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焰:選擇決定人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3日 15:47 全景網絡-證券時報 | |||||||||
———訪北京產權交易所總裁熊焰 證券時報記者 呂錦明 熊焰,一個在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中廣為人知的名字。
在掛帥北京產權交易所(簡稱“北交所”)總裁一職后,熊焰先后提出了北交所“以國有產權強制入場的契機,聚攏資源,逐步形成消費習慣和市場氛圍,完善市場功能,做大交易規模,成為服務于以國有產權為主的社會各類產權交易的產權大市場,奠定向資本市場跨越的基礎。”的戰略目標,開創了北交所業務“雙輪雙軌”模式(即國有產權交易服務:以規范和服務為原則,促進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和國有產權有序流轉;非公產權交易服務:以創新和服務為原則,改善以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為代表的中小企業投融資環境。),并領導北交所發展成為全國產權交易市場中發展最快的佼佼者。 在一般人看來,正值知天命的熊焰其人生發展道路似乎是一帆風順的:順利進入我國一流學府———哈工大的無線電工程系學習;畢業后留校工作,期間取得了哈工大管理學院經濟系獲碩士學位,在35歲時又被破格評為副教授;后來,他被調任團中央實業部任開發處處長,參與籌建中關村百校信息園有限公司建設并任總裁,還先后出任了中關村技術產權交易所總裁、北京產權交易所總裁等職。 “其實我的人生道路并不是人們想象的那么順利,從求學到工作,從哈工大到北交所,我都面臨過這樣或那樣的人生抉擇,這其中有三次抉擇對我日后的人生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熊焰概括說。 抉擇一:知識改變命運 1956年,祖籍湖南的熊焰出生在哈爾濱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里,他的父親解放前就讀于浙江大學。“我從小就生活在典型的知識分子家庭氛圍中,現在看來,那時我的家庭教育還是比較現代的。” 熊焰所說的“現代”主要體現為“注重學習,設置激勵機制,鼓勵力爭上游、競爭向上。” 他回憶說,小學第一個學期結束時,他的三科成績都拿了第一,所以得到了家里“很隆重的獎勵”———兩根大果子(油條),“這在那個年代已經是非常高規格的獎勵了。” 剛上中學的熊焰正逢文革時期。和許多人一樣,熊焰因為“家庭成分不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沖擊和影響。“如果沒有經歷過文化大革命,也許我的性格會比現在更外向一些。文革讓我學會了內斂,也讓我懂得了如何在逆境中求生存和發展,保持進取向上的精神。” 因為種種原因,熊焰輟學了。文革之后,他前前后后做過很多工作———當過臨時工、售貨員、文化館辦事員……“我家離火車站貨場非常近,有人力車要往坡上拉,我就用一根繩幫人家拉,拉上去就給一毛錢。這么艱苦的活我都干過,這也使我對于社會基層了解很深,我跟我的工人朋友相處很好。”有了這段經歷,現在熊焰常在朋友面前驕傲地稱自己是“工人階級里的知識分子”。 1976年,按當時的政策,20歲的熊焰在父親退休后,順理成章地接班成為正式的鐵路工人。但是就在一年后,中國恢復了高考。 “我當時正值血氣方剛,心里也早有建功立業的沖動,懵懂中意識到走知識化道路的重要性,所以我做出了一個大膽抉擇———拋開鐵飯碗去考大學!” 至今熊焰談起這件事,依然激情滿懷,“你知道,對那時候的人來說,要丟下國有單位當工人的鐵飯碗是多么不容易啊!多虧了家里給我很大的支持,特別是我父親。” 十年動亂對青年人的影響在熊焰的第一次報考中體現了出來,他嘗到了失敗的苦果,但是他沒氣餒。