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VC老江湖劉宇環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9日 13:38 《英才》
文·本刊記者 戴璐 作為華人風險投資界的開拓者,十年間,劉宇環在中國投資的企業不少已是大名鼎鼎,不經意間他成為業界重量級的人物。 九年沒退出 1995年底,離開了華登國際的劉宇環,先知先覺地看到了中國大陸市場這片風險投資商的新天地。 在尚處于轉型經濟時代的中國,究竟要種下怎樣的種子才可以開花結果呢?劉宇環為新公司中經合設定的投資原則是借VC的東風,把硅谷的技術帶回來。他對那些準備回國創業的華人留學生青睞有加。 1996年就在邀請聯想參加的那次美國電腦大會上,劉宇環還認識了兩個年輕人,他們懷揣著有望扣開3G之門的技術打算回國辦公司。這兩個中國留學生的想法和創業前景深得劉宇環的贊賞,十年后他們的名字屢次登上媒體,這就是陳衛和徐廣涵。 據中經合的董事經理陳少暉介紹,陳衛和徐廣涵最早在美國成立了希威爾公司,然后在中經合的風險投資資金注入后,與大唐電信合資創立了北京信威。 “希威爾的技術當時是第一個在國際上被認可的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通訊技術。”陳少暉介紹。 然而,北京信威自誕生后一路走下來的各種磨難仿佛是對劉宇環信念的一種考驗。“科研商品化非常困難,周期長、風險高,我們在信威一投就是9年。”劉宇環說。 以風險投資的通常運作來看,一項資金的投資回收期越長,收回的風險越大,投資家面對出資方的壓力也越大。在投資信威的事上,中經合不斷遇到上游出資方有限合伙人的疑問,中經合不斷在解釋這是一個很好的市場機會,不要輕易放棄。 9年間,中經合自己也有過幾次退出的機會,包括摩托羅拉在內的好幾家公司都表示過收購中經合投資股份的興趣,由于理念不合,劉宇環最終決定堅持下來,而且在信威最困難的時候提供兩次過橋貸款。“那是他們救命的錢,如果我們不提供貸款,他們可能就垮臺了。”劉宇環說。 2007年初,信威提出上市申請,但很快傳出了審批未能通過的消息,再一次遭遇挫折。然而,在劉宇環眼中,能夠借風險投資的力量推動技術的跨國交流,支持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公司,無論在財務回報上還是在感情上都會有成就感。“既然已經等了這么多年,就不會再為這一兩次挫折而氣餒。” 只做場外指導 用什么方式來支撐中經合投資的激情與夢想呢?在VC界歷練多年的劉宇環將風險投資家比喻為籃球比賽的教練。 “籃球比賽的中鋒很值錢,上好的中鋒懂得傳球的藝術,但是如果中鋒自己很強卻不傳球,那整個比賽就容易輸掉。”劉宇環說。 風險投資決策就如挑選一支球隊,劉宇環主要看創業團隊的領軍人物是否有領導力和統馭力,整個團隊是不是有凝聚力。 雖然每次判斷的基調都無一例外地看創業者的人品、分析創業背景還有成功的經驗,但是把握人的特點有時需要敏銳的觀察。真正屬于成功創業者的那些特質不是每個有從商愿望的人都具備的,這時風險投資家的角色就非常重要。 “有時候我們發現一個團隊能共苦,不能同甘。”劉宇環搖頭說。 在他眼中對人的判斷沒有一定之規,總結起來會包羅萬象,而在這個行業時間越長,評判的尺子就會越準。 真的做出投資后,劉宇環認為對投資方最好是在場外指導,自己不要下場,親身參與比賽就很難看清楚成敗的原因。在這一點上,他認為中經合堅持做專門的風險投資比大型IT企業集團支持的風險投資要更容易成功。 專注一個領域的權威 隨著中國市場逐步放開,大量資本涌入中國,風險投資也正在迎來一個新的時代。年輕一代的風險投資家要如何才能跟上變化的節奏?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自己本身要有經驗,創業和投資的經驗都要有,”劉宇環強調,“單純注重人脈很容易跌跤。” “就像練武功一樣,首先要打好基礎,常見的那幾十招比較容易學,但是救命的三絕招一定要學到手。”劉宇環說。 他特別建議年輕的風險投資家要集中在某一領域,要有原則和方向感。“這個行當的誘惑太多,一不小心就容易不務正業,甚至走火入魔,武功全廢。”而專注在一個或幾個領域上,把自己培養成權威、領袖,就不容易誤入歧途。 作為橫跨太平洋的開拓者,他把自己的經驗無償地傳授給很多后來者。IDG的周全,鼎輝的王功權,還有南方證券的闞志東,都曾在早期得到過劉宇環的點撥。 看到今天他所熟悉的十幾個風險投資家在國內發展起來,劉宇環說他很高興,從當初把經驗傳授給別人開始,就沒有擔心過會被超越。 在VC界,比激情更重要的或許是一種人生態度。 相關鏈接 劉宇環,1948年出生于北京,1974年畢業于美國加州伯克萊商學院,獲碩士學位;曾是Chester International的合伙人,Marsquare International的總經理,臺灣最早的風險投資基金公司——國際風險投資公司的合伙創辦人及負責人,華登國際投資集團(WIIG)的合伙創辦人及執行董事。并于1989年創辦美商中經合集團(WI Harper Group),任董事長至今。 劉宇環的風險投資生涯始于1983年,其時,他與合作者在臺灣建立起了臺灣最早的風險投資機構——臺灣國際創業投資有限公司。1985年,在有“臺灣科技之父”之稱的李國鼎邀請下,他與另一位硅谷華裔名人、馬來西亞華僑陳立武合作,共創華登國際(亞洲)(Walden International, Asia)。 1989年,他又組建了以風險投資咨詢、管理業務和投資銀行業務為主的中經合集團,并在舊金山、臺北、香港和北京等地都設立了辦事處。隨著華登集團在亞洲地區投資業務的快速擴張,劉宇環對中國大陸地區產生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然而,到1995年時,Peter Liu卻恰恰因為這一點而與華登集團的美國合作伙伴產生了嚴重的觀念分歧,只好離開華登集團,并以中經合集團為基礎,重新建立自己的風險投資事業。 近17年的風險投資歷程中,劉宇環在太平洋兩岸的200多家高科技風險投資個案中都扮演過重要角色。在其眾多投資案中,Creative、Commerce One、Fantastic、Intraware等都是極為成功的案例。1992年,劉宇環對其初始投資只有170萬美元的新加坡公司Creative,作為第一家非美國本土科技公司在美上市后,市值達到17億美元,投資增值達200多倍,使得劉宇環與華登投資公司一炮打響,同時也成為日后許多非美國本土公司尋求增值發展的最佳模仿對象。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