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他們用商業模式做公益事業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3日 11:12 《英才》
文·本刊記者 賀大卓 佛說慈悲,佛經和魔法以此為界;佛說布施,不要總想著收獲。慈悲是人的本能,而布施往往淪為交易。公益事業不能太過于追求去影響、去改變什么,就像握自己的手掌,太執著了反而抓的越來越少。心安,足矣。 僧人 校長 董事長 吉美堅贊是名僧人,生于青海省東南部藏族牧民之家。他在塔爾寺修行三年,之后,又去甘肅拉卜楞寺修行。早在1991年,他就在寺廟里講授因明學。 腦海里會不會出現一個僧人伴隨青燈黃卷,刻苦修行的畫面? 但吉美堅贊還有一個頭銜——校長。1994年,他在家鄉果洛州創辦“吉美堅贊福利學校”,這是青海省第一家私立學校,招錄的學生免費就讀。 本來吉美堅贊可以不回青海。1990年在中國高級佛學院畢業之后,北京已有多家單位邀請他留下來任教,但拉加寺的活佛請他回去,當時,吉美堅贊只提了一個要求:“我回去可以,寺廟一定要建一所學校。”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他去了拉加寺,只是建學校的事情未能如愿。一直到“吉美堅贊福利學校”誕生,吉美堅贊才算了卻了自己的心事。 這所學校是為牧區的孩子設立的,現在的果洛州還如同吉美堅贊兒時一樣,牧民逐水草而居,零零星星地分布在山谷里,而公辦小學設在鎮上,很多時候從家到學校要走一兩天的路,很多小孩便因此錯過了讀書的年齡。所以,吉美堅贊福利學校主要招收年齡較大的學生和孤兒、貧困兒童。 吉美堅贊就是在這里出生、長大的,學校的出現很和時宜,但難題還是來了。去年來福利學校報名的學生有1037人,但學校只能招176人,很多人只好怏怏地回家。 學校通過考試錄取,但有時候吉美堅贊不得不破例收下學生。就在去年招生的時候,有一個8歲小孩,名叫曲考加,非常想上學,可是公布錄取名單的時候并沒有他。 曲考加的父母得知消息后一直在哭,曲考加也哭。一家人跟在吉美堅贊身后,他去哪兒,一家人就跟到哪兒。 后來,父母把曲考加放到學校院子里就回家了,留下曲考加一個人跟在吉美堅贊身后在學校里進進出出,吉美堅贊只好把他收下。 對于剛剛進入學校的學生,學校首先要教的是怎樣去做人,然后再讓他們接受外界的知識。福利學校招收了很多大一點的州縣縣城的“壞孩子”,進入福利學校以后,他們轉變得很快,而且,學習成績也特別好。 很多家長都說,我們不是為了孩子成才,就是想讓他做一個好人。我們的孩子一定要送到福利學校去。這些話,吉美堅贊聽過很多次。 吉美堅贊很少在學校里連續住三天,因為他太忙。很多遇到他的人都會說他精力旺盛,但吉美堅贊卻說這是因為絲毫沒有壓力。因為這是他自己想做的事,如果有人給錢讓他去做,反倒是“給多少錢也好,我肯定是做不出來了”。 就像福利學校里的19位老師,不拿工資,就是要為牧區的貧困生和孤兒做些事情,如果今天有一個學生作業做的很好,所有的老師都會高興。 吉美堅贊還有一個頭銜——果洛州雪域珍寶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這是吉美堅贊福利學校的校辦企業,成立于2000年。企業名氣很大,但規模很小,現在還無從談及供應學校的開支,不過吉美堅贊相信將來是可以的。 不管掛了多少頭銜,吉美堅贊依然是一名僧人,“為他人做些事”是他心里的經文。正如吉美堅贊所說:所有的痛苦都是為了做成自己的事,所有快樂都是為他人做事而得來。 一如2006年福利學校的畢業典禮,這一年,學校比去年多畢業了57人,是歷年來畢業人數最多的一年。吉美堅贊看著這些學生,眼淚就下來了,那一天,學生在哭,老師也在哭。 藏民95%的人都是佛教徒,吉美堅贊在很小的時候就受到了父母的教誨,雖然當時對佛經一無所知,但心里依然記得諸如“做善事”、“做個好人”等等。佛教徒一直都走在朝圣的路上,吉美堅贊也是如此,每一次誦經會讓他內心寧靜,每一個失學兒童進入福利學校都會讓他感覺在朝圣的路上又前進了一步。 如果心里沒有幸福,一個人是不會幸福的。 時人 時間 時尚 在微軟中國找到了劉潤,大家一起去火鍋店吃了頓火鍋,然后各自領了自己的活回家去做。在2005年的國際志愿者日(10月23日),“捐獻時間”成立了,這是國內第一家借助互聯網把志愿者和需求者聯系起來的公益平臺。之前,是“捐獻時間”成員第一次見面的情景。 劉潤是微軟中國有限公司公共事業部高級經理,正是他敲出了“捐獻時間”的計劃書。劉潤很欣賞微軟一位前高管、華盛頓分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約翰·伍德。