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云:2007躍上巔峰的鯰魚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9日 03:08 經濟觀察報
沈威風 對于2007年中國互聯網行業來說,阿里巴巴這個名字是一顆難以下咽的果子。阿里巴巴公司從來就是一條不折不扣的鯰魚:它興風作浪,它活力無限,它偏安東南一隅卻光芒四射讓人無法忽視,它在沉默中宣稱修煉內功,它在一個恰當的時候宣布盈利,并且這個盈利的數字一年比一年更驚人,它和雅虎中國之間的復雜并購關系令業界人士猜測不透,它對競爭對手的無視態度令同仁惱火不已…… 對于中國從事互聯網行業的企業家來說,阿里巴巴的掌門人馬云更是一條不折不扣的鯰魚。他沒有漂亮的學歷和眩目的履歷,只有一口流利的英語;他自稱不懂電腦卻對互聯網行業有著堅定無比的信心;他口才一流卻異常愛好在媒體上與同行打嘴仗,大部分時間能贏,偶爾遇到更“流氓”的人卻也輸得落花流水;他目空一切狂妄過人,他說過許多中國企業家沒想過或者想過卻不好意思說出口的話,比如我們公司打著望遠鏡也找不到對手,比如我要做102年的公司,比如我們在多少年后就是世界500強…… 這樣的一個公司和這樣的一個人,在即將過去的2007年整整一年的時間里,都屹立在中國企業界的風口浪尖上。然而,真正使得阿里巴巴和馬云有機會在2007中國經濟大事中刻上自己的名字的,卻是那樁紛擾了許久的上市事件。 乘著上市的魔毯 是的,上市本來就是一切互聯網公司的創業故事所必有的情節,這一點在上世紀90年代第一波互聯網浪潮席卷而來的時候,就已經被認定為常識。但是對于阿里巴巴來說,上市這個問題已經被談得太久,卻又來得太晚。 阿里巴巴在2002年高調宣布盈利1塊錢,之后的數字有如童話一般夢幻。第二年日收入100萬、第三年日盈利100萬、第四年日上稅100萬,媒體界因為這些數字太過華麗和戲劇化而從直覺上懷疑其真實性,更不要說阿里巴巴的對手、慧聰國際的老總郭凡生天天從他的專業角度出發說阿里巴巴肯定沒有賺到這么多錢。 最著名的那一次,是2006年1月18日某報發表文章 《阿里巴巴稱去年納稅2.548億元》。郭凡生發現,如果按照文章所稱阿里巴巴納稅2.548億元計算,阿里巴巴2005年的凈利潤約為17億元左右,銷售收入可能達到40億元人民幣以上。“直到6月7日杭州《今日早報》發布的《我省納稅新百強排定座次》中看到,2005年浙江省納稅前100名企業中并沒有阿里巴巴,而第100名企業剛剛1億多一點,我才公開質疑阿里巴巴原來所說的納稅金額,出現這種現象,只有兩種情況,要么媒體報道有錯,要么阿里巴巴說謊,阿里巴巴你有這么多的精力去做市場公關,讓公眾看一下稅單就這么難嗎?”郭凡生認為按照馬云的數字,阿里巴巴幾乎一統B2B市場的江湖,那么留給慧聰國際只有5%,這樣會導致董事會和投資者對慧聰的投資價值產生很大懷疑。 而阿里巴巴的回應卻從來都是大而化之,除了一口咬定自己公布的納稅數字是真實的之外,根本不理會郭凡生所要求的公布財務數字——我們不是上市公司,我們不需要對公眾公布自己的財務,馬云這樣回答。 2006年阿里巴巴所需要面對的質疑除了盈利數字之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阿里巴巴究竟有沒有錢?即便馬云所說的阿里巴巴的盈利數字是真的,但是阿里巴巴旗下的子公司無一盈利,甚至還有像做C2C業務的淘寶網這樣持續投入巨幅資金的公司,還有做門戶網站的雅虎中國這樣的連楊致遠都沒法搞掂的雞肋,只憑著阿里巴巴一頭奶牛,能撐多久?就算馬云能撐住,通過換股和注資成為阿里巴巴股東的楊致遠,他作為上市公司主席,他身上承擔的財報壓力,會不會轉嫁一部分到馬云身上?