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環保斗士曝光3800水污染企業 包括知名跨國公司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1日 02:01 信息時報
本版撰文 時報記者 孫婷婷 實習生 吳燕婷 本版攝影 時報記者 黃亦民 郭柯堂 馬軍自我評價說,水資源保護是個復雜的問題,要使發展與保護達到平衡,絕不是一個人、一個組織、一個機構就能夠解決的,要全社會參與進來。自己想要致力于環保信息公開方面,讓公眾參與到污染的防治中來,希望能夠推動公眾參與,保證當代人能享有基本的環境質量,另一方面,也為子孫后代保留下一些自然遺產。 做記者近十載 黃河斷流,1998洪災,他都親歷前線調研,不斷接觸到環境方面事件,讓他找到了做事的方向。 在1月25日廣州環保論壇上,接受時報記者專訪尹始,馬軍就透露自己也曾是個風里來雨里去的記者,黃河斷流,1998洪災,他都親歷前線調研過。 1993年,從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新聞系畢業的馬軍受聘于香港《南華早報》,后在南華早報網站北京站工作,作為一名研究員他走訪祖國大江南北進行實地采訪搜集素材做研究,2002年轉到一家環境咨詢公司工作,他與環境保護結下了不解之緣。 馬軍并不認為自己能夠成功轉行會比其他的記者有優勢,“我只是在做媒體的過程中堅持了自己想做點什么的理想,而不斷地接觸到環境方面事件,讓我找到了做事的方向!睂τ诶硐氲淖非,他利用一切可能出差的機會去實地調研搜集素材,2004年,他又受邀請,到美國耶魯大學交流學習,用了兩個學期的時間做中美在環境保護工作方面的對比。 1998年洪水觸動了他 黃河是如何從一條機能完善、養育著數億人民的河轉變成今天人們的“心腹之患”?他開始實地調研,走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這些都成為《中國水危機》的素材。 是什么促使他轉行呢?他對記者講述了兩個具有轉折性意義的事件。上世紀90年代正是黃河斷流的高峰期,最嚴重的一年是1997年,有260多天沒有水注入到海里,做記者的馬軍親眼看到黃河斷流、水污染的狀況,“我開始覺得我們的治水思路是有偏差的! 而后發生的一件事留給馬軍的印象最深,而且讓他非常擔心:當時,他在黃河邊上的一座現代化大樓里采訪幾位治水工程師,工程師們在談宏大的、成功的治水經驗,并且說這個經驗有效治理了黃河,可以運用到其他的河流治理上去,而在馬軍看來,這極具諷刺性,“就在我們眼皮子底下的黃河已經處于一種斷流的狀態了,如果其他河流復制這種治水方法后果會變成什么樣子?”這促使馬軍開始關注水污染防治的問題。 而真正觸動馬軍開始深入研究水污染問題的是1998年那場洪水。據他回憶,“當時每天都跟抗洪一線一起,與河水對搏,做著驚心動魄的報道。”他說那次洪水水量不是最大的,但卻造成了最大的損失。這時他反思:黃河是如何從一條機能完善、養育著數億人民的河轉變成今天人們的“心腹之患”?于是在做報道的時候開始尋求這個問題的答案。他開始盡可能利用出差的機會來進行實地調研,走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這些都成為《中國水危機》的素材。 公布“中國水污染”地圖 水污染地圖2004年~2006年的數據顯示,廣州市昊天化學集團公司等22家水污染企業上了黑名單。 3年前,馬軍的水污染地圖開始陸續披露水污染企業,多個城市的水污染源分布圖也逐步繪制,目前已經累計披露了3800家企業。據馬軍介紹,網站的數據信息絕大多數是國家環?偩、省級、地市級環保部門提供或者已公布的信息的,一小部分是權威媒體經環保或相關政府部門確認曝光的企業。水污染地圖只是對這些數據進行了系統的列表,并有注明數據來源。 記者在水污染地圖上看到,自2004年到2006年的數據顯示,廣州市昊天化學集團公司等22家水污染企業上了黑名單。上面還標注了信息源自國家環?偩,以及企業的污染記錄:墻外四周500米范圍內有居民1.2萬人,1500米內有10萬人。液氯罐裝區無濃度超標報警裝置,無事故應急池,應急設備不完善,存在嚴重的環境安全隱患。1月30日晚,已身在北京的馬軍又向記者透露了最新消息,前一天他已經親自赴實地,完成了東莞福安和番禺梅山-馬利酵母兩家有污染記錄的公司,在廣東的污染地圖上進行定位,帶有紅色醒目的標記在地圖上指出了這兩家污染企業。