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進步影響中國
東方希望集團董事長 劉永行
經濟全球化下企業發展需采用差異化戰略,有效利用資本杠桿則是一門藝術。實業家首先要練好如何花自己的錢這門真功夫,寧缺勿濫。
企業做好了,做大了,大得快,頭腦最容易發昏。我深怕自己發昏,所以我身上始終要帶有一點當年養鵪鶉的氣味,它讓我時時警醒‘創業艱難輸得快’”。
經濟全球化,今日始嘗真滋味。全球經濟形勢急轉直下,中國在這次危機中絕難獨善其身,不僅眾多中小企業將漸次倒下,一些大企業也將陷入困局。其中,那些過度依賴金融工具和資本手段的企業將受到致命一擊,甚至要命。
借助資本杠桿放大企業發展并非壞事。但對于做實業的企業來說,在采用資本手段之前,一定要預想到各種條件不利時,自己能否平穩地生存。
做實業好比蒸饅頭,基本在面粉,發酵粉只能適量用一點。我們的產業與業績是能從資本市場上弄到幾十個億,但我很害怕。我怕自己的意志力薄弱,讓寬裕的資金搞得頭腦膨脹。所以用錢最好緊一點,用自己的錢自然緊,用好自己的錢是真功夫。
希望集團以做飼料起家,當時貸不到款。在創辦第一家養鵪鶉的公司時,我們四兄弟靠賣掉手表、自行車才湊齊1000元,去買那些可愛的小鳥。在隨后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基本上沒有依靠貸款,就靠最初那點小本滾起來。雖然這樣比較保守,但不一定是壞事。
企業做好了,做大了,大得快,頭腦最容易發昏。我深怕自己發昏,所以我身上始終要帶有一點當年養鵪鶉的氣味,它讓我時時警醒“創業艱難輸得快”。
在東方希望集團進入第二主業之前,我們集團一直是零負債,用自有資金滾動發展是我的原則,我要確保企業發展在我們的控制能力下,而不刻意求快求大。人家上市一下能拿100億元,我不稀罕。我自己循序漸進,也能做到幾十億,而且很實在,實在則自在。
東方希望集團1999年將總部從成都遷至上海時,正是上海地產業的啟動期,這是一個很大誘惑,但地產業不是我能干的,我有自知之明。
我自己的特點更適合做實業,現在大家有點瞧不起實業,特別是瞧不起傳統產業。但我愿意做,任何社會都需要實在人扎實做實業,別人不做,那我來做,也算是差異化戰略。
在做飼料的20年里,人們從表面上看飼料行業的進入門檻越來越低,由此達到高度競爭,行業利潤非常微薄,反而把行業門檻越壘越高,我們能夠始終保持住競爭優勢,我們也就活得太平。
在東方希望集團發展第二主業時,我們也主要是自有資金。電解鋁行業是資本密集型行業,對于國內民營企業來說進入門檻很高。我們在2002年進入這個產業之前足足準備了6年,積累資金、技術、人才等各種要素,其中關鍵還是資金。我們計劃對這個產業的投資要達到100億元,盡管我們靠提高效率能夠將投資降低一半,但50億元也是一個不小的數目。所以我們從1998年開始用了五年時間來積累資金,在包頭電解鋁項目一期投資的20億元全部是自有資金,如果這20億元靠跑銀行或上市融資,最后注定要失敗,因為短債長投,會將企業推向絕路,這恰恰是很多民營企業最終出現資金鏈危機的根源。
企業競爭與企業家競爭有時就像奧運會,誰都想變得更大更快更強,但中國有句俗話叫欲速則不達,只要能變得更實一點,我寧愿慢一點,也不愿意為求快而花明天的錢,花別人的錢。
我始終認為,憑自己的實力跑個第三名第五名就挺好,比服用興奮劑而跑第一,然后被罰出場,甚至終生禁賽要強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