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鋼管大王李長杰:13年創造45億財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9日 00:04 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王勇 拋去企業家的身份,無言的李長杰更像是一位睿智的儒者。 西服筆挺、面容白晰、書畫飄香、家具仿古……會客室里的李長杰,形象、背景似乎難以和他的“空調與制冷銅管全球霸主”等諸多光環聯系在一起。有關這位金龍精密銅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金龍)掌門人的最新消息是,美國最大的銅管企業Wolverine公司已經進入他的并購視野,而其投資1億美元的墨西哥生產基地將于年底投產…… 今年3月12日,溫家寶總理親切接見出席全國十屆人大五次會議的河南代表,在聽取李長杰關于金龍的匯報后坦言,“我聽了以后也為你驕傲”。 “金龍國際化戰略的底線是什么?”《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求解。“這個底線不能給你說……”李長杰仰天大笑,“——就是吃掉他們啊!” 3月30日上午,采訪在這樣的“肆意狂狷”中開場。 “金龍式”擴張路線圖 其實,在公眾的視野里,李長杰的這種王者之風并不鮮見。 2006年3月,國內外銅價持續高漲。作為價格風向標的倫敦金屬交易所,期銅徘徊在“近年來的歷史最高區域”。金龍作為家電制造產業鏈條上的一環,巨大的壓力無可避免。當時,欲對金龍進行戰略投資、且已與之“熱戀”一年的摩根士丹利悄然遁去(見本刊2006年12期“‘摩根-金龍’熱戀緣何驟冷?”),李長杰卻放言“無所謂”。 2006年年底,金龍的成績單“出爐”:完成銷售收入110億元,出口3.7億美元。“各項經濟指標均創歷史新高”。絕地突圍,李長杰如何運籌? “我們通過戰略合作取勝。”李長杰向《中國經濟周刊》暢談他的“合縱連橫”。目前,海爾、格力、美的、科龍,美國約克、特靈,韓國LG、三星,日本夏普、松下、富士通等著名企業皆為金龍長期合作伙伴。“他們困難時我支持他們一點,我困難時他們支持我一點。這樣做不僅能避免了惡性競爭,同時對價格的穩定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再一個就是規模。我們一個集團的生產規模比日本全國的生產規模還要大,超過他們10萬噸。”李長杰說。 而在這背后,是金龍近年來在擴張路上的狂飆突進——1998年,收購山東“新龍銅管”,并在青島建廠,產品直供海爾、海信;1999年,投資1.5億元在本部建成兩條生產線,重點服務新飛;2001年,收購山東“新宇銅管”、兼并中科院713所,并與日方投資2.5億元,在上海浦東建廠,同時將日資無錫川村毛細管企業收至麾下;2004年,控股江蘇“太倉銅材”,使之與上海生產基地互為犄角,產品就近主供春蘭、奧克斯等長三角家電企業…… 目前,金龍在國內精密銅管市場已占有“半壁江山”,并以年遞增200%的速度批量出口到美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歐洲、中東及東南亞地區。 在李長杰的語境中,技術與品質則是金龍的另一對抗御風險的殺手锏——一臺空調大概要用4~5公斤銅管,銅管的質量決定著制冷產品的質量成本與工藝水平。要做出高精度的內螺紋銅管,其難度堪稱“工業微雕”。1994年以前,由于缺乏技術,國內冰箱、空調所需銅管幾乎全靠進口,“洋銅管”長期以虛高的價格死死“卡”著國內制冷企業的脖子。 1995年初,李長杰上任時金龍已負債1億元、累計虧損4400萬元,他給奄奄一息的企業開出的藥方是:用技術創新做企業重生的“起搏器”。 