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鎮江雙華遭遇傷心太平洋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 01:40 現代快報
鎮江有“雙華”,這是兩個在鎮江市久負盛名的國有企業,一個叫華龍,一個叫華通。兩個企業一個生產建材,一個生產工程機械,本無關聯,卻因一個共同的企業而被當地人所熟知,這就是太平洋建設集團。 太平洋建設分別在2003年和2004年參與了“雙華”的改制,兩三年的光景,華龍管業已處于半停產狀態,華通的老總則自嘲“很受傷”。 仔細分析太平洋建設和“雙華”合作改制的過程,人們會發現其方法和步驟極為相似。當地有官員將之總結如下:高調樂觀參與改制———緩慢注資———“借”出注冊資本金———以新公司向當地銀行借貸并轉出貸款———從“雙華”買出工程所需產品機械———拖欠貨款。 上述過程,有的已經當地行政執法部門確認處罰,有的仍然未被公之于眾,但事實上的結果是,“雙華”都陷入了泥沼。 太平洋相中鎮江華龍 位于鎮江主城區的華龍管業有一個大院子,117畝的土地市值已近億元。偌大的廠區內更像是一個大倉庫,堆滿了大大小小的水泥管,可廣泛用于路橋建設的給排水工程中。 記者在10月30日上午走進廠區時,整個廠區內鮮見工人的身影,一名老工人告訴記者,全廠在職職工約360人,通常上班的只有百余人,其他人員均在家中待崗。缺乏原材料是導致華龍管業開工不足的主要原因,而究其原因,是流動資金匱乏。再深一步,這位老工人的結論是:“太平洋把華龍拖垮了。” 據介紹,華龍管業可追溯到1956年,而實際上歷史可能更為久遠,1956年是其公私合營的時間。1994年前,該廠名為鎮江市水泥制品廠,1994年該廠第一次改制,更名為鎮江華龍管道有限公司。 鎮江華龍在當地是一個名聲在外的企業,因為該廠工資較高,2002年前后,一線工人工資可達千元以上,在當地處于中上游水平。當地一名官員的評價是“產銷兩旺”。 2003年,根據國家有關政策,鎮江市有關部門決定對華龍管道實施改制。形式是公開招標,并于當年年中在鎮江市產權交易中心掛牌。 當時的鎮江華龍法人代表是吳賢榮,他上世紀80年代畢業于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專業,任該公司老總已有時日。 “當時審計、調整后的華龍管道凈資產為1078萬元,招標底價為324萬元。”一名參與了改制過程的人士透露,作為法人代表的吳賢榮理所當然地對此抱以極大興趣,整個華龍管道管理層的思想也非常統一:拿下華龍管道的改制。 此外,對華龍管道有興趣的還有兩家:一人叫張梅生,他是華龍管道的一名退休中層干部,攜一企業參與競標,還有一家就是來自南京的太平洋建設集團。“太平洋和張梅生都表達了參與競標的濃烈興趣,”這名知情人說。 華龍管道在改制前的2002年,產值約3000萬,利稅200余萬,是一些員工眼中的優質資產,更重要的是,其所處的位置和廠區117畝土地。 鎮江市政府一名工作人員稱,117畝土地的市值在一億以上,而改制方案中,僅作價20萬一畝,其中顯而易見地有巨大利益。 華龍爆出串通投標案 時至今日,也沒有人知道太平洋建設是如何和華龍管道當時的管理層取得聯系的。向記者要求匿名的這名知情人稱,2003年的9月20日,太平洋建設老總嚴介和帶人找到了華龍管道的法人代表吳賢榮。嚴介和作出承諾,如果吳能在改制后與太平洋合作,股東出資的錢太平洋返還,同時保證股東所占股本不變。 這個說法的意思是,吳賢榮帶領著14名管理層人員一起出錢參與競標,競標成功后,只要與太平洋建設合作,太平洋建設便把錢還給他們,同時還保持他們所出錢相對應的股份。 吳賢榮答應了。2003年10月23日,吳賢榮和太平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協議中,太平洋建設承諾自己放棄參與華龍管道的改制投標,并“支持吳賢榮本次投標”。同時,太平洋建設還承諾:“在吳賢榮取得企業全部資產所有權后,太平洋建設以2500萬元資金作為股本款投入中標企業,并與吳賢榮中標企業的全部資產合資成立新公司,太平洋享有新公司70%股權,吳賢榮占30%股份。” 