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為投資家的徐新如愿以償的,時刻生活在一種有進步、有創造的狀態中,她很慶幸自己這兩年頂住了一些壓力和誘惑
□文 翔子
在IT業界一片關廠、裁員乃至倒閉的風聲鶴唳中,一家IT電子商務企業卻風景獨好。1月15日,京東商城(360buy.com)總裁劉強東宣布又獲得一筆2100萬美元的融資,由今日資本、雄牛資本以及香港投行家梁伯韜聯合投資。從2006年的1000萬元,到2007年的3.6億元,再到2008年的13億元營業額,近3年京東商城每年的增長率都達到300%左右。據易觀國際統計,京東商城已占據3C網上零售市場47.6%的份額。
早在2007年8月,今日資本就投給了京東商城1000萬美元。談到為何投資京東商城時,今日資本總裁徐新說:“我只用了一星期和他(劉強東)接觸就決定投給他錢,他一個學社會學的人能每天花10個小時自學編程,而且還不是書呆子,在大學讀書時靠著幫公司編程序賺錢,很早就買了大哥大,說明他市場直覺很好。事實證明,他對電子商務業務的理解很透徹。”
徐新喜歡用“殺手的直覺”來評價一個風險投資家的判斷力:“投資是一門有關人的藝術,風險投資家需要對人的判斷,在所有考核要素中,能不能把事情做大是最關鍵的。”
2008年,除了增資,今日資本只新投資了益豐大藥房和遠夢家紡兩家企業,徐新很慶幸自己頂住了壓力和誘惑。“我們一直堅持投自己熟悉的消費品、零售和互聯網行業,去年我們投的企業收入增長在80%以上,沒有出現特別大的問題。”她說,“這兩年我們放棄過很多誘惑,比如太陽能、風能等熱點項目,當時很多人給我們壓力,現在來看,我們的判斷是對的。”
創立僅3年多的今日資本還投資了鉆石小鳥、土豆網、真功夫、德青源、相宜本草等企業,分別屬于奢侈品、網絡視頻、餐飲、化妝品和紡織等行業。徐新期待著這些“種子”中能生長出下一個網易、中華英才網那樣的“果實”。
1999年,尚在霸菱投資的徐新以每股5美元的價格投資網易500萬美元,徐新回憶她的這一代表作時說,第一輪投資進去時丁磊才29歲,網易只有十幾個員工,之后網易的商業模式進化了4次,CEO換了2任。2000年網易登陸納斯達克,股價從15美元一度漲到30美元,隨后隨著網絡股泡沫破裂又跌到0.65美元。最終霸菱亞洲在2004年選擇套現,5年間這個項目實現了8倍的投資回報。
從1998年初到2004年,徐新在霸菱期間在中國內地共投資了10家公司,其中6家公司成功退出,包括網易、中聯系統(10倍回報)、京信通訊(4倍部分實現回報)、掌中萬維(2.8倍回報)、永和大王(1.8倍回報)等。此外,她作為天使投資人的中華英才網為她帶來近800倍的賬面回報。她也被《商業周刊》評為“亞洲25位最具影響力的人”。
徐新有句名言,“看懂人生就會做生意”。她認為自己的生意基因來自于在國企當老總的爸爸,小時候她就經常搬個板凳坐到父親身邊聽他講公司里一天發生的事情,這讓她對產品的更新換代、風險意識、標準化管理有了初步的認識。
1992年,在中國銀行工作四年之后,這位中行的“三八紅旗手”爭取到了普華永道(香港)的實習資格。普華永道的三年,讓她對企業的商業模式、毛利率等指標有了充分的熟悉,但徐新希望“時刻生活在一種有進步,有創造的狀態中”。1998年初,她進入原巴林銀行旗下的霸菱投資,作為霸菱亞洲的合伙人兼中國區總裁,開始了風險投資家的生涯。
2004年,已在業界樹立起口碑的徐新離開霸菱,擺在她面前的路有兩條:一是與一些國際知名VC建立品牌合作,輕松獲得資金;二是創建自己獨立的品牌,但融資過程艱難得多。徐新非常認同“做基金的最高境界就是獨立”,“如果我們走第一條路,想獨立至少也得7年之后,與其那樣為什么不直奔目標呢?”
