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陳宇廷:讓慈善更有效率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5日 10:03 財經時報
本報記者 王海珍 我們希望能把公益也看成一個產業和一個行業。慈善業在美國可以說是第六大行業,是社會穩定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社會公益在中國剛起步,現在主要是以政府為主,這需要有大量的資金、制度、政策才能夠解決,而這也導致企業沒有辦法做出太大的貢獻。其實,有很多社會公益是需要量身定制的,這一類的事情還是民間公益組織做比較好 陳宇廷三進麥肯錫,不過,他最終選擇了慈善事業。 在哈佛上學的時候,陳宇廷參加過一次小調查。他被要求在一個小本子上,左邊寫上社會為你做了什么,右邊寫上你為社會做了什么。這個調查改變了陳宇廷的人生軌跡。因為他很慚愧地發現,左邊越寫越多,而右邊似乎什么都沒想起來。 NPP(Non-Profit Partners)是一個專門為民間公益組織服務的基金會,作為NPP執行董事,陳宇廷希望以“風險投資”的運作模式和“營運管理支持中心”的理念,結合國內外一流企業和大型基金會的財力和專業服務領域的資源,協助一批具有拓展潛力的民間公益組織快速和健康地成長,使其成為運作能力完善、具有公信力基礎的高效組織。 《財經時報》:您的個人經歷很奇特,您什么時候從事慈善事業呢? 陳宇廷:在麥肯錫工作了一年半的時間后,我就出家做了三年的和尚,之后又回到了麥肯錫。 大概在1995年,開始做社會公益事業。2005年,應一些老朋友之邀,我再次回到麥肯錫。長期在麥肯錫,我發現,有很多非常優秀和正派的員工,他們也都希望能夠為社會做一些事情。于是,我們希望能夠設計出一種模式,讓他們真正有機會參與社會公益。就在這樣一個前提之下,我們又聯合了多家優秀公司和基金會的力量,才有了NPP這樣一個組織。 《財經時報》:NPP的目標是什么? 陳宇廷:我們的目標很清楚,就是要發展這個產業。我們希望在未來三年之內,能夠成為一個非常具有公信力的平臺。我們的目的就是幫助公益組織,幫助它們完善在人員、組織能力等方面的建設。希望以后這些組織都能夠規范高效地進行公益事業,其他人也能夠放心地把錢交給它們管理。第二點是希望我們能夠建成一個免費的專業資源中心。 當公益組織需要咨詢的時候,我們能夠有足夠的人力和能力,從而能夠幫助很多有前景的公益組織,協助它們做好事情。無論是會計、法律,還是公關方面的。我們是一個建立模范的公益組織,也就是幫助一些公益組織真正做到規范化、專業化,另外有創新的理念在里面。 《財經時報》: 能講述一下“風險投資”的模式是怎么運作的嗎? 陳宇廷:風險投資就是說要對所投資的項目或者企業進行篩選,包括它的設備、人力、商業模式等等都要考察,同樣,NPP是去資助一些公益組織,我們也會對這些公益組織有一個考察的過程,我們會選一些有代表性或者有較大發展前景的一些公益組織,為它們提供所需的服務,包括人力資源上的,法律上的,咨詢上的服務等等。 《財經時報》:“營運管理支持中心”的理念應當如何理解? 陳宇廷:營運管理支持中心的理念也就是企業管理的理念,NPP雖然是一個公益組織,但是它嚴格按照企業管理的形式來運營,比如,它有自己的LOGO,有自己的口號,有自己的管理團隊,一切都是以企業管理的方式來運營NPP的。 《財經時報》:NPP的理事成員機構是經過嚴格篩選的嗎?似乎很注重各個行業的比重搭配?這是經過嚴格審查的嗎? 陳宇廷:公益事業伙伴基金會NPP是由麥肯錫、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奧美整合傳播集團、諾華公司、君合律師事務所、摩托羅拉,以及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中國扶貧基金會,于2006年10月1日聯合成立的。