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老驥伏櫪志在千斤 我還是很有志氣的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6日 13:03 中國新聞周刊 | |||||||||
以“雜交水稻之父”名揚天下的袁隆平,已經拿遍了除“諾貝爾和平獎”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外幾乎所有中外的重要相關獎項名譽。然而76歲的袁依然保持著“中國最著名農民”的本色 6月5日上午,“兩院”院士大會在京開幕,逾千位院士參加,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卻還“賴”在長沙,直到湖南省農科院的領導傾巢前來動員,他才定下到北京的行程
今年年初,袁隆平就表達了要“躲起來做點事”的心愿,科協的大會,政協常委會,他都躲了。以至于,政協工作人員打電話給這位省政協副主席的時候,已經改了說法,“袁院士,這回請不請假?” 開會就請假的袁隆平,笑稱自己是“自由”加“散漫”,他就靠這個,固執地執行著自己的日程表。17點,他在試驗田的地頭上;18點,他和夫人一起在體育館里打球;20點,他一準和同事們下棋打牌。 在這些場合,用老伴鄧哲的話說,他“活躍得跟孩子似的”,打球,他是“主攻手”;下棋,他是“一往無前的攻擊型”;在5月底的聯歡會上,他不但拉了小提琴,還帶著孫子來了段即興踢踏舞。 76歲,袁隆平黝黑的臉上已經有了老年斑,但他卻在記者面前展示胸肌,他捶著肌肉幽默地說:“看看我這個胸肌多寬大,我有70多歲的年齡,50多歲的身體,30多歲的心態,更有20多歲的肌肉彈性! 跟袁隆平一起工作了30多年、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羅孝和忍不住埋怨他“太大膽”,總是“異想天開”地提出新要求。然而,正是那些“異想天開”的想法,使“三系法”雜交稻比常規稻高產20%,“兩系法”雜交稻又比“三系”雜交稻高產10%,超級雜交稻二期實現了每畝800公斤的產量。 上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布朗曾提出嚴峻的問題,“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20年來,我國已通過雜交稻增產3500億公斤,每年增產的稻谷可以多養活6000萬人,這就是袁隆平的回答。 4月25日,袁隆平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成為我國農業科學界首位入選人物。至此,除了“諾貝爾和平獎”和“中國科學院院士”以外,中外的重要相關獎項和榮譽,袁隆平已拿得差不多了。 “如果超級雜交稻三期成功,每年可再多解決六千萬人吃飯” 中國新聞周刊:最近,關于你有三個好消息,一是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二是“超級雜交稻”的培育和推廣被寫入“十一五”規劃,三是國務院特批給你2000萬元研究經費,請問哪個最讓你高興? 袁隆平:最讓我高興的應當是溫家寶總理來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視察,表示國務院將撥給我2000萬經費。這2000萬經費可重要了,一個“863”項目也就撥款80萬,總理一下就給了2000萬,這對農業研究可是個巨大的數字,3年之內,我就夠了,不愁了。 至于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那完全是出乎意料,他們讓我寄個材料,我就寄了,沒想到竟然全票通過了。 中國新聞周刊:1998年進行無形資產評估時,你已經是身價千億的科學家了,你也為經費發愁嗎? 袁隆平:當然愁,最愁的就是這個,經費,這是永恒的主題。水稻育種技術已經進入了分子研究的階段,有些機器是很花錢的。 2000年,我本來不愿意“隆平高科”以我的名字命名,但考慮到我當時已經69歲了,到70就當不了首席科學家了,那樣科研經費就會斷掉,我還是同意了!奥∑礁呖啤苯o我的股份雖然是象征性的,但是他們每年贊助200萬的研究經費,我也就知足了。 