他在上個世紀末放棄了高薪職位,在南亞一些國家的山區建立了50所小學。 劉潤崇敬的不是伍德“偉大的愛心”,而是“他用商業的模式做公益的事業”。 創辦“捐獻時間”以前,劉潤也一直在從事公益事業。但他發現,一個人的力量太小了。捐獻者即使有三頭六臂,一個人也無法滿足所有的需求。 劉潤想到了eBay的模式。為什么不試試C2C這個互聯網最大的發明?一個C2C平臺,讓需要幫助的人,和可以提供幫助的人在這里找到最短路徑。 “在‘當當’模式和‘eBay’模式之間,我想了很久,最后決定用‘eBay’模式。”劉潤說。 第一個捐獻時間的是一個外國教授,希望通過兩個小時捐獻關于“化工污水處理”的相關知識。消息發布后,吸引了兩所學校,最后120多位老師和同學前來。 去年11月,一位紐約律師聯絡網站,表示想捐獻時間,交流與美國勞動/雇傭法相關的話題。志愿者Benno連夜將演講資料翻譯成中文。Benno把這次志愿者活動定義為“自己專業的公益化運用”。 在“捐獻時間”里,劉潤和其他幾個負責人并不組織任何志愿者活動,也不參與、不評價任何匹配及其發生的活動。他們只是打造這個平臺,審查志愿者和需求者的身份,負責網站功能完善和發展。 “如果要我定義。我更認為這是種時尚趨勢,不是走秀。”在他看來, “捐獻時間”真正成為大家愿意跟隨的一種時尚時,“捐獻時間”已經成長到了一個階段。 現在,捐獻時間的志愿者人數還在不斷增長。翻閱志愿者名單時,不經意間會發現在2006年3月26日愛心家園關愛智障兒童活動中,前ebay全球副總裁姜瑞昌的名字赫然在目。 一個人 一公斤 一份愛 余志海2002年從中國網通辭職,開始云游天下,其間,去過云南、甘肅、四川等地,當時沒有其他想法,只是游山玩水。 2004年的春天,余志海的一個朋友去了云南,在梅里雪山腳下的一個村子里遇到了當地的支教老師,回來之后給余志海講支教老師的故事,他很為老師的義舉感動。于是就想到利用旅游者的力量幫助鄉村的學校和老師。“多背一公斤”就這樣誕生了,號召旅游者背上一公斤的圖書、文具參加旅行,帶給村里的孩子。 余志海自己第一次多背一公斤旅行是在2004年10月,他到了安徽省歙縣一個村子,從公路到這個村子要走六七里山路,余志海在村里一位老師家住了兩晚。這是余志海第一次真正接觸到農村兒童,這段經歷改變了他當初建立“多背一公斤”時的態度。 可能大多數人從事公益事業時隱隱約約會有一些優越感,認為是去施舍、去給予。但余志海看到的情景是:村子里的孩子雖然不富裕,但是很快樂,他們不會覺得比城市里的孩子可憐。他們非常開心,而且很有教養。在這些孩子面前,他知道自己沒有資格去影響他們,最好的方法就是和他們共同分享一些美好的事物。 2005年,余志海去貴州旅游,在黔東南的山里遇到了一位苗族小姑娘。小女孩讀一年級,對他很熱情,帶他去爬山,邀請他到山下的溪流里去洗澡,不過,因為溪水太涼,只好作罷。 第一天游玩的時候,小女孩對余志海的相機產生了很大興趣,余志海就教她拍照片,怎么端相機,眼睛對著尋景框等等。小女孩是第一次拍照,走到哪里拍到哪里。第二天回到老師家,小女孩拍了一個余志海的剪影,從構圖到取景都美得讓他震驚。 這讓余志海更加堅信,農村小孩天性里很有靈性。和他們接觸,要保持平常心,不要抱著很高的使命感,甚至抱著灌輸的心態,他們不會因為窮而不優秀。雙方平等得就像一對戀人,而做公益事業就像談一場純美的戀愛。 “多背一公斤”重視平等的交流,重視能力和知識的傳遞。“多背一公斤”年紀最大的參與者已經51歲。 “多背一公斤”建立之初是一個純粹的業余組織,現在余志海想把它做成一個社會企業。像去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孟加拉國鄉村銀行,雖然是商業機構,但存在是為了社會的福利,獲得收益是為了日常運作。“多背一公斤”面對的是幾百萬的鄉村,所以余志海也希望嘗試這樣的方式,支撐日常運作。 自從2006年8月全職做“多背一公斤”這項事業以來,余志海稱自己是“創業階段”。他在籌劃兩個項目:第一,鄉村圖書,和出版社合作,出版內容和定價都是適合鄉村閱讀的圖書,書的內容包括童話、環保知識等,告訴小朋友如何去保護他們的湖泊、高原;第二,少數民族的手工藝品銷售。2006年12月,余志海在云南呆了半個月,他發現一些基層公益組織在幫助村民做這件事,但由于基層公益組織商業視角的原因,銷售渠道并沒有打通。 在余志海看來,這些都是很好玩的事情,正如他所說,“多背一公斤”很少以愛驅動人,只會說這是很快樂的事情。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