知情人分析,對吳賢榮而言,“不用自己出錢,就可以拿下幾百萬的資產,對方又承諾繼續投資新企業,企業得到發展,個人又能得到實惠,何樂而不為?” 2004年下半年,太平洋建設與吳賢榮又簽訂了《合作補充協議》及《補充協議》明確:“吳賢榮受讓企業產權后,太平洋建設將撥付資金,返還吳賢榮的受讓金和相關費用。” 有意參加投標的并不只有以吳賢榮為代表的管理層和太平洋建設,還有報名競標的張梅生,如果想以起拍價拿到企業,張梅生也是一道坎。 據知情人透露,如果張梅生參與競標,當時的保守估計是,拿下企業的花費將是起拍價324萬元的一倍以上:至少650萬元。 “雖然沒有寫進協議,但事實上,吳賢榮找到了張梅生,答應給其40萬元的補償,條件是,張梅生須退出競標,張梅生同意了,而這個錢也是太平洋建設出的。” 如此一來,以吳賢榮為代表的華龍管道管理層順利以324萬元的底價獲得了凈資產1078萬元的華龍管道。 2003年11月1日,以吳賢榮為代表的管理層獲得了華龍管道的產權,并成立了鎮江華龍水泥制品有限公司。 據當事人回憶,在2004年春節后,當時出資與吳賢榮一起參與競標的14名管理層人員均被要求收下當時競標時掏出來的錢,部分人收了錢,而依協議,他們仍然擁有和當時出資資金相當的股份。 直至2004年5月份,東窗事發。2004年5月18日,吳賢榮被拘留,罪名是“涉嫌非法串通投標罪”。 據稱,5月20日,公安機關將已部分發還到出資管理層手中的投資盡數沒收,共324萬元,當然,獨立競標人張梅生所得的40萬元也被沒收。其后,吳賢榮被判串標罪名成立,判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并被開除黨籍。涉案的其他人員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黨政紀處分。 奇怪的是,應承擔責任的太平洋建設并未受到處罰。 抽逃出資的太平洋建設 2004年3月1日,江蘇華龍管業有限公司(下簡稱華龍管業)成立,投資方有二:吳賢榮為法人代表的改制后新企業即鎮江華龍水泥制品有限公司、太平洋建設集團。 依據上述兩個投資者于2004年2月26日簽訂的合同,華龍管業投資總額為3578萬元,太平洋建設集團出資2500萬元,占投資總額的69.86%,鎮江華龍水泥制品有限公司以改制企業的凈資產1078萬元出資,占30.14%股份。 這份合同特別規定“合資公司注冊后一個月內將土地產權過戶到合資公司”。 但據知情人透露,到現在為止太平洋承諾的2500萬元仍沒有全部到位,“即使投入的部分資金也被抽走”。 記者見到了一份注有“鎮江中國銀行”的銀行對賬單,賬戶名為江蘇華龍管業有限公司。這份對賬單顯示,在2004年3月5日那天,華龍管業的賬戶上有兩筆巨額資金流動。 傳票號為6639000202的交易顯示,當天有1509.9萬元的資金被打進了華龍管業的賬戶,據知情者稱,這筆錢來自太平洋建設集團,“就是用于新企業出資的錢”。 但在同一天,傳票號為“6639000301”的交易又顯示,有整整1400萬元的資金又被劃出了賬戶。據稱,這筆錢被轉入了一家名為“江蘇五岳建設有限公司”的企業。 記者前往江蘇華龍管業向現任副總經理楊芝新求證上述說法,遭拒絕,他同時拒絕評價2500萬元的出資是否已經全部到位。 記者獲得了一份鎮江市工商局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書,上面確認“2004年5月8日,江蘇太平洋建設集團將2000萬元注入五岳建設有限公司”。該份處罰決定書指稱,太平洋建設集團在出資五岳建設公司時,抽逃出資。 而2004年3月5日的華龍管業巨額資金的進出,記者未能從相關部門得到解釋。是否屬抽逃出資,沒有定論。 但對五岳建設有限公司的投資出資過程,鎮江市工商局認定其屬抽逃出資。記者從上述的處罰決定書上獲悉: “2004年5月8日,太平洋建設集團將2000萬元資金轉入五岳,5月9日以融資、調配資金為由,以往來賬形式抽回2000萬元。” 依據上述調查,鎮江市工商局認定太平洋建設集團抽逃出資2000萬元,并對之處以120萬元的罰款,但據了解,太平洋建設最終只支付了80萬元的罰款。 