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管理 > 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病故 > 正文
新華社臺北10月16日電 臺灣著名企業家、臺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于美國東部時間15日凌晨在美國去世,享年92歲。
臺塑集團發布的新聞稿說,王永慶11日赴美視察業務,15日凌晨在睡眠中辭世。
祖籍福建安溪的王永慶1917年1月出生于臺北,早年家境清貧,15歲小學畢業后開始做學徒工,16歲時利用向父親借的資金開了一家米店,之后又經營過碾米廠、磚瓦廠、木材行等,1954年創辦臺灣塑膠公司。
經過50余年發展,臺塑集團現已成為臺灣最大的民營企業集團,資產總額約2.5萬億元新臺幣,旗下計有30多家分公司和海外公司,員工總數近10萬名。臺塑集團在臺灣企業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王永慶本人也被臺灣媒體譽為“經營之神”。
創業歷程
窮小子闖蕩商海 出奇招成億萬富豪
從不名一文的農家子弟到億萬富豪,王永慶的奮斗歷程傳遍了全世界。
1917年1月8日,王永慶出生在臺北一個貧苦茶農家中,15歲就出門闖蕩。他先在臺灣南部的嘉義縣一家米店里當小工。他處處留心老板經營米店的竅門,第二年就向父親借了些本錢,在嘉義開了家小米店。為了招攬顧客,他主動上門為顧客服務,還注意收集人家用米的情況;估計哪家買的米快要吃完了,他就主動把米送到那戶人家。他的米店開門早,關門晚。經過艱苦努力,他的米店的營業額遠遠超過了同行。
抗戰勝利后,臺灣的經濟也開始發展,建筑業發展得最快。王永慶抓住時機,搶先轉向經營木材,獲利頗豐。后來,經營木材業的商家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王永慶毅然決定退出木材行業。
隨后,他將目光轉向了新興的塑料行業。當時,中國臺灣化工行業的幾大巨頭都認為臺灣的塑膠行業做不過日本,不愿投入巨資。王永慶事先進行了周密分析,私下還去日本考察過。1954年,他和商人趙廷箴合作,籌措了50萬美元的資金,創辦了臺灣島上第一家塑膠公司。3年以后建成投產,但銷售果然成問題,合伙人萌生退意。王永慶決定背水一戰,他變賣了自己的全部財產,買下了公司的全部產權。他研究過日本的塑膠生產與銷售情況,相信自己產品銷不出去,并不是真的供過于求,而是因為價格太高——要想降低價格,就只有提高產量以降低成本。
王永慶的判斷是正確的,隨著產品價格的降低,銷路自然打開了,王永慶大獲其利,其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膠粉粒生產企業。
王永慶在塑膠行業站穩腳跟之后,又去關注當初借以發家致富的木材行業。這一看,又讓他看出了新的發財途徑。王永慶看到,由于臺灣木材銷路好,商家大量砍伐,可是他們要的只是樹干部分,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樹枝丫,都被白白地拋棄而浪費了。王永慶想,臺灣的棉花產量嚴重不足,一直靠進口來補充,如果利用廢棄在山上的樹枝丫制造人造纖維,以替代天然纖維,一定會有發展前途!于是,王永慶又創立了世界首家連貫作業的人造纖維工廠。
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小看王永慶,他被稱為臺灣的“經營之神”。
豪門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