德勤華永的專業是會計,奧美就是廣告公關,君合就是法律,它們這幾家企業在所屬行業里面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其實沒有一個篩選條件,只要作為公司的負責人,他真的有善心,愿意投入,認為建立這個公益產業,能夠使其規范化、專業化就可以。做公益跟做企業并不是完全一樣的,因為這一切并不只是從利益出發,他一定要認為這是他想做的事情。 《財經時報》:我們也注意到,參加NPP的這些集團和企業,大多有國際背景,中國大陸的企業好像很少? 陳宇廷: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正在逐漸形成,尤其這次兩會之后。以前企業總是先把生產資本累積起來,因為沒有很多的精力來做這些事情。這也是大環境。跨國企業成立的時間很長,做社會公益事業對它們來講已經形成傳統,因此顯得很自然,不僅是老板或高層想做,一般的員工也想做,不一定只是捐錢,也會奉獻出自己的智力和時間。另外,對大陸的很多企業,我不是很熟悉。所以,開始的時候我們沒有馬上去接觸到它們,但現在已經和幾家大陸企業在接洽,相信它們會參加的。 《財經時報》:您覺得中國的慈善事業的環境如何? 陳宇廷:我們花了半年時間接觸中國的社會公益,有許多方面的結論,我想最大的一個結論是,中國還沒有真正形成系統的公益產業。 我們希望能把公益也看成一個產業和一個行業。慈善業在美國可以說是第六大行業,是社會穩定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社會公益在中國剛起步,現在主要是以政府為主,這需要有大量的資金、制度、政策才能夠解決,而這也導致企業沒有辦法做出太大的貢獻。其實,有很多社會公益是需要量身定制的,這一類的事情還是民間公益組織做比較好。 我們也看到在和諧社會的旗幟下,有些事情都已經開始發展。這個大環境在朝著這個方向走,但是走得很慢,中國捐的錢,跟全世界比起來是個很小的數字,以百分比來講,比巴西都少,比印度都少。 《財經時報》:大概有多少?原因是什么? 陳宇廷:在中國,實際投入中國公益的捐贈僅占GDP的0.05%,但是印度這個數字是0.09%,而且還不包含宗教捐款;在美國大概是4%。我們看到有幾個很關鍵的原因,其中一個問題是公益沒有具有公信力的衡量和評估標準,咨詢機構不發達,所以你不知道哪一家公益做得比較好,或是有什么問題?大家甚至都怕被騙了。第二個問題是需要很多專業技術支援,幫助這些小的公益組織逐漸做大,變得更加專業化和有公信力。 《財經時報》:您覺得做慈善活動,可以為企業品牌加分嗎?對于塑造企業的外在形象幫助有多大? 陳宇廷:會的,要是真心去做的話一定會的。根據性質目的的不同,企業做慈善也不一樣。比如麥肯錫,如果去宣傳它的慈善,可能不會請它做顧問,你請麥肯錫做顧問,跟你做不做慈善沒有關系,它不需要天天上報紙。還有摩托羅拉,它的員工對于慈善活動非常熱心,但是他們并不宣傳,所以這些企業做公益,是為了價值觀,為了企業的凝聚力。 《財經時報》:有人說不做慈善公益事業的企業,根本就不配稱國際化的品牌。你對此有何看法? 陳宇廷:那得看這個企業的標準。現在很多國際品牌,并不是每個都在做公益,不是說做公益的人、有善心的人才能賺到錢,所以不能說得這么絕對。 然而如果你要建立起一個很偉大的事業,讓你跟在里面工作的人都有成就感,我認為能夠做公益就很好了。其實一個國際化品牌,不用拿錢也可以做公益的,加入公益事業有很多方法。我想可能隨著社會的發展,企業的責任和角色的定位更加明確以后,會有一些緩慢的變化。可能最早的時候,企業回饋社會的方法就是上稅,但是慢慢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的一些說法,比如說有污染的企業,它要承擔環保的責任。如果社會再發展一步,經濟更完善了,也許又有一些不一樣的責任,比如說公益,企業在社會中的角色和所承擔的義務,也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一步一步地發展的。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