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尋找的不僅僅是商界明星、企業家精神。“影響力”還意味著你是否代表了社會的標桿、大國的形象
文/本刊記者 申音
1873年,剛剛成名的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鍍金時代》。這部用諷刺筆觸描寫當年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代世情風貌的作品,意外地成為了那個時代的最好標簽。從此,人們用這個詞來形容從南北戰爭結束到20世紀初那半個世紀的美國歷史——前所未有的繁榮,以及繁榮帶來的混亂。
你是否聯想起今天的中國?人民幣成為最強勢的貨幣,股市和房市競相飆升,企業紛紛報出創紀錄的盈利增長,到處都是熱錢與宏偉建筑,所有人都在信心十足地預測著“黃金十年”,“大國崛起”和“贏在中國”成了最熱門的話題。
但那些嚴肅思考的人們在關心著另一個問題:這個“21世紀以來最大的經濟奇跡”還能“持續”多久?因為那么多挑戰顯而易見。日益加劇的貧富差距,環境的不斷惡化,捉襟見肘的社會服務體系,還有勞資雙方的對立,通貨膨脹的陰影,人口老齡化,任何一個問題的惡化都可能讓“奇跡”化為烏有。
“鍍金時代”還是“黃金時代”?中國處在一個微妙的十字路口。而解答這個問題的部分責任正落在一小群人身上。他們在三十年前還一無所有,如今卻掌管著巨大財富。他們是時代的寵兒,也經受著時代嚴苛的考驗。他們的一個想法、一個決定、一個行動,都牽動著千萬人的生活與福祉,他們可以只做赤裸裸的經濟動物,也能成為肩負重任的社會公民。
沒錯,他們就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報道對象——企業家。五年前,當《中國企業家》第一次推出“最具影響力的25位企業領袖”的榜單時,我們更多尋找的是商界的超級明星、企業家精神的卓越代表。而今天,企業不再僅僅是企業家的企業,它同時要對投資者、員工、客戶、政府、社區負責;企業領袖的責任也已超出商業或者地域的范疇,他們代表著社會的標桿、大國的形象。
作為一本商業雜志,《中國企業家》毫無疑問推崇商業英雄,贊賞他們的領導力、創新力、前瞻性和產業影響力,但我們也認為,所謂的“企業領袖”需要符合更高的要求:僅僅埋頭驅動企業已經不夠,他們還必須表現出社會責任感、國際影響力、公眾影響力。恰恰正是后面這些指標,成為左右排名的最重要變量。
作為2007年“終身成就獎”的惟一得主,王石恰好已經超前完成了這樣的轉變。如果說去年的“終身成就獎”得主柳傳志、張瑞敏和魯冠球等三人更像是過去30年中國商業的完美總結,那么王石,則代表了一種明日社會所需要的企業家形象。某種意義上,他所釋放的積極影響力的重要性已經超過了其商業成就本身。
而在王石身后的“25位企業領袖”,每個人都正在經歷著一場并不輕松的轉變。除了應付商業上的激烈競爭,他們還不得不調整自身及企業的行為以適應新的多重標準。
相比去年的榜單,除了名次的上行或下移,已經有8位企業領袖跌出25人榜單之外。
是什么在背后決定了他們影響力的跌漲?
影響力之制勝點
資本市場 五年前,當我們談到資本市場影響力的時候,首先想到是唐萬新、顧雛軍這些在股市上翻云覆雨的所謂“資本運作”高手。但今天,那些埋頭實干、為股東創造切實回報的企業家,正享受著資本市場對他們慷慨的評價,比如蘇寧的張近東(第12位),美的的何享健(第21位)。
“市值”成為衡量企業和企業家影響力的一個現成、直觀的指標。
有一些人我們真的再也無法忽視。不管有沒有“泡沫”,他們掌管的企業已經足以令世界生畏,比如中石油的蔣潔敏(第10位),工商銀行的姜建清(第19位),中國移動的王建宙(第20位),中國國航的李家祥(第22位)。
優秀企業+明星企業家往往會刺激公眾的過度熱情。阿里巴巴的股票真的值得你付出超過200倍市盈率的高價嗎?這取決于你是否繼續相信馬云(第2位),《經濟學人》就認為該公司最大的財富也許是這位創始人。
公共事業 賣牛奶的牛根生(第3位)成了“講師”,搞電子商務的馬云關心起了氣候變暖,做英語培訓的俞敏洪(第8位)變為慈善家,造太陽能電池的施正榮(第17位)要做環保斗士。
在商業正職之外,企業領袖忙著塑造另一個角色,以至于讓人擔心他們是否不務正業、“杞人憂天”。但毋庸置疑的是,新一代的、真正有影響力的企業領袖,絕不再是社會事務、公共事業的旁觀者與回避者。他們主動地走出“企業王國”,以前所未有的積極姿態參與到對社會趨勢的駕馭甚至創造過程中。他們的個人魅力和財富,會讓平凡乏味的公共事業煥發光彩,也有助于扭轉社會公眾對“富人”的某些偏見。
“更大的能力,更大的責任”已成為商界領袖們的普遍共識。
央企巨無霸 去年秋天,GE的首席執行官杰夫·伊梅爾特拿到了波士頓咨詢集團列出的新興市場100家最重要公司的名單。
以下6家公司都包括在這個名單里,中石油、工商銀行、中國移動、中海油、中國國航、中糧集團,它們的領導人也在我們的榜單中集體亮相。僅僅幾年前,這些企業還被視為命運堪憂的“恐龍”,而如今他們所領導的企業已經進入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列。
不再是我們印象中那群披著商人外衣的官員,新一代央企領導人能講流利的英語,受過良好的管理訓練,社交場合風度翩翩。要同時讓數以億計的用戶、成千上萬的股東尤其是政府大股東滿意,他們所承擔的工作也許是《財富》全球500強CEO中最復雜的。
影響力之“暗面”
爭議性 任正非,“技術派”的執著追求和國際化成就足以使其位列本屆“最具影響力的25位企業領袖”的榜首。但在社會責任感這項指標上,他僅僅排名第10位。
2006年的員工過勞死,2007年的兩起員工因壓力過大自殺,以及最近的“辭職門”,華為爆出的負面新聞幾乎都與華為過分強調剛性管理、“狼性文化”相關。不管外界爭論,埋頭做事,我行我素似乎是任正非和華為的一貫風格。但在外界看來,這怎么也不像一個成熟公司的負責任之舉,更有悖“和諧社會”的大勢所趨。
在社會責任感單項榜上,史玉柱(第24位)壓根兒就沒有出現在前25名,從腦白金到巨人,從“中國首負”到身家500億的新貴,他的巨大成功總是與巨大道德爭議相伴而來,他的身上集中體現了“轉型時期”的中國商業特色。
原地踏步 對比另一份榜單,或許會讓我們的企業領袖們有些慚愧。在《財富》雜志剛剛公布的25位全球最富影響力商界領袖排行中,惟一的華人依然是年近80的李嘉誠,而印度都有兩人入選。2007年,真正在國際化戰場上取得成功的只有任正非和楊元慶(第2位)。
我們的創新單項榜也讓人失望,名列榜首的依然是馬云。除了奇瑞的尹同耀(第4位)和史玉柱,再無新人冒出。
此篇為精編網絡版,欲知更多內容,請參見中國企業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