有觀點認為,“太平洋建設集團用有限的資金游走于多家企業間,除了有抽逃注冊資本金的嫌疑外,還完成了以極少代價完成多家公司收并購,或者控股的目的”。 當地一政府官員曾參與太平洋建設集團的相關調查,他告訴記者,太平洋建設集團鎮江分公司的賬“亂得讓人看不清”。他稱,他們發現太平洋鎮江分公司的賬上,常常一天有幾千萬的賬進進出出,“七繞八繞,看得人頭暈”。 太平洋在鎮江還因另外一起抽逃出資遭到了鎮江市工商部門的查處,這發生在對鎮江華通機械集團公司的控股運作中,此次涉案抽逃出資額高達5000萬元。 在鎮江工商部門作出的處罰決定書上寫明:“2004年12月設立江蘇華通機械有限公司時,當事人(江蘇太平洋建設集團)貨幣出資7000萬元,凈資產出資2006萬元,當事人委托其鎮江分公司代為投入,其中5000萬元當事人要求江蘇五岳(由當事人控股)以需要流動資金為由,向中國銀行鎮江分行貸款,并為之提供擔保。” 處罰決定書詳細描述了這5000萬元的流向:五岳建設拿到中行的5000萬貸款后,分批將之轉入太平洋建設鎮江分公司用于投入“華通”注冊及驗資,當年12月16日,“華通”改制完成后,太平洋集團要求五岳向“華通”借款并提供擔保,將5000萬借回。 “這5000萬被分成兩批由‘華通’轉至了太平洋建設鎮江分公司,鎮江分公司又分三批將之還給了五岳建設,五岳建設也分三批把錢還給了銀行。”知情人和工商處罰決定書的描述明確了這個過程。 鎮江市工商局認定太平洋建設集團在“玩”抽逃資金,于2005年11月23日決定對其處以300萬元罰款,但據了解,太平洋建設集團只繳納了少部分罰款。 對江蘇華通機械一案,當地有人士分析:“讓一個控股公司從銀行借錢,用于另一個公司的注冊出資,在新公司成立并拿下控股權后,立即把錢借出,再還給銀行。實際上只產生了少額的資金成本,就拿下了一個企業。” “典型的‘空手套白狼’。”當地一經濟主管部門負責人這樣評價。但太平洋建設又是如何完成上述過程的呢? “華龍”成了提款機 據媒體報道,嚴介和很得意于自己的用人。 以華龍管業為例,自2003年獲得了該企業70%的股權以來,太平洋建設派駐該企業的實際負責人已經換了五任。 “有的時候,幾個月,老總或者實際負責的副老總就換了人,讓人看不懂。”華龍管業的一名職工說。 據知情人稱,太平洋建設集團進入華龍管業后,在人事安排上就做了三件事:一是派駐人員以70%的股權占據了董事會七席中的四席,并由總部派出總經理;二是讓自己人全權坐鎮財務部;三是讓自己人控制材料采購,并派人進入控制銷量的“磅房”。 如此一來,公司的重大財務決定、企業的進料出貨被全部控制。 這樣來說,2003年3月5日一天能劃出1400萬元巨款也就不足為怪了,而更讓華龍管業人員至今耿耿于懷的是,太平洋建設進入后不久,就向銀行借了2000萬元,到現在還沒有還,已成了華龍管業的沉重包袱。 據鎮江市中級人民法院今年6月關于此案的判決書顯示,2005年3月25日,華龍管業向中國銀行鎮江分行借貸2000萬元。 據知情者稱,這2000萬元從中行鎮江分行借出后,隨即被太平洋建設集團或者其旗下控股公司借走。“他們的人在董事會占多席,財務又在他們手里,錢被借走,華龍管業職工一點辦法也沒有。” 據稱,太平洋系相關人員曾在一次華龍管業的中層干部會上放言:“企業之間拆借資金很正常,何況你們還是我們控股的公司,我們借錢,我們擔保,我們還給你們利息,何樂而不為?” 但事實上,這筆逾期沒有歸還的2000萬貸款被定在了華龍管業的頭上,鎮江市中院判決:“被告華龍管業須在判決生效十日內,還清2000萬貸款及利息27萬元,以及原告鎮江中行委托律師代理費用19萬元。” 判決認定太平洋建設集團對華龍管業承擔連帶擔保責任。 但想要執行華龍管業這一有著幾百號職工的老國企、新民企的固定資產,當地政府和法院小心翼翼,因此雖然判決已生效四個多月時間,但法院并未強制執行。 據華龍管業現在職的財務人員透露,實際上這2000萬的貸款利息并不是由太平洋建設支付,“每月13萬元的利息,均是由華龍管業支付。” 記者向華龍管業現任副總經理、由太平洋建設集團委派的楊芝新求證此事時,沒有得到他的任何回復。 2000萬貸款去了何處,記者在三天的采訪中沒有得到答案。 “雙華”成了貨倉 除了借控股的企業向銀行貸款后,有關人士認為,太平洋建設集團看中鎮江的華龍管業以及華通機械有限公司,有著另一層用意。 “這兩家企業的產品都和工程有關,”這位人士稱,華龍管業所生產的給排水管道,是土建工程中所必需的,而華通機械的工程機械在業內有著極高的知名度,也是工程建設所需。 記者通過相關途徑獲知,太平洋建設集團控股華龍管業后,就從該企業購進了大量管材,但是貨款卻常常拖欠。 記者從華龍管業銷售部相關人員處證實,截至今年10月,太平洋系企業或工程項目已拖欠華龍管業560萬元管道貨款未付,其中太平洋建設集團位于包頭的工程即欠款93萬元,其它企業或項目拖欠貨款467萬元。 記者向楊芝新求證時,他同樣未做出解釋。 不僅僅是華龍,據了解,太平洋系企業從華通先后拖欠了約2000萬元的機械貨款未付。 鎮江華通機械集團公司的前身是鎮江路面機械制造總廠,和華龍一樣,這家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良好,有自己的拳頭產品。2003年華通機械實現銷售收入5.5億,利潤4500萬元。公司生產的路面機械設備被列為國家機械發展產品、江蘇省戰略產品,相關產品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更達到35%以上。 今年上半年,太平洋建設集團從華通主動撤出,這和太平洋集團對待華龍的強硬態度大相徑庭。而2000萬元左右的拖欠貨款,作為條件在太平洋建設集團撤出后一筆勾銷。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何總這兩年可謂忍辱負重。”一名華通內部人士稱。他口中的何總,名叫何晨冠,改制前曾長期擔任華通機械集團公司總經理。 “當時想要華通的企業有好幾個,但嚴介和的口氣很大,提出將注資1個億進公司,經過多次談判,公司領導層和市有關部門最終選擇了太平洋。”跟隨何晨冠多年的一名內部員工向記者透露。但太平洋控股華通后不久,包括何晨冠在內的一些公司高層就和控股方有了激烈的爭吵,2005年3月份,何晨冠因此而被免職。“太平洋的很多承諾均未兌現,相反卻要抽逃注入的5000萬資金,何總不同意這么做。”2006年8月25日,何晨冠作為國資委委派的國有產權代表,出任江蘇華通機械有限公司董事并提名擔任董事長。 “雙華”往日不堪回首 記者數次向何晨冠提出采訪要求,他都回避了,他在電話中稱,“這段日子不堪回首,自己被太平洋整得很慘,但后來的結果還是感到很欣慰,以后不想再提此事。” 據一位和何晨冠就采訪一事溝通的政府官員稱,何晨冠不愿接受采訪的原因只有一個:“他不想華通的名字和太平洋建設的名字出現在一篇報道中。” 華通機械現已重整待發,華龍企業則仍處于難以收拾的泥沼中。華龍管業前任總經理吳賢榮接受記者采訪時,確認“華龍管業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華龍管業職工總結出華龍管業改制以來走到今天的三點原因:“首先,太平洋搞亂了企業的經營層,把懂生產經營的人逼走了;其次,太平洋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根本目的是看中了這塊地皮;再次,太平洋想用的是華龍管業的產品。” 這位職工認為,太平洋向銀行借貸,劃出資金也導致了華龍管業的流動資金不足,從而導致了原料進不來,開工不足,進而導致了半數工人待崗的現狀。 一位曾任華龍管業高層的人士向記者描繪了他們在參與改制之初的圖景:“我們寫進標書的前景規劃是,退出城區,到郊區買一塊200畝左右的地,上兩條管裝生產線,兩到三條排水管生產線,保留一條自來水管生產線,到時候產能達到年產8000萬以上,讓股東們有錢賺,工人們有錢拿。” 他沉浸在自己當初的樂觀中:“我們用老廠區的土地獲得新廠區的建設啟動資金,等太平洋把2500萬元投進來,就能完成建設,8000萬的產值,7%的利潤率也有560萬一年。” 頓了一下,這位昔日的高管回到了現實:“當然,這已經成了夢。”記者從鎮江市國資委改革辦公室獲悉,鎮江市已形成決議,推翻了2003年由太平洋介入的改制,新的改制辦法因太平洋建設三年來的介入而復雜了很多,具體辦法仍在制定中。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