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第四大廣告公司董事長的“最好”之道
文·本刊記者 楊柳/
雖然不懂中文,馬千里還是極認真地翻著《英才》雜志,每翻幾頁,他都會指著上面的圖片,發出“他鄉遇故知”般的歡呼:“這是百事可樂的CEO,我的朋友;這是輝瑞的CEO,我認識他;這是中移動的總裁,他是這次中企高峰會的聯席主席,我也是。”
馬千里滿世界都是熟人,他是全球第四大廣告公司——法國陽獅集團的董事長兼CEO,這家公司的客戶名單看上去就像一個全球性的品牌排行榜:西門子、奧迪、惠普、寶潔、可口可樂、麥當勞、耐克、索尼、家樂福……2005年,陽獅集團的收入是50.13億美元,而就在幾年前,它連廣告領域的第一梯隊都未能進入。
被命令就任的CEO
“我想他看重的是我的激情。”
烏季達,摩洛哥靠近阿爾及利亞邊境線的一個小城鎮,馬千里就出生在這里。他本名叫Maurice Lévy,馬千里這個中文名字是下屬取的,“我是1942年生的,屬馬。”
馬千里是陰差陽錯進入廣告行業的。
他最初的理想是做一名外科大夫,這個理想成不了現實的原因是“我這人有個毛病,暈血”。他后來學的是工程學,畢業時,很多大公司給他發來邀請函,他不感興趣,因為“全是黑乎乎的大辦公室,看起來特別無聊”。就在他打算接受某公司邀請的時候,他的一個朋友告訴他,有家廣告公司的IT部門正在招人。面試那天,馬千里坐在那家公司的大廳里等,“好多穿著迷你裙的漂亮女孩在我面前走來走去,我當時感覺好極了,就入了廣告這行。”
剛進入廣告這個“不同的世界”,馬千里每天只用兩三個小時干本職工作,其余的時間,他跟那些富有創造力的同事呆在一起。很快,他“知道了這個行業所有的事情”。
直到29歲的一天,董事長找他吃飯,告訴他,我們的CEO要退休了,我們想選你做CEO。馬千里問,為什么選我?董事長說,因為你是公司最好的員工。馬千里非但沒有欣喜若狂地接受反而提出辭職,“一個250人的公司,我才29歲,就已經是最好的員工,那說明這家公司也不怎么樣”。1971年,他加入法國最好的廣告公司——陽獅集團。
1972年9月的一個夜晚,陽獅在香榭麗舍大道的大樓突然著火,馬千里恰巧就在附近,“我想沖進樓里去救火,消防員不讓,我就在外面徘徊,發現一輛消防車,就找了一件消防服和一個頭盔,裝成消防員沖了進去。”馬千里搶救出了許多磁盤,正是因為這些數據,陽獅的業務沒有受到任何影響,“我們照樣能發工資,能給供應商錢,能為客戶提供服務。”
三年后馬千里被任命為CEO。1987年,陽獅集團重組,他被任命為董事長兼CEO。
《英才》:加入陽獅才4年,你就成了CEO,憑什么?
馬千里:事實上,我加入陽獅才兩年半,公司創始人Marcel Bleustein就要我當CEO,我拒絕了。一年半以后,他舊事重提,但這次,他不是來征求我的意見,而是命令我:你當這個CEO吧。
《英才》:說說你的這位前任。
馬千里:他是充滿激情的人,我把他當成我的榜樣,我的導師。法國人過去對廣告人不是很尊重,是他讓廣告人得到尊重。在我們公司,他的影響至今還在。他以人為本,以己為榮,他鼓勵永不自滿,做到最好,這些都指導著我的工作。我從他身上學到一個管理技巧,那就是,你在管理團隊的時候,要對他們100%的信任,要給他們權力。
《英才》:你知道你會接他的班嗎?
馬千里:我們見面第一天,他就跟我說,有一天,你會成為公司一把手的,我當時不相信。
《英才》:他喜歡你什么?
馬千里:我想他看重的是我的激情。我們的第一次談話真是激情四射,我當時很年輕,對工作充滿熱情,我談到計算機,談到創造力,談到《未來的沖擊》(Future Shock),談得特別激動。
全球收購公司不下100家
“我們把工作做在并購前。”
9月11日下午4點,2006中企高峰會最后一場對話,主題是“中國全球化發展的公司”,嘉賓是馬千里、王建宙、楊元慶等。談到全球化時,馬千里認為“沒有選擇”,到了某一水平,“你必須和那些大家伙面對面地競爭”。當他意識到“全球化是一個趨勢,如果我們不那樣做,我們就沒有未來”,當他意識到“中等規模的廣告公司很可能沒有生存空間”,陽獅開始了全球化的征途。
對陽獅來說,收購,全球范圍內的收購,成了一種武器,因為“我們需要為遍布全球的客戶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2000年,收購盛世長城(Saatchi & Saatchi),2002年,收購Bcom3;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陽獅收購的公司不下100家。也正是因為這樣,陽獅站到了Omnicom、WPP、IPG的對面,跟這些“大家伙”同臺競技。
你可以把馬千里看成一個國際買家,但他令人敬佩的除了收購,更多的是整合。
《英才》:陽獅收購的公司都在賺錢嗎?
