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另類職業經理人楊洪青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9日 16:04 《中國商人》雜志
文/本刊記者 薛芳 6年前的一天,很平常的一個日子,在一個互聯網公司主管人力資源的副總楊洪青,在面試了很多人之后,就覺得自己應該被面試一次。投遞簡歷,接到面試電話,被面試,隨后成功地獲得了一個較高的職位,其實這只是楊洪青的一時間的心血來潮。 那年的楊洪青已經38歲,頗為率性。 楊洪青是北京干鍋居餐飲管理公司的總經理,在他身上,職業經理人的特質并不是很明顯,他跟大部分職業經理人有點不同。 在他的職業生涯中,進入了自己有很深偏見的行業。 在他的人生常態里,放棄也是一種成就自己的方式。 在他的人生字典里,不快樂的生存狀態是一種幸運。 “冤家路窄”的選擇 一直以來,楊洪青對餐飲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他也從來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進入餐飲行業,“我認為做餐飲的門檻太低了,只有混不下去的人才會去開餐館。” 楊洪青對餐飲行業的偏見也并非空穴來風。 1995年,他在冶金工業部下屬的一個集團工作。當時集團有一個高檔餐廳,資金雄厚,但在經營一段時間后由于不斷虧損就關門大吉了。這個事情雖然與楊洪青當時的工作無關,但還是給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認為,“餐飲業是一個很難賺錢的行業。” 此后,楊洪青亦在變化中調整,取舍之間得失并沒有帶給他多少羈絆。5年后一個在北京大學讀MBA的契機,使得楊洪青對餐飲行業的偏見煙消云散。 學習的那段時間,徹底改變了楊洪青對餐飲這個行業的認知,他認為餐飲行業是一個非常容易被忽視的行業,在這里可以找到最基礎的經濟現象和實踐最基本的管理模型,因為這里每天都在產生著大量的基礎數據。 對餐飲行業的個人認知改變之后,非常湊巧的是,2001年,北京元綠回轉壽司飲食有限公司向他拋來了橄欖枝,楊洪青理所應當地加盟了該公司,成為副總經理。 元綠回轉壽司于1997年開設了他們在深圳的第一家分店,品牌是自己的,管理的核心團隊也是一幫校友。經過一幫人不懈的努力,元綠回轉壽司目前在國內已發展到有6家公司、50余家分店的規模,成為國內最大的日式回轉壽司連鎖企業。 在元綠做的正紅火的時候,管理層于2002年又在上海籌劃了另一個中餐品牌——干鍋居,在上海蓬勃發展了兩年之后,楊洪青出任北京干鍋居的總經理。 已進入餐飲行業5年的楊洪青,對這個行業有了新的認識,“餐飲行業有自己獨特的特征,它是一個在局部技術壟斷的行業,但元綠和干鍋居打破了這種壟斷,創立了自己的整個運營體系,用現代產業化理念改造傳統的餐飲模式。只要用心去經營,就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活得更好。 “餐飲行業的產品有兩個,一個是出品,也即我們常說的菜品,一個是服務。這兩個方面的質量高低決定了一個餐館的興衰”,楊洪青笑笑說。 令人“尷尬”的是,在職場生涯不斷調整中,楊洪青迎面撞上了自己職業生涯規劃中的冤家,他的選擇是一種“冤家路窄”的選擇。 放棄是一種方式 1979年,楊洪青離開內蒙古,來到了心中非常向往的城市上海。在這個城市,他將完成自己本科的教育。在那個計劃經濟的年代,畢業分配給很多人的夢想戴上了枷鎖,對楊洪青來說,也絲毫沒有例外。 畢業前,輔導員專門找楊洪青談了一個晚上,告訴他留校的這個事實,盡管當時心里有諸多的不愿意 ,但這個決定是不能更改的,因為第二天學校就會公布這一屆學生的分配方案。 當時,能夠留在上海這樣一個國際大都市里,是很多學生想都不敢想的,可是這個看起來非常珍貴的留在上海的名額,在楊洪青的眼里卻不是那么有吸引力。 