如果馬云真的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底氣十足,那么2005年淘寶企圖嘗試收費的“招財進寶”事件,又作何解釋呢? 2006年整整一年,馬云和他的團隊都在用同一種口徑回應所有外界對其財務的質疑:第一,阿里巴巴不缺錢;第二,如果阿里巴巴不缺錢,又何必上市。他甚至說,逼急了我去美國辦一個完全免費的淘寶網,我們養得起,我們有的是錢。但是,當時鐘走到2007年,所有人都看到,阿里巴巴上市的意圖已經昭然若揭了。 從外部環境看,資本市場似乎一片大好,道瓊斯指數與國內股市同時達到歷史新高位,5月初即有僑興移 動與橡果國際同時完成在美國上市。而同樣從事B2B業務的環球資源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后的一年當中,股價上升了86%。這對于稱“IPO是我的一個夢想”的馬云來說,應該會是一種誘惑。 從內部來看,將惟一盈利的B2B業務即阿里巴巴分拆上市看起來是惟一可行的。不論缺不缺錢,要上市就必須保證股票足夠好,能融到足夠多的資金,才對阿里巴巴的后續業務有幫助。事實上馬云心里也很清楚,雖然他一直說電子商務就是一家獨大的市場,但是在當下中國,電子商務仍只是冰山一角,獨大的不一定總是阿里巴巴,大家都還在跑馬圈地的階段。因此他需要有大動作,聚集足夠多的資金,把整個行業做上去,他的電子商務帝國才有足夠的基石。 當然,對于中國互聯網界來說,2007年5月阿里巴巴啟動上市程序的消息,不是捅破一層窗戶紙,而是打爛了一扇玻璃窗,激起了各種情緒;勐攪H的郭凡生很高興,他還記得阿里巴巴日上稅一百萬的故事,他希望通過上市能解密阿里巴巴的財務數字,給他一個滿意的答案。更多的人則是等著看熱鬧,看馬云“吹”出來的神話,會不會被上市的金手指給戳破了。于此同時,馬云仍然不忘撩撥看客們的神經,他在2007年10月紐約的新聞發布會上,針對已經確定的13.5港元/股的股價說,“從國際路演過程中的反應來看,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定得更高一些。但我們希望更多人分享到我們的利益,所以我們還是定目前的價格!彼僖淮螐娬{,“我們的資金流本來就很充裕。” 這一切,于2007年11月6日在香港聯交所揭盅。阿里巴巴高開30港元(約3.85美元),比其首次公開招募股價13.5港元(1.73美元)高出一倍多。因為股價飛升而興趣大增的投資者們進一步推動該股在午盤收報35.75港元 (4.58美元)/股。以281.5倍的市盈率,阿里巴巴甚至比Google及中國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更昂貴。首次公開招股即融資116億港元(15億美元),這也創造了自2004年Google上市以來最大的上市神話。 至此,看不慣阿里巴巴和馬云的人,似乎再沒有理由懷疑他的那些”囂張“言行。阿里巴巴的B2B模式,已成了除了以google為代表的搜索、雅虎為代表的門戶、eBay為代表的C2C和亞馬遜為代表的B2C四大互聯網模式之外的第五種模式。阿里巴巴已經是全球第六大互聯網公司,馬云所期望的 “5年內成為全球5大互聯網公司、10年成為3大互聯網公司、做世界500強、做一個102歲的公司”,在這一刻,變得不再是癡人說夢一般可笑。 不是首富,也不會是流星 但是,馬云并沒有如大家所愿隨著阿里巴巴的上市神話搖身變成下一任首富。據招股文件顯示,馬云持有1.89億股,以招股價上限價計算,只值22.7億元,與《福布斯》對其身家78億元的估計有相當大的差距,與其它網絡公司富豪如騰訊的馬化騰和百度的李彥宏相比,更是差之甚遠,《福布斯》估計后兩人身家分別是120億元和180億元。