近年來,金龍對外與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清華大學、日本岐阜大學等國內外科研機構建立聯盟,對內不惜血本進行技術創新,每年投入研發的資金均在1.5億元左右,并因此取得了600多項技術成果、60項專利技術和 6項國家行業標準的起草權。 對尖端技術的獨家掌控,使金龍的對外依存大為削減。某國外設備供應商曾在一次談判中幽默地向李長杰訴苦:“過去你們進口設備像買我們的大衣,套在里面的西裝、內褲有啥買啥,前些時候你們還挑著買我們的西裝,可現在你們感興趣的只有我們的內褲了!” 李長杰的 “老板營造計劃” 年逾花甲的李長杰崇尚人的本真。在其管理詞典里,“真實”更是企業文化的堅硬內核。 “在金龍集團,你必須靠你的真實來面對未來,靠你的錯誤與正確面對未來,錯誤也應該是光明磊落的錯誤!”李長杰的坦率令人驚詫,“我看不慣社會上的那些虛偽浮躁,一是不愿意參加這樣的會議,二是不愿意這些現象在我面前出現!” 或許正是緣于此,這位手握金龍權杖的富豪如今絲毫沒有給人已登臨“神壇”的感覺。相反,他敏銳的洞察與理性的分析反而為其經營智慧增添了一層“大徹大悟”般的神彩。 或許,金龍的“老板營造計劃”最能詮釋李長杰的這種崇尚本真的思想。 事實上,李長杰的“老板營造計劃”之所以出籠還有歷史的原因——13年前,金龍債臺高筑,廢品堆積如山,員工情緒不穩。為了保證生產出合格的產品,原來的企業負責人讓自己的副職們搬上凳子,輪流到現場監督工人干活,而效果卻很不理想。 作為銅管制造設備與技術引進的主要負責人,洞察已久的李長杰發現,當時金龍困局難解的原因,表面上看是技術“瓶頸”的制約,是員工對工藝流程的不熟悉、是員工對專利技術的不掌握,但其實深層次原因卻是員工的積極性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企業的管理、技術、銷售等一切事情都由廠長一人勞神,而工人的智商則全是跟著領導走。工作根本用不著思考,更枉談責任與創新——這種“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李長杰深惡痛絕。 “我主要負責拷貝總經理這個老板,總經理拷貝下屬幾個副總裁老板,一層一層進行拷貝,員工個個都會成為有自主權的‘老板’。‘老板’產生財富,財富激勵‘老板’的產生,而‘老板’的增多,反過來又促進了金龍財富的大幅提升。” 這筆賬,李長杰算得很清。 創造的不僅是財富,還有思想 李長杰出身寒門,故土位于河南省原陽縣黃河灘區。母親“趕集”時常常給他買回一個韭菜豆腐餡的油炸角,是他童年記憶里的最大奢華。他曾因為參加長跑比賽,被同學不慎踩爛鞋子而黯然落淚—因為那是母親為了過年才給他縫制的一雙新布鞋,青油燈下熬盡了無數時辰…… 李長杰說自己是“毛主席教育過的一代人”,而苦難是他人生中的第一筆財富。 “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和改革開放,有些人在政治上衰落了,有些人在思想上衰落了,有些人在經濟上衰落了……個別精英崛起了,很多人依然沉淀在社會底層,承受著變革的陣痛。我們這一代人擁有同樣的記憶,也有著同樣的感傷。”李長杰感慨。 “但是不管發生了什么樣的事情,什么都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一個積極的、正確的心態。要有一個很好的心態——過去的是歷史,收獲的是思想。這種感悟來自歷煉,是歷煉讓我把一些不良行為去掉了,把一些不成熟的思維定式慢慢修改了,剩下的是自認為比較精辟、符合客觀規律的東西、符合社會潮流的東西。” 13年間,李長杰率領“金龍人”創造了45億元的企業財富,對財富內涵更是見解獨到。 “擁有財富的人往往是擁有包袱的人。誰想通了這個問題就會瀟灑,想不通就會煩惱。”李長杰放聲大笑,“我們如果有好心態,就會越走越平安,越走越真實,越走越自然。”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