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財周報記者 汪江濤 實習記者 張云/文
君子不言利的時代已經遠去。現代企業的陽光薪酬制度魅力,正逐波展現開來。
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尤其是股權分置改革激發了大股東“做多”的積極性,上市公司業績逐漸增高。在這種情況下,股權激勵作為一種薪酬設計登場,并開始造就一批新貴。
尊重富豪高管
上個世紀末期,吳士宏——從小護士到上市公司高管,百萬元的“打工女皇”名冠全國。時過境遷,2007年的一天,只拿1美元年薪的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僅僅行使了5.71萬股股票期權,便一舉收益3000多萬美元。而這只是他持有谷歌股票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從“固定工資”到“績效工資”,兩字的變動帶來制度和價值觀的深刻變革。
繼“中國新富紅皮書”關注中小板上市公司股東財富變化后,理財周報本次再度關注股權激勵給上市公司高管帶來的財富。
自2005年《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實施以來,共有82家上市公司提出具體的股權激勵方案。未來的億萬富豪初顯端倪,理財周報統計的“打工皇帝榜”中,億元富豪就有11個,超過千萬元的也有200多個。其中,新安股份董事長王偉以6.55億元居首。需要說明,我們是根據股權激勵行權價與2月25日收盤價的差額計算得出的,上榜高管多達750名。
我們要向上榜高管致敬,但敬畏的不是財富數字。他們是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人——如果不究激勵考核條件的過高或偏低,我們認為主動將個人報酬與公司業績掛鉤的高管,其創業精神和勇氣值得鼓勵。他們身上散發出來的現代企業家品質(如果說激勵公司是行業佼佼者的話),當為后來者汲取。
把握激勵股機會
股權激勵于上世紀末,在美國高科技公司類公司中蓬勃發展。通過員工優惠持股,微軟用期權激勵保留了大量的行業頂尖人才。相比之下,中國內地的股權激勵大潮剛起。民營企業股權激勵積極性更高;期權的激勵形式更普遍;股權激勵的公司經營相比更好。
投資者關注激勵股,主要看的是初始行權價與動態股價的差額,前者應該理解是投資的“安全邊際”。像前期大盤調整,造成多家公司股價跌破行權價,我們認為:以低于高管買入股票的價格去投資,當然收益有保障。
順著這個“樸實”的思維,我們還可以作如下理解:那些有可能實施股權激勵的公司,股價一般能提前上漲;對于生物醫藥、通信、網絡等高科技行業,由于成長性好需要大量的優質人才,其推出的股權激勵更有可能實現。
必須注意,寄望股權激勵能一勞永逸提升業績、從而刺激股價并不切實際。前車之鑒:美國200多家上市公司涉嫌在1997-2002年,內部人士倒填期權授予時期,“激勵門”從此大開。當前實例:伊利股份前不久公告稱,由于實施股權激勵,預期凈利潤會出現虧損——這無異于高管激勵讓投資者買單。
還有更多的投資細節和風險需要注意。理財周報記者此番采訪的多位人士,相信會助你釋疑解惑。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