但是,馬云對此有非常好的解釋,他說阿里巴巴上市,目的是為了讓員工受益。事實上,按照阿里巴巴上市后的股價絕對值計算,近千名阿里巴巴員工將擁有超過100萬元,也就是說,馬云一手打造了近一千個百萬富翁。讓跟隨自己的人都成為富豪,可能是一件比自己成為富豪更加有成就感的事情。 很顯然,如果沒有互聯網,馬云可能現在還在杭州當老師,或者繼續他的翻譯社生意。許多人認為他的第一次創業是那個失敗了的中國黃頁網站,實際上不是。馬云第一次創業是在杭州師范學院做老師時,為學校退休老師謀福利而創辦的“海博翻譯社”,這個翻譯社至今仍然在運營,并且按照馬云的說法,已經成為杭州最大的翻譯社之一。如果沒有互聯網,馬云可能仍然會很有錢,因為1999年在北京創業失敗之后回到杭州,他也不是部分媒體渲染的那樣身無分文,恰恰相反,他當時已經能買下杭州一個高檔的住宅小區湖畔花園里的一套面積不小的公寓。雖然馬云從小學習成績一般,但是他從來都是一個聰明人,而且是一個有創業激情的年輕人,他不怕失敗,他渴望成功,他肯鉆營而且有頭腦,有了這幾種性格,即便沒有互聯網,在遍地都是中小企業的浙江,馬云也能做一個成功的商人。 但是,有了互聯網,一切又都不一樣。馬云的才能在這個嶄新的行業綻放出耀眼的光芒。馬云第一次到美國,第一次接觸了互聯網,第一次在電腦上打入“beer”而搜出了一大堆信息,卻發現互聯網上關于“china”的信息為零。于是他回國創立了中國黃頁,把杭州一家酒店的信息做成網頁發給美國的合作伙伴并且上傳到了互聯網。馬云說,這給這家酒店招徠了一些來自美國的生意,因為這是當時美國人在網上能夠看到的惟一關于中國的信息。如果這個說法是真的,那么馬云應該能被稱為“中國互聯網第一人”,但是那個時候馬云離他的名聲鵲起,還有整整5年的時間,中間他還要經歷三次極為艱難的創業和兩次失敗。 然而,就是那個簡陋的酒店頁面,已經包含了馬云后來如此成功的商業模式的全部信息——以互聯網為工具,以中小企業為服務對象,幫助他們尋找商業機會。馬云應該是一個極其自信的人,他的三次創業,即便公司形態和結構有很大的不同,內里其實都是一樣的——他堅信自己是對的。阿里巴巴的成功證明了他是對的,然后他順著自己的思路一直走下去,一步一步地完善著他的電子商務帝國的夢想。整個阿里巴巴集團現在擁有阿里巴巴、淘寶、雅虎中國、支付寶、阿里軟件五個獨立的子公司(暫且不談被業界人士稱為“惡搞”行為的阿里媽媽網站),每個公司都實行總裁負責制,并向單獨成立的控股公司董事會報告。 馬云作為一個互聯網英雄的成功道路是別具一格的。他后來被大家稱為瘋子、狂人,也曾經被視作騙子,但是不能否認的是,他一直具有一般中國IT人所沒有的街頭智慧。 在2000年前后出現的那一撥數字英雄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另外一種光環。他們,張朝陽、丁磊甚至馬云的老對頭邵亦波,放在我們的生活中都可以稱之為少年天才。他們大多具有名牌大學的學歷或海外學習背景,或者世界500強公司的工作經驗,當他們帶著這些資本和大洋彼岸投資者的真金白銀重新踏上中國土地的時候,他們代表的是來自另外一個世界文明,至少是另外一種商業文明,以及還沒有機會研究中國的國際資本們的熱情期待。 但是馬云不一樣。關于馬云在發跡前的事跡,常有一些非常戲劇化的版本。比如,他小時候學習很差,數學只考0分,但是英語特別好,因為他父親管教很嚴,經常罵他,而馬云不肯吃虧的性格,即便面對自己的父親,也要罵回去,但是又不敢紅口白牙對著罵,于是就用英語罵,越罵越順溜,英語口語就練出來了。比如說,他第一次高考沒有考上,在家復讀了一年,期間他干起了踩黃包車的行當。