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我們企業主要的問題和困難,似乎都和國際化有關,但是客觀冷靜地分析就會發現,這些問題大多并不是國際化帶來的,而是在我們企業內部一直存在著……”
文/本刊記者 申音
“鷹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它一生的年齡可達70歲。要活那么長的壽命,它在40歲逐漸衰老時必須作出困難卻重要的決定。鷹首先用它的喙擊打巖石,直到其完全脫落,然后靜靜地等待新的喙長出來。鷹會用新長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鮮血一滴滴灑落……”
這段話來于自一篇題為《鷹的重生》的文章。2006年7月前后,痛定思痛的TCL董事長兼總裁李東生寫下了上述文字。甫一發表,便引起了巨大反響。當媒體、企業界、投資者都在用各自不同的眼光解讀其背后深意時,李東生已帶領著集團高管重走長征路,到延安“尋根”。
一年前,李東生在接受《中國企業家》專訪時曾說,“我有把握集團明年扭虧為盈”。但顯然計劃趕不上變化。根據TCL 集團(000100.SZ)半年報,2006年上半年總體虧損7.38億人民幣。這家全球最大的彩電企業未能兌現李東生在并購湯姆遜時訂下的“18個月扭虧”的目標。而TCL移動盡管實現扭轉,卻幾乎丟掉了大半國內江山。
李東生開始反思。他重溫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告誡員工,“只有戰略的持久戰,才是爭取最后勝利的惟一途徑”。他承認,TCL完成國際化的時間還需要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他意識到:“問題是在我們企業內部一直存在著,企業參與國際競爭使這些問題比較集中地暴露出來,而這些問題在我們企業的發展中遲早是必須解決的!
于是,他大刀闊斧地裁員重組。跟隨他多年的老臣子袁信成、鄭傳烈、胡秋生、呂忠麗相繼讓位給年輕一代。9月,TCL宣布歐洲重組方案,有媒體稱之為“敦刻爾克”式的大撤退。要知道正是1939年的那一場撤退,為英國保留了后來打敗納粹的希望。
此篇為精編網絡版,欲知更多內容,請參見中國企業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