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勇(四川長虹電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發展起來的很多產業都是國外的產業轉移,甚至是淘汰的產業。長虹在1985年引進了中國最后一條彩電組裝生產線,在技術引進的基礎上,加上本土制造優勢與價格戰的沖殺,長虹從偏居中國西南一隅的工廠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彩電基地,中國的彩電大王。
但是,隨著平板和背投,尤其是液晶技術的興起,在CRT時代成為王者的長虹又不得不重新回到跟隨者的行列。
每一個產品或每一種技術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當新技術興起后,原來的整個產業都有可能被替代或洗牌,這逼迫我們不得不思考未來的生存戰略:是“無中生有”,還是“有上加新”,或是干脆做個“第一制造”。
目前,中國的電子企業還不具備實力“無中生有”,開天辟地創造一個新產業,現實的選擇是進行“產業替代”。集中精力去研究發達國家哪些產業具有前景,并且我們又有能力做大,形成第二階梯的產業替代。第一步先占領國內市場,第二步參與國際競爭,這是長虹的“產業替代”思路。
按照這個思路,我們開始由傳統家電向信息家電戰略轉型。我們提出了“三坐標”戰略:產業價值鏈方向、產業形態方向和商業模式方向。
在產業價值鏈方向,要向核心技術和關鍵部品戰略延伸,著力打造集成電路設計、嵌入式軟件設計、工業設計、工程技術等核心技術能力。
在產業形態方向,朝3C融合發展,相繼進入IT、通訊、信息家電、互聯網等領域,3C產業布局完成,同時進入冰箱領域,完善家電產業鏈。
在商業模式方向,打通產品、內容、服務的界限,與眾多企業戰略合作,從傳統離散型交易模式向連續型交易模式轉變。
50歲的長虹,發展成為“多駕馬車”的產業集群,這是我們的光榮。未來50年,一定會有一批中國企業成為全球的行業龍頭,希望長虹是其中之一,這是我們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