比如說,當他終于考上大學的時候,其實只過了?品謹稻,但是因為那一屆學校本科沒有招滿,馬云破格成了本科生。又比如說,某年某月某天,馬云在浙江金華火車站的座椅上揀到了一本路遙的 《人生》,這本書,改變了馬云的人生軌跡……這些坊間流傳的說法,雖然可信度不太高,但至少證明了馬云性格中一個很鮮明的特點——他是真真正正的草根,是一個和所有普通人一樣,在杭州的大街小巷憂傷著長大的年輕人。甚至他比一般人走得更遠,他是一個在街頭打著架長大的年輕人。 所以,馬云對這種街頭文化和街頭生存智慧的理解,比我們尋常所見的IT英雄們,更加深刻。 同時,他雖然天天聲稱自己不懂IT,不懂電腦,但是他對互聯網的直覺,卻異常精準。距離互聯網熱潮剛起來的時候,已經十年過去了,很多的東西都變了,但是馬云從輸入“beer”開始一直到今天,憑一個英語老師的直覺相信互聯網能給他帶來最大的機會,憑一個浙江人的精明相信中國的中小企業市場具有無限潛能并最終走到今天,這其中的艱難和所經歷過的失敗,恐怕擢發難數。但是,馬云很少談這些,在中央電視臺《贏在中國》的演播廳里,馬云雖然一次一次地說所有創業者所經歷過的痛苦,他都曾經親身體驗,但是他很少具體回憶自己的失敗。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阿里巴巴在2000年前后得到第一筆風險投資之后,就拉開架勢在香港成立了辦事處,在硅谷成立了研發中心,甚至還準備在臺灣開設分支機構。 現在回到2007年,經過調整之后的阿里巴巴集團架構非常清楚。這一布局被阿里巴巴人稱為 “達摩五指”,囊括中國最大的B2B網站、中國最大的C2C網站、門戶、第三方支付和軟件的公司布局,至少在模式上,已經足夠清晰,雖然到目前為止,只有阿里巴巴一家公司在賺錢。而在香港上市的B2B業務,則經由“大摩”們包裝成為一個電子商務的google故事。問題是,正如業界指出的那樣,google在2004-2006年的利潤增長率分別達到2.77、2.67和1.1倍,而阿里巴巴除了市盈率遠遠在google之上外,其余的財務數字想要做到和google那般好看,在現在看來還不太現實。更何況已經有人察覺,真正托起阿里巴巴B2B收入來源的,是“誠信通”和 “中國供應商”這兩項產品——本質上,它們只是關鍵字搜索、競價排名、廣告位和網頁宣傳等廣告收入模式的雜燴,連中小企業的eBay都算不上,更遠非阿里巴巴在上市過程中自我包裝的概念——中國的google。 下轉40版 上接35版 馬云在“雅巴并購案”結束以后曾經解釋這場并購對于阿里巴巴的戰略意義。他發現,電子商務就是搜索,但是在前有百度和google的情況下,他最快捷的方法就是買一個搜索引擎。他得到了雅虎中國,這看起來像一場天作之合,更何況號稱搜索引擎之王的雅虎搜索引擎技術發明人吳炯早已經被馬云納入麾下成為阿里巴巴的CTO。馬云很快將雅虎中國的頁面變成簡潔的搜索引擎形象,但是,眾所周知,他很快又放棄了這個做法。我們不知道他有沒有放棄電子商務就是搜索這個想法,我們只知道,一向有如神助的馬云在雅虎中國改造的問題上深陷泥潭,至今沒有眉目。那邊廂,百度和google已經迫不及待地殺將進來了,這一次,馬云很明顯并沒有準備好。他的身后,還有中國化工網這樣的垂直網站虎視眈眈,阿里巴巴的“永不落幕的廣交會”模式,還能叱咤多久,其實是一個未知數。 但是,至少在刻下,資本市場給予了馬云無限的信任,包括高達300倍的市盈率。馬云在解釋過高市盈率的時候說,資本市場看的不是過去的財務數字,而是未來,市盈率高證明資本市場相信阿里巴巴在未來能夠有更好的表現。在這一點上,資本市場顯然和國內業界的悲觀論調背道而馳。更有趣的一件事情發生在2007年11月末,最新一期出版的《財富》國際版封面人物就是馬云。