中國新聞周刊:2000萬元投給你了,能解決“十一五”期間,全國糧食每年1億噸的缺口嗎? 袁隆平:如果超級雜交稻三期在2010年搞成功了,2015年得到推廣,那時候我國的人口將達到14億或者15億,僅水稻一項,每年就可以多解決6000萬人的吃飯問題了。再加上其他作物的增產,應該沒有問題。 “老驥伏櫪,志在千斤,我還是很有志氣的” 中國新聞周刊:超級雜交稻2010年的目標是畝產900公斤,而目前世界平均產量只有193公斤,實現了這個,您那個“禾下乘涼”夢是不是就算實現了? 袁隆平:才不是呢。水稻產量潛力很大,理論上說,光能利用率的極限是5%,即使打個對折,長沙地區一季稻的產量也應該是畝產1500公斤。 現在我有九成的把握在2010年達到900公斤。按說,80歲的時候,實現900公斤我就該心滿意足了,但是我這個人總不能滿足,實現700公斤就想900公斤,實現800公斤就想1000公斤。如果上帝保佑,身體還好的話,我想向1000公斤沖刺,到1000公斤,就夠好的了。只怕,那時候我精力不行了。 不過,我現在還沒有衰老的感覺,檢查身體的時候,我的紅血球都是透亮的。你看到那個1000公斤產量的稻穗沒有,氣勢磅礴吧,我管它叫瀑布稻。在示范田,達到1000公斤,全國大面積普及后,打個八折,那也有800公斤呢。 就叫“老驥伏櫪,志在千斤”吧,我還是很有志氣的。 中國新聞周刊:你都七十多歲了,還提出這樣艱難的目標,不怕失敗以后,對不起自己的英名嗎? 袁隆平:搞研究就不能怕失敗,我是為事業,又不是為名利。不能說我沒有名利思想,只能說我比較淡薄。大學畢業的時候,同學給我總結了兩條,愛好:“自由”;特長:“散漫”,加起來就是“自由散漫”。 中國新聞周刊:作為一個科研人員,這種自由是必須的嗎? 袁隆平:當然,越大越好,科研人員要有充分的時間用在專業上,F在雜事太多了,包括開會,包括媒體。我不喜歡按時上下班,我必須得保留自己的時間每天學習,多看點東西。 “我希望到2010年,全世界的雜交水稻面積能擴大十倍” 中國新聞周刊:比起日本的超級稻育種,我們晚了10年,為什么能后來居上? 袁隆平:為什么他們搞不成功呢? 主要是技術路線沒走對,高新技術沒有常規育種做基礎是不行的,實驗室里搞不出新品種,電腦里也種不出水稻,日本那個超高產的物種形態是電腦設計的,而我們來源于實踐。 中國新聞周刊:怎樣保持我們在雜交水稻領域內的領先地位呢? 袁隆平:分子技術發展的很快,我國又相對落后,很可能人家就超過我們了,這是我很擔心的問題。保持領先,國家支持是一方面,核心還是科研人員保持自由活躍的思想,要會動腦筋,有創新思想,F在很多人沒有沖破禁區的勇氣,主要是名利思想太重,把名利看淡一點,就不會怕失敗了。 中國新聞周刊:你的接班人應該是什么樣的? 袁隆平:我最大的特點就是總也不能滿足,不滿足的動力是什么,我可以告訴你是事業神圣什么的,好像也不盡然,也許這就是一種天賦。接班人有這種天賦很重要,此外他還要聰明,要善于開動腦筋,發現問題;要有淵博的基礎知識。 他還要有實踐經驗,要能下到田里面去。書本上的東西要懂,但我們不能被書本給束縛,要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東西,實踐得來的結果。 中國新聞周刊:據說,除了超級稻,你人生的另一個目標是把雜交稻推向全世界,現在情況怎么樣了? 袁隆平:目前,亞洲、非洲、拉丁美洲都在推廣雜交稻。比如越南,雜交水稻使其平均水稻單產增產40%。由于越南大力推廣雜交水稻,它已經從水稻進口國,變成為亞洲僅次于泰國的第二大米出口國。 目前,全世界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是150萬公頃,我希望到2010年,能擴大十倍,每畝增產20%,就能增加3000萬噸糧食。 中國新聞周刊:轉讓雜交水稻技術,要不要收費?如果你的目標和知識產權矛盾了,您選擇哪個? 袁隆平:我是一個完全沒有商業頭腦的人,F在,國家提出了“種子外交”,把雜交稻作為一個援外項目,我覺得是個雙贏。我們通過無償支援雜交技術,為解決世界的糧食問題做出我們的貢獻,幫助當地免于饑餓。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文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