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創富者能否再造財富神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1日 14:46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徐曇 來源:中國經營報 臺灣首富王永慶終于正式退位,把臺塑集團的控制權交給了自己的侄子和女兒。對于中國的許多大財團來說,第一代財富締造者大都年事已高。如號稱“經營之神”的王永慶已經90歲了,李嘉誠78歲,李兆基78歲……
這意味著這些大財團即將進入或者正在過渡到“第二代執政期”。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財富如何傳承才能保持企業的基業常青,能夠重復福特、杜邦、柯達、通用電器等榜樣家族企業的神話。 王永慶從小米店的送貨伙計起家,到如今坐擁臺塑2400億資產,這種巨大反差使得財富締造者的經歷過于傳奇。以至于“坐享其成”的兒孫輩能否使財富持續增值頗受懷疑。 子承父業是大多家族企業的交接方式,像宏 集團施正榮那樣的高風亮節——退休后由職業經理人接班畢竟還在少數。厲以寧曾經歷數家族企業的5大詬病,主旨是這種封閉的家長式企業無法使企業做大做強。 雖然一些港臺的家族企業害怕家族產業旁落,實行家族間相互持股的方式避免產權過于分散,以維持家族地位。但類似王永慶的臺塑、李嘉誠的長實等進化迅速的家族企業已不在少數,其共同的特點是家族制保持在股東結構上,企業的經營者則大量啟用職業經理人。實際上家族企業的殼裝著現代公司治理機制的內涵。 如臺塑這次企業控制權交接,確立公司由職業經理人治理,而王家第二代則以董事身份關注公司運作,將經營權及所有權設立分界,強化了臺塑現代企業的治理理念。 大多數的家族企業似乎也在逐步接受,隨著全球市場的進化,企業的產權不可避免地要逐漸分散,企業的經營將更加職業化。 而“富不過三代”的預言已不足為信。因為“第二代創富者”所處的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遠好于上一代。 王永慶和李嘉誠的創富故事基本上都起始于上個世紀50年代,港臺的商業大發展的初始階段。李嘉誠成立了長江工業有限公司開發塑膠花為其帶來了數千萬港元的利潤。上世紀50年代初,王永慶則借勢臺灣的工業發展計劃,大膽接手了石化工業基本原料——聚氯乙烯這一當時無人看好的項目使財富迅速積累。 如今,當接受過精英教育和第二代創富者和大批職業經理人參與到公司經營以后,財團的盈利模式已經發生了巨大變革。 如李嘉誠完全擺脫了以產品賺錢的原始運作方式,地產、港口、通訊已成為其資本增值的主流。李家的投資,大多屬于戰略性投資,志在賺取明天的超額利潤。利潤源也從香港轉移到國際和中國內地等地。 王永慶雖然仍立足于石化工業,但進軍醫療、制造業、石油等行業,形成原料、產品、企業、產業的多重利潤鏈條。 相比父輩,“第二代創富者”更懂得利用國際合作伙伴的力量,并使用成熟市場上的并購、上市等財務工具。這使財富增值的速度大大提高了。李嘉誠用幾十年才積累起來的財富聲譽,李澤楷一夜并購就被譽為“小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