他也因此成為中國互聯網界第一個被《財富》雜志選擇成為封面人物的首席執行官,也是極少數登上《財富》雜志封面的中國企業領袖之一。同時,阿里巴巴的股價在經歷了上市之后旋即跌破發行價的尷尬之后,再度回到39港元的高位。馬云,這個在杭州長大,曾經被《福布斯》雜志稱為有孩童般笑容的小個子男人,仿佛已經站在了世界之巔,完全可以無視山下指指點點的手指。 中國夢還能復制嗎? 套一句武俠小說里面的陳言,“最了解你的,往往正是你的敵人”。 阿里巴巴上市以后,馬云的老對頭周鴻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公開表示,要給馬云兩點忠告。他說:“我覺得阿里巴巴B2B的業務做得很好,淘寶也做得非常不錯,阿里巴巴能上市,是情理之中。但我給馬云兩個忠告。第一更加務實,把創業說得很神話,很傳奇,故事聽起來很好聽,但實際上他會誤導年輕人。比如馬云從來只說自己風光的東西,如何過五關斬六將,從來不提自己如何走麥城。我很了解阿里巴巴,早期也是什么也不懂,浪費了很多錢,遭受了很多失敗,最后才找到方向和模式,并不像他吹得那樣,我覺得應該跟年輕人多講這些東西,而不是去吹噓! 周還強調,“第二個,馬云認為自己比較成功,即使這樣,也要保持謙虛的心態。人在成功的時候,過于張狂,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的時候,可能就是你開始自我毀滅的時候。比如馬云用一種很謙虛很堅韌不拔的心態做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做得很成功,當后來接收雅虎中國的時候,他已經不可一世,用這種很狂妄焦躁的心態做雅虎。同樣是這個人,一個傳奇人物,為什么雅虎中國和阿里巴巴有兩種不同的結果,并不是馬云的智力退步了,而是他的心態出現了問題,導致他在雅虎上遭受重大的失敗。” 更可怕的一個事實是,阿里巴巴的招股書里,白紙黑字寫著,“阿里巴巴該公司2006年總營收為13.63862億人民幣,凈利潤為2.19938億人民幣。2006年共納稅7145萬元”,也就是說,如果以一年260個工作日計,阿里巴巴去年平均每天納稅27.5萬,遠不到100萬。而2005年,也就是阿里巴巴曾經宣布日納稅百萬元的那一年,阿里巴巴總收入為7.38297億人民幣,凈利潤為7045.4萬人民幣,比之2006年還略少一些。但是,在馬云登上《財富》封面、阿里巴巴股價再度攀上39.7港元高峰的狂歡時刻,這個略顯尷尬的事實被公眾有意無意地忽略掉了。甚至在上市前仍對這個問題念念不忘的郭凡生,在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也只是淡淡地說,阿里巴巴上市是好事,但對于上市公司,由于涉及到股價,他不方便多做評論。 在中國,看不慣馬云的人很多,但是崇拜馬云從一個不良少年成長為“下一個比爾蓋茨”的人更是大有人在。他們認為,馬云抓住了互聯網經濟的機遇、將互聯網和傳統產業結合開創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并最終獲得成功的創業故事,與上一代企業家掘金道路上或多或少、若隱若現的灰色地帶不同,更值得學習。他們相信,正如馬云自己說的,他只是一個普通到大街上一抓一大把的人,只是運氣比較好而已;他們相信,這就是新一代的中國夢的代表;他們相信,按照馬云的軌跡走下去,路的那一頭也會是成功。 事實上,在這一波的互聯網經濟浪潮中,馬云也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有一個人的名字,實際上比馬云更令人耳熟能詳,那就是史玉柱。