馬千里:是的。
《英才》:怎么做到的?
馬千里:成功收購一家公司并讓它盈利的訣竅是,要尊重被收購公司的文化,尊重它過去的業績,讓它的員工感到來自新公司的支持和愛,讓他們有一種歸屬感。
《英才》:事實上,并購后被并購方往往會感到迷失,會有人才的流失,你們怎么做?
馬千里:我們把工作做在并購前,而不是并購后。收購的時候,很多人會只看價格,而我們會看文化。我們不是工廠,更多的時候,我們接管的是人,所以,我們在收購的時候,一定會確保被收購方的員工對這筆交易是自豪的,不會有受歧視、被賣的感覺,要讓他們感到自己的價值還在。
《英才》:會不會去看被收購公司的員工?
馬千里:這是第一時間要做的事情。當然,還要拜訪它的客戶,如果一些重要客戶對這筆交易不是特別滿意,也許就不應該收購。
《英才》:還會繼續收購嗎?
馬千里:我們肯定是要發展的,一方面通過公司自身的有機增長,另一方面就是通過收購其他公司來壯大規模。
《英才》:資金方面有問題嗎?
馬千里:沒有問題。我們有足夠的償債能力,而且有充足的資金來收購。
幫銀行家圓廣告夢
“我們的文化就是要與眾不同。”
李維倫(Levy Lambert)是一位銀行家,他在這個行業干了13年,忽然有一天,他不想當銀行家了,想當廣告人。他寫了一封信,寄給各大廣告公司的CEO,馬千里約見了他。“出來以后,我哭了,因為竟然真的有人會對我的夢感興趣。”李維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馬千里任命李維倫為陽獅亞太區總裁。“我知道他一點廣告行業的背景都沒有,但是他非常有激情,正是這種激情吸引了我,我覺得他這種激情可能會成就一番事業。”事實上,李維倫確實成就了一番事業,陽獅在亞洲的業務其實都是在李維倫手里發展起來的。2005年,陽獅集團占據了亞太地區20.8%的廣告市場份額,在該地區的收入占整個集團收入的10.5%。“他做的所有事情都讓我們引以為豪。你看,在廣告界,銀行家也能成功,這是多么好的消息呀。”馬千里說著大笑起來。
馬千里的嚴于律己是非常著名的。他每天早上6點到6點半上班,晚上9點半下班,總是周末出差,坐晚班飛機,“不會把時間都浪費在路上”。2001年,陽獅試圖收購美國的李奧貝納廣告公司(Leo Burnett),馬千里去談判的時候,坐的是9·11事件發生后法國第一趟飛往美國的班機,整架飛機上只有20個人。
如今的陽獅已經在全球104個國家擁有近4萬名員工,馬千里想讓它成為全球最大的廣告公司嗎?
“不,”馬千里說,“擁有最好的員工,吸引最好的客戶并向他們提供最好的服務”才是他真正的目標。
《英才》:你覺得自己是哪種領導者?
馬千里:我覺得自己要求比較高,但我可能是那種寬人律己的人,總是希望聽聽別人的意見。
《英才》:你怎么判斷眼前這個人是不是你要找的人呢?
馬千里:找到合適的人,有時候得靠運氣。當然,更重要的是感覺,感覺對了勝過一切。我們的工作性質是團隊合作,所以,我們不想找那種孤芳自賞的人,但我們又要在團隊與個性之間保持一種平衡,無論如何,挑選人才都是要冒風險的,如果一點兒風險都不冒,那么你的組織結構可能就會非常單調,所有人的性格都一樣,沒有自己的個性。
《英才》:你親自去拜訪客戶嗎?
馬千里:我沒有一天不跟客戶打交道,比如這次來中國,我就會去拜訪北京和上海的客戶。
《英才》:陽獅有很多客戶是美國的大公司,他們大可以選擇美國的大廣告公司,為什么要選擇你們?
馬千里:這個問題再簡單不過了,因為我們做得更好。我們的業務更好,我們的溝通技巧及手段更好,我們的創造力更好。
《英才》:具體好在哪里?
馬千里:首先,我們以人為本,我們是和客戶、消費者對話的,不是來對他們發號施令的;其次,我們注意創新,因而能為客戶和消費者提供全新的服務;還有,我們對全球化的看法也跟別人不同,我們認為,全球化不是同質化的發展,不是美國式的發展,我們在不同的國家就要用不同的方法來跟消費者溝通。我們的文化就是要與眾不同,要獨樹一幟。
《英才》:你們的作品難道是最好的?
馬千里:我永遠都不會這樣說,這樣既做作,又不謙虛。我們總是在進步的過程中,永遠沒有盡頭。
《英才》:怎樣激發員工的創造力?
馬千里:富有創造力的員工是成熟而復雜的人,對他們來說,一般的獎勵措施可能算不了什么。他們很驕傲,更看重的可能是他們的價值,可能是競爭對手的認可。我覺得,最大的激勵就是他們自身的愿望,他們自己的激情。
關鍵數字
50.13億美元
陽獅集團2005年的收入
20.8%
2005年陽獅集團占據的亞太地區廣告市場份額
100家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陽獅收購的公司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