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潘石屹發福后的困惑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7日 06:54 證券日報
“我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是由每一個獨立的、快樂的人組成的,而不是一個個強大的組織。” □ 本報記者 閆妮 上市圈得130億、在港上市一月后的SOHO中國,于11月8日在北京公館舉行了華遠地產——SOHO中國合作新聞發布會,公布了新收購華遠的兩個爛尾樓,民源大廈和北京公館,現更名為SOHO北京公館及光華路SOHO2。 “發福”的潘石屹用了四十分鐘斬獲了華遠談了3個月的項目,“相信在未來還會有很多好的消息會陸陸續續公布。”潘石屹說。 “每天有十幾撥,不斷接待,因為有一些不是很了解,一些法律程序、財務程序要走。” “他跟我說,每天有一百多個項目需要談。”任志強當面笑談。 以傳統的眼光打量SOHO中國,土地儲備仍是有些單薄。從土地儲備數量看,SOHO中國即使在北京市場也在幾十名開外。 上市后,潘石屹多次說,“現在有錢了,希望在座的大地主們能夠慷慨一點,多給我們換點雞蛋。”在高朋滿座的SOHO中國上市慶祝晚宴上,潘石屹在極其簡短的祝酒辭最后不忘給自己做廣告。 “和所有的人合作,這個年代不合作寸步難行。爛尾項目、在建工程、毛坯房、土地都合作,沒有任何條條框框的限制。”在11月8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潘石屹說。 SOHO中國成功地在香港募資128億港元,改變了香港地區投資者以往只注重上市地產公司一定要有大規模土地儲備的固定思維。 潘說,盡管土地儲備不占優勢,但投資者看中的是SOHO中國的優質品牌、高盈利能力和創新的產品。“目前,我們的土地儲備是夠我們今后5年開發的。” 但是,正是因為SOHO中國的土地零儲備戰略,直接導致5年前上市折戟。 土地薄弱,商業模式來拯救 熟悉香港 在今年年初拿下北京三里屯47萬平方米的商業項目之前,SOHO中國已經經歷了3年的“地荒”,對于一個即將在香港上市的大陸房地產企業來說,這是很讓人費解的一種“無為”。無論是已經功成名就的萬科,還是剛剛名聲大噪的碧桂園,這些大陸的“明星地產企業”無一不是以大量的土地儲備為根基的。 潘石屹不得不為此展開平生以來最密集的游說攻勢,不厭其煩地論證自己獨特的商業模式獨具優勢和將來帶給投資者的益處。 如果說土地儲備是一個房地產公司生存發展的支撐點的話,那當這個支撐點不夠堅硬的時候,以何種商業模式進行運作就成了維系其生存和發展的血脈了。讓潘石屹創業十二年來日益堅定的一個信念就是,SOHO中國找到了一條他自認為獨特的商業模式,并且他一直在努力讓更多的人接受這個信念。 “在核心地段蓋好房子,然后賣給投資者,最后我們負責出租管理,這就是SOHO中國的商業模式。”潘石屹相當精煉地解釋道,“SOHO中國首先是一個商用物業公司,其次SOHO中國是一個專注CBD項目的商用物業公司,這就決定了我們只能在黃金地段拿地,而要看到利潤,就必須快速完工、快速交易。所有拿到的地都蓋了房子,所以看起來似乎永遠是土地零儲備。” 為何不把SOHO中國在前門的土地存起來。潘石屹的回答道出了問題的關鍵:“現在前門大街已經封閉了,如果再等上兩年開發的話,土地可能會有所升值,但政府會有耐心等嗎?”按照潘石屹的說法,一個房地產商可以把他在內蒙的土地存上十年八年都沒問題,但在北京,在CBD是不可能的。這種獨特的市場環境決定了SOHO中國只能走“快速拿地,快速完工”的土地戰略。 在潘石屹看來,SOHO中國的商業模式實際上是一條自上而下的價值鏈。在價值鏈上游,由SOHO中國進行搭建平臺;在中端,由投資者進行資金“加油”;而到了末端,才是真正創造價值的力量:這就是千千萬萬有租用需求的商家和企業。 “商業模式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在CBD范圍內進行土地囤積,這既在政策上通不過,也在經營上不劃算。” 而在CBD之外,潘石屹正在試圖尋找另外一種商業模式來為新項目解套。在今年年初拿下的“前門大街復興”項目中,他正在嘗試從設計風格到業態內容的徹底革新。“這是一個非常中西結合的項目,從設計上來看,它是典型的中式建筑,但招商對象卻會包括Apple這樣的時尚公司。” “如果說宏觀環境為SOHO中國的上市創造了70%的有利條件的話,那剩下的30%其實也是非常關鍵的。