一個做過“巨人”、“腦白金”和“黃金搭檔”的生意人,一頭扎進互聯網的世界,令人難以置信地憑借網絡游戲這個在中國毀譽參半的產品再次回到一線企業家的行列,順利地在美國紐約上市并且市值達到40億美元。而且,我們非常難堪地發現,在史玉柱和馬云的身上,有著許多讓人無法忽略的共同點。比如,他們身上都有著強烈的中國式“俠義”精神,馬云的創業故事中有18羅漢砸鍋賣鐵湊錢50萬,出門只能打夏利出租車,每人工資500塊卻始終不離不棄的故事,而史玉柱身邊有四大金剛,有史玉柱沒有錢而金剛們回家湊錢給他的悲壯往事;史玉柱獨創的“腦白金”式營銷方式至今仍是中國電視觀眾心中永遠的夢魘,而馬云為了推銷中國供應商所組建的上千人的營銷隊伍和電話 “轟炸”式的營銷方式,至今仍然得不到互聯網界的認同;史玉柱的巨人網絡于2007年11月1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18天之后發布了首次未經審計的財報 (2007年第三季度),到了11月27日,美國律師事務所向紐約南區地方法院提起針對巨人網絡隱瞞運營數字的訴訟。該律師事務所認定,巨人網絡在上市申請書和招股說明書中并未按要求披露2007年第三季度 《征途Online》游戲玩家人數出現下滑的事實,這嚴重違反了從1933年就開始實行的《美國證券法》。至于馬云,即便他以前說的種種狂言都已經隨風飄散不再被人記起,但是招股說明書上白紙黑字寫著的阿里巴巴前三年的營運收入,在這個普天同慶的歡樂時光里,卻確確實實是一個不和諧的聲音。 馬云們身上的這些令他們看起來更有人格魅力卻不那么符合資本市場所要求的上市公司董事會主席形象的言行特點,也許恰恰是讓他們今天站在2007年中國企業家之巔的原因所在。當梅格·惠特曼親自助陣的ebay最終敗走滬城,當有著微軟經驗的李開復把氣勢如虹的google在國內生生做成千年老二,資本市場別無選擇,只能暫且相信,在中國這個市場上,也許正是那些草根企業家身上閃現的中國因素,才是真正的制勝點。問題是,資本市場可以暫且相信、姑且相信甚至一直就這么相信下去,我們真的能將這些成功商業案例奉為中國夢的經典嗎? 老對頭郭凡生在阿里巴巴上市前說,“他好我就好,所以我特別希望他做得好,而且這個好一定是公平的。而且這個好一定對其他企業有斜面拉動的。我覺得阿里巴巴上市會促成中國互聯網業的一個很好的進步。我希望他做得很成功,他成功,我就成功。”在上市之后,他對阿里巴巴的財務數字保持沉默,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現象。10年前,互聯網給了平凡的年輕人馬云一個機會,2007年初,馬云慷慨陳辭說,“我們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調整。2007年將是阿里巴巴改變世界的一年!钡歉用黠@的是,馬云改變了阿里巴巴人的賬戶數字的同時,也改變了一大批國際投資者的判斷和習慣。而阿里巴巴如果要改變世界,則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證明。 “馬云式成功”和“阿里巴巴式溢價”,留給中國其他企業可以復制乃至學習的經驗,也似乎遠遠少于這個財富故事的傳奇色彩。最令人不安的是,馬云這類草莽式的成功,似乎已經將中國式街頭智慧發揮到了極點,他們是否已經透支了國際資本對于中國概念的信心和理性?阿里巴巴到底是真正找到了一條中國企業的成功之路,還是為CPI高企的中國社會累積了更大的泡沫? 也許,馬云之后,再無馬云。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