在募資旅程中,徐新等人頻繁地穿梭于歐美亞大陸,平均下來每天要進行3—4場演講加答辯,每次都要花費一兩個小時。徐新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在一天內跑了3個國家,到最后一場演講的時候累得快要趴下。2005年9月,徐新成功創辦了今日資本。
縱觀徐新的投資項目,不難發現雖然行業差別很大,但都有一條主線隱含其間,那就是圍繞做中產階層生意的企業投資。徐新認為,中國有越來越龐大的中產階層,他們有品牌意識,講究服務和質量,并且愿意為高質量和穩定的服務而承擔一定的價格,他們的主要需求是買房、買車、國外旅游、玩游戲、吃快餐,以及為孩子消費等。“我們認為賺錢要賺中產階級的錢,賺窮人的錢很辛苦。未來中產階級生活方式的改變將給中國帶來巨大的市場,這種改變會從沿海向中部、西部蔓延,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地區都會帶來發展機會。”她說,“我們只投直接為中產階級服務的,而不是中間隔了三四個階段才到這個人群的行業。”
“生意模式的選擇比企業家還要重要”
——訪今日資本總裁徐新
《商務周刊》:您認為,對于投資家來說,看人和看行業哪一個更重要?
徐新:我覺得生意模式的選擇比企業家還要重要,有很多人說我只要選這個企業家就可以賺錢了,未必。我看到非常多能干的人在一個不好的行業里苦苦摸爬滾打很多年。當然,人的因素同樣非常關鍵,首先,市場感覺要好,要有殺手本領;第二,管理和帶領隊伍的能力要強;第三,要有胸懷;第四,品德要好,我們是小股東,錢交給他,晚上能睡得著覺。
《商務周刊》:您覺得中國現在的創業者有哪幾類,他們分別的優劣勢是什么?
徐新:中國目前的創業者有三種,一種是國際大公司出來的創業者,例如國際機構的中國區總裁;一種是海歸;第三種是土鱉派。互有優劣,從國際大公司出來的CEO專業性比較強,靠系統管理建立企業文化,思維上跟西方比較接近,中英文通用是他們的優勢,直接溝通的能力比較強。但他們往往缺乏殺手的直覺,這些人在中國更像是一個執行者,屬于格子劃好了走格子的人,而不是一個戰略家。做企業家需要制定戰略、定位產品、定位價格,在這一點上,土鱉派更有優勢。
本土企業家往往市場感覺好,生命力強,缺點就是喜歡多元化發展,不夠專注,總覺得每年要100%的增長速度才過癮,而且品牌意識不強。其實企業和樹一樣,分叉太多就長不高,長不大。賺錢的感覺太強了就會不舍得投資建品牌,這樣很難做大。在一定時候,企業家是要讓渡出一定的利潤打造品牌,這樣既能壓縮利潤空間,將小的競爭對手打死,又能夠為自己贏得高端市場的消費者。創業企業的利潤率應該保持在8%—12%左右,剩下的錢全部拿去打廣告,這樣把門檻做得很高,競爭對手就進不來。如果你的利潤率達到28%,就會有很多對手進來了。
像關注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品牌持續成長性,制定有效的管理層績效考核,建設企業文化等,這些東西一時半會肯定看不出效果。但3年后企業是不是能做大做強,就看這些內功有沒有修煉到位。
《商務周刊》:您如何把握投資的進入和退出的時機?
徐新:一個行業剛起飛,這時候不知道誰是贏家,這是進入的時機。找一個好的團隊,投資給他,讓他跑到最前面,。退出時機的選擇則需要耐心,一個企業成長是需要3-5年的時間,所以3-5年內不要輕易拋售。在歐美特別成功的案例,一個項目可以持有10年。復合增長時間是很重要的,復合增長10年和3年的概念完全不一樣,相差太大了。
《商務周刊》:看到您中意的項目時,您如何確定它的估價?您會不惜代價的追逐自己看好的項目嗎?
徐新:中國不是一個技術創新為主的國家,只是一個技術應用的國家,技術應用就決定了它的回報率不會很高,即使成功了,也只能是賺10-20倍。美國的風險投資如果做好了,會有100-200倍的回報,一個項目賺的錢可以將所有的虧損彌補上。在這種情況下,風險投資購買股權的價格不能太貴。至于收購的價錢,我們一般看企業的成長,市盈率不超過成長速度的1/3,如果成長一年是24%,所付的價格不會超過8倍的市盈率,但總的絕對值最好不要超過10倍。在選項目時,價格很重要,好公司也不能什么價位都買,再好的公司,很高的價格來買也是會虧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