這30%對于歐盟投資者來說,就是我們的盈利能力和商業模式。歐美市場對一個即將上市公司的衡量標準最主要的就是看你有沒有一個獨特的商業模式,因為一種商業模式獨特與否直接關系著你的盈利能力。” 潘石屹也是用他的這種商業模式說服了無數的投資者。 獨立、快樂 組成理想世界 “我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是每一個獨立的、快樂的人組成的,而不是一個個強大的組織。” 三年沒有拿到地,外界都在猜測其中原由。 “他自己沒本事拿地,我拿到了,他只能從我這里拿。”任志強笑談。 有人質疑,是不是應該加入組織,這樣能夠拿到項目,不用被人擺刀? 潘說,我加入組織人家不一定要我啊,由于爸爸是右派,從小想加入組織的心愿被拒,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以后也不再爭取,再說,我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是每一個獨立的、快樂的人組成的,而不是一個個強大的組織。這可能是我的一個人生觀。 拿到任志強的兩個項目也是因為潘石屹出的價格高出國外銀行基金的出價。 潘說,雖說這兩個項目被任總整了一刀,但是關鍵也是能賺錢。 任志強說,所謂的宰刀,是他不行了,但是他現在還好好的,我們只是取得我們的勞動報酬,雙方都認為是合理的價格,合理的就不是宰刀,各取所需,共同獲利。 潘也多次承認自己對金錢和財富的狂熱追求,但是他在追求利潤的過程中也積累了很多創富的經驗。 潘說,“成功不是從教條主義中能得來的,而是一種在現實中獲得的經驗主義。” 讓他更得意的是,沒有多少人看到這么明顯發生在身邊每個普通中國人身上的需求,即使包括那些有學問、有思想的學者。“建外SOHO后的幾個項目基本上就沒怎么打廣告,會展也是在早期去過兩次,我們根本沒有發現與其競爭的同類產品。”潘石屹解釋說,“大家可以看一下,現在已經上市的和即將上市的房地產公司,都是些什么類型的公司呢?這些老板基本上都是包工頭出身,但企業做得非常成功。我就想,他們的骨子里是經驗主義和機會主義的代表;而反觀另外一些人,從國際大勢、國內政治、企業戰略、產品市場、資本市場,說得頭頭是道的,世界上的事情全讓他想明白了的人,在我看到的過去10年時間,無一例外地碰得頭破血流。” 靜坐,是最好的超脫 潘認為,超脫是能帶給人們力量,使人成熟的標志之一。中國文化中的禪、佛學都是培養和鍛煉人們如何去超脫,以及告訴人們那種超脫帶來的祥和和安寧。西方的各種宗教也都是教導人們如何去超脫,并在品質上具備這種能力。 有一部小說描寫一些生活在二維空間的人們,自得其樂,大圓代表有大能力的人,小圓代表能力比較弱的人,還有三角形、梯形,以及各種不同的形體代表不同性格的人。突然有一天,在他們二維世界中出現了一個奇跡,先是出現了一個點,然后變成了小圓,再變成了大圓,這個圓越變越大,最后又變小了,直到形成一個點之后又消失了。二維世界的人們驚恐萬狀,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其實,這只是一個三維的球體,通過二維平面,在二維平面上形成的一種現象。我們現在生活在三維世界中,對更多維的世界了解不多,就如同生活在二維世界的人不能理解三維世界的人一樣。有科學家說,我們的世界是九維的,也有科學家說,我們的世界是二十七維的,總之,世界絕不僅有我們看到的那么大,很多的事情是我們現在還沒有看到,還不能理解的。 我想,只有我們學會超脫,才能從一個新的高度和境界去觀察問題和理解問題。牽制著我們的思想,讓我們不能超脫的世俗的東西有許多,但最沉重的有三項:金錢、權力和美貌。整天陶醉在這些東西中,人就不能自拔,就很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變得驕傲,不可一世。反過來說,也不能更好地駕馭這些金錢和權力,最終讓金錢和權力毀了自己。曾國藩的入世和處世的學說,其實也是一種超脫,是對世俗世界的一種超脫。 每個人對超脫都有自己不同的體驗,或者超脫的方法也各有不同,但對我來說,最好的辦法是靜坐,頭腦中什么都不要想。 每一次都笑臉迎人的潘石屹有著自己對理想和超脫的理解,也許正是這種人生觀和態度使得潘石屹在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