據了解,參加完參加完25日廣州論壇后,他用了幾天時間走訪珠江口。 企業沒污染才撤下 被披露的企業在國外總部的壓力下才前去與他溝通,馬軍要求企業要么提供政府部門的證明書或者第三方的審核證,證明它已無污染,否則絕不從地圖上撤下。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3800家企業沒有對這些數據提出異議的,而且還有企業愿意主動與他進行溝通。但是馬軍認為這還不夠,地圖披露企業后,企業在國外總部的壓力下才前去與他溝通,希望能夠將名單從地圖上撤下,一方面馬軍認為企業能夠主動溝通是好事,但是他認為企業只是想運用公關的手段解決問題,而不是實際解決污染問題還是遠遠不夠的。于是他提出了非常嚴格的要求,企業要么提供政府部門的證明書或者第三方的審核證,證明它已經沒有污染,不然不會更改企業在污染地圖上的狀態。 作為一個民間機構,他率領的公共與環境研究中心在資金、人力、能力、資源方面都存在不足,外在的還有一些“隱形”的阻力。比如在數據搜集、實地考察時,有些地方對污染水資源的企業只處罰并不公布名單,這都加大了馬軍的工作難度。他希望各地的環保組織能夠進行本地考察,將污染企業定位,這也是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體現。 而未來,他還要繼續豐富水污染企業檔案、城市水污染地圖、污染城市排名,完善現有地圖的公眾對污染企業的搜索功能,與此同時,他還想繪制一幅中國空氣污染地圖…… 考察故事 荒原地“駱駝城”驚見移民村 馬軍說:“考察過程雖然有困難,但更多的是快樂。”他印象深刻的一次考察是去甘肅三條內河。在當地,他得知有一座在那里的荒原上叫駱駝城(駱駝城最初是漢代的一個縣級政權,十六國時為北涼國都——健康郡,曾經盛極一時,后因河流干涸,就變成荒原了,只有城池依舊)的地方,當時就對這個地方很感興趣。輾轉了很多車,沿著滿是礫石的河床最終找到了這個地方。因為沒有水路,步行經過這個荒原要很長時間。 “當時,售票員就跟我說,要趕上15分鐘后最后一班車,否則就要留在這個荒原了。但是我還是繼續前行了,而當我徒步走到遠處駱駝城之上的時候,我眼看著最后一班車漸漸駛遠了。這我感覺到這個城的規模,同時,也感覺到一種孤單,一種現代人少有的體驗,因為,在這座荒城里,沒有任何現代人可依賴的東西! 馬軍說:“走了很長一段距離竟然發現了一個村落,很奇怪的是,這里的居民都是由黃河流域來的移民。我很迷惑,在這個先人1000年以前就放棄的地方,為什么還有移民過來這里生活?原來,他們依靠的是地下水。但是,后來得知正是他們的到來,使得當地的地下水3年來下降了30cm!這讓我沉思:這是可持續發展嗎?” 這個問題讓他結合以后的調查研究,得出了他的看法。馬軍介紹,北京70年代開始缺水,把周邊的流過的水都截住供給北京。80年代又一次水危機,現在周邊的水已經不能滿足了,但危機還是存在。從經過周邊的河流調水在短期內解決了供水矛盾,而實際上卻是把周邊地區也拖入缺水漩渦中。然而,有人提出了要引到雅魯藏布江,他認為這樣做要付出的環境和社會代價太巨大了。 人物檔案 馬軍,39歲,北京人 1992年,從北京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新聞系畢業的馬軍受聘于香港《南華早報》,擔任研究員。1999年,出書《中國水危機》。2006年,組建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持公布了“中國水污染”地圖,建立了國內首個公益性的水污染數據庫。同年,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6年全球最具影響的100人” 馬軍被稱為“環保斗士”,點擊他建立的水污染數據庫:www.ipe.org.cn,可以迅速檢索到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和超過300個地市級行政區的水質、污染排放等情況;3800家水污染企業在地圖上遭到了披露,其中包括若干知名的跨國公司。除了繼續建立污染企業排污檔案,他還希望建立空氣污染地圖……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