在一個機會成本相對較高的年代里,楊洪青選擇了既來之,則安之的做法。 做學生工作的二年時間里,他也試圖去做一些創新,比如在學生的綜合素質考評上,他制定了一些新的標準,當時熱心籌劃了很長時間,應用在學生身上,有區別,但區別也不大,整個過程對楊洪青來說,是讓他興奮的,但是這種興奮感持續的時間很短,總體來說,整個事情收效甚微,效果也不是特別明顯。 楊洪青還是很感謝那段經歷的。那段時間,他認識了他現在公司的董事長,正是那段看似枯燥的工作經歷,使得兩個喜歡思考的人容易產生共鳴。 現在回想起那段經歷,枯燥的學校生活使得楊洪青迫切地想離開,去學校以外的世界尋找自己適合的生活,但什么是適合自己的生活,那時候的楊洪青也不知道。 此后,在一次次的放棄中,楊洪青調整著自己職業生涯的方向。 在互聯網泡沫山雨欲來風滿樓的2000年,楊洪青進入一個互聯網公司做副總,讓他記憶深刻的不是泡沫的排山倒海,而是與公司核心決策人理念不同帶來的痛苦,他覺得自己手中的權利很微弱,很難實現自己的想法,盡管在那時,他已經預見到了短信將可能是未來互聯網增值的一種方式。 管理理念的不同,促使楊洪青選擇了離開。 “其實每一次離開的時候,都要放棄一些東西,比如說有成就的職位,但我是一個喜歡梳理積淀的人,每當感覺到困惑的時候,我用離開的方式試圖去解決自己遇到的困惑”,楊洪青如此告訴記者。 生活闡意的領悟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作為職業經理人的楊洪青很幸運。 “社會很復雜,很多東西都在發生著變化,但是在所有的社會關系中,最穩定也最可靠的就是同學之情”,楊洪青說這些話的時候,他是有足夠的依據的,就是他進入餐飲行業的5年時間,在這點上,他和董事長的同學之情經受住了利益的考驗。 其實所有的看似穩固關系背后都有一個巨大的利益前提,一旦離開了這個前提,人性的脆弱就暴露無遺,對此,楊洪青看得非常透徹。 就像楊洪青對記者描述的一部電影《One Million One Night》的劇情一樣,電影說的是一個發生在拉斯維加斯的故事,一個有錢人看上了一個在底層生活人士的太太,他的太太貌美如花,他們的感情也看似穩固,但所有的一切都在一個巨大的誘惑下開始崩潰,有錢人提出一個條件,100萬美金換他太太的一個晚上,在本能地拒絕之后,夫婦兩人為此都一夜無眠…… 楊洪青是一個非常喜歡思考的人。閑暇的時候,他也會偶爾轉念想想,如果當年不離開校園,他的人生際遇也許在另外一個領域里精彩,不過這也僅僅是一種假設。 他頗為喜歡形而上的思考,在大學同學畢業20年聚會上,他發現同學之間的差距非常大?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差距? “其實人從一出生,先是受到父母(家庭)的影響,而后是學校教育對他的影響,再有就是社會的影響,這三種影響力對一個人的成長作用都很大,但都不是核心因素,核心的力量就是一個人對這些影響的自我認知程度,個人的努力,這個力量決定了一個人能走多遠,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這是楊洪青思考了20年得出的一個基本論斷,他笑著告訴記者,目前這個想法還不是很成熟,有待進一步完善。 現在的楊洪青有所頓悟,做好工作是一種享受,就像玩游戲一樣,通過若干程序和細節,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所以做什么,或者做好什么與所處的行業關系不大。 “我是一個被新的興趣點領著走的人,這中間的開心和不開心都有過,能做到絕對開心的只有三種人,一是剛出生的嬰兒,但他還不會表達;一是已經故去的人,他已經無法表達;另外一種就是天生智障的人,他們的一生都處于一種絕對快樂的狀態,這些道理如果都想明白了,人生自然會呈現出一種好的狀態”,這點上,楊洪青尤為自信。 這種蘊含哲意的領悟,對楊洪青來說,是一筆重要的人生財富。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