軟件,后來自我推薦去做銷售,結果兩年半下來她的職位連升三級,1990年代初便月薪過萬元。
不久,劉明明又一次讓人瞠目結舌,她決定放棄四通的高薪,漂洋過海去德國留學,原因是她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么做事情的”,那年她39歲。
5年后,回國的劉明明出人意料地出現在云南一家瀕臨破產的卷煙紙廠,她要應聘總經理。別人以為她瘋了,因為她對這個行業的了解是零。“德國海歸”最終被安排去管理人事工作。半年之后,劉明明要求去做銷售,此后升為總經理。第二年,這家生產卷煙紙的公司起死回生,并實現扭虧為盈,經營節節攀升。
第五年,劉明明又覺得不滿意了,“我不想只是舒舒服服的做個官,這不是我的個性。”這一次她決定闖進與卷煙紙廠有過業務關系的德國福伊特公司造紙業務集團,福伊特造紙是世界造紙機械領域的技術領袖,世界1/3的紙張是由福伊特的紙機生產的。
那是1998年,福伊特要求劉明明做中國首席代表的副手,劉明明覺得自己應該可以做得更好,她要當“一把手”。但讓一個沒有博士學位的空降兵做首席代表,在福伊特全球歷史上沒有先例。劉明明最終以自己對中國市場和福伊特的判斷和思考被福伊特董事會破格任命為福伊特中國首席代表。
劉明明絕不是一個光有闖勁的女人,在她每一次重大抉擇之中,理性和智慧總是閃爍其間。在福伊特,劉明明做事快速果斷、雷厲風行,與穩健的德國企業風格相得益彰。在很多大型的項目面前,劉明明用事實證明了自己更了解中國市場。
作為一家擁有100多年歷史的德國企業,福伊特初來中國時有些水土不服,劉明明為福伊特盡快入鄉隨俗,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改革,提出“福伊特標準,中國制造”戰略,在中國建立制造工廠,一些部件實現本土采購,同時確保全球統一的質量標準。2002年,福伊特造紙技術中國公司在上海成立,改變了福伊特原先只把中國當成售后市場的戰略定位,形成除了市場銷售,還具有生產、設計、工程、服務等多項業務功能的法人實體。
1998年劉明明執掌福伊特中國業務以來,將福伊特當年在中國不足50萬歐元的年銷售額,提升到2004財年的4.2億歐元,并且在中國高級造紙機市場上獲得了驚人的51.5%的占有率,把所有的競爭對手遠遠甩在身后。2007財年,福伊特造紙中國區實現了超過6億歐元的銷售收入。10余年里,福伊特造紙已憑借創新的技術和優質的服務,與本土的造紙企業巨頭華泰、玖龍、APP、太陽、岳陽等建立起了長期的合作關系。
2008年下半年,福伊特同樣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但劉明明卻認為這是一次機會,并進行了機構重組和資源優化。同時在中國造紙行業大力推動環保技術和資源節約。此時,她的理性和智慧的一面再次顯現出來。劉明明說:“既然造紙行業發展的根本瓶頸在于對資源有依賴性,作為供應商就必須開拓一條新路,實現新的尖端技術在中國應用的突破,用綠色造紙技術使紙廠擺脫資源束縛。”
劉明明認為自己在管理上的長項是能發揮女性的溝通優勢,真誠地直面交流,但她也不乏優秀男性的遠見、大度、大局觀和邏輯思維能力。這就是率真的“女闖將”劉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