為備戰參加第二次高考,他特意向單位請了一個月的病假在家閉門復習。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以第一志愿考入當時哈工大錄取條件最高的無線電工程系。 抉擇二:留校任教 本科四年,波瀾不驚。1982年,在臨近畢業時,熊焰再次面臨人生新的抉擇。 “那時我有幾個選擇:一是留校任教,二是到黑龍江日報社,三是去北京,最后一個是留校在團委工作。基于對自己長短處的權衡,我最后選擇了第四條路。”熊焰說,本科四年里,他的學習成績一直保持名列前茅,同時他的組織工作能力也得到充分的鍛煉和體現。 “現在看來,這個選擇還是對的。兩年后,1984年我擔任學校團委副書記,1986年任職黨委學工部的副處長,1988年成為校團委書記。1991年,我又被哈工大破格提為副教授。”在學校政工道路上,熊焰發展的很順利。 據說,留校期間的熊焰集哈工大幾個“之最”于一身,包括:最年輕的處長、最年輕的黨委委員、機關里最年輕的副教授,“另外,在當時哈工大在職碩士研究生中我還是第一個答辯的。” 熊焰回憶說,那時他研究的課題是《工業機器人產業化研究》,因為工業機器人本身就是高技術產品,這也為他后來成為職業經理人埋下了伏筆。 “在哈工大讀研究生時,我的導師是哈工大名聲赫赫的兩位教授,他們指導我在這個領域先后發表了大概二十多篇文章,包括一級刊物一篇,二級刊物三四篇,而且都是在這一年多時間里完成的。那時學校要求寫大概5萬字的論文,而我寫的論文就有9萬字。” 熊焰說,1991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后,他選擇去哈工大科技園區工作,“因為我對經濟工作有興趣,所以就一頭扎進了經濟工作中,做了當時哈工大園區經貿公司的總經理。” 至此,熊焰開始了棄文從商的轉變,在擔任經貿公司總經理期間,他主要從事對俄邊貿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他在從一個政工干部到企業家的轉變中領悟到:脫胎換骨的精神歷練是人生最可寶貴的財富之一。 抉擇三:從哈工大到北京 1992年8月,熊焰到北京出差。這時,第三次人生道路的抉擇擺在了他的面前。 熊焰介紹說,因為曾擔任哈工大團書記的緣故,加上哈工大在國內高校的知名度,所以他與團中央一直保持密切的聯系。 就在那次出差時,熊焰見到了當時的團中央學校部部長、現任西安市委書記的袁純清。他告訴熊焰,團中央實業部正要物色一名35—40歲的干部,配合李克強同志籌建共青團科技城項目。要求條件是有科技工作和經濟工作經驗、共青團背景,而且還要是正處級干部,而所有這些條件熊焰似乎都符合了。 經過組織審查安排,熊焰被從哈工大調到了團中央掛職鍛煉,任實業部開發處處長。掛職一年之后,熊焰留在了北京,在團中央負責中國青年科技園項目開發。 “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 熊焰說,按當時條件來說,他在哈工大的條件已經非常好。特別是在90年代房子很緊張的情況下,他一家已經擁有了三臥一廚的居室。“如果我不‘折騰’的話,我那時在哈工大也很舒服了。不過來到北京,我還是有‘人往高處走’的感覺,實現了人生的一次跨越。” 這一次跨越決定了熊焰日后走進產權市場的道路,那年他僅37歲。 在團中央的青年科技園工作期間,熊焰一直在關注于投資、信息產業化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的狀況。隨著經驗的不斷積累,熊焰感覺自己還有做更大一番事業的潛力,“到了2000年,我又想‘折騰’了!” 熊焰笑言,在2000年國內IT熱潮發展到了頂點時,他逐漸萌生在IT產業和資本市場的交叉點上做點事情的想法,當時這個想法得到了團中央和方方面面朋友們的支持,于是有了后來的中關村百校信息園。經過一年多的籌建,百校信息園于2001年開始正式運轉。 熊焰認為自己是無意識進入歷史的。他評說自己進入產權市場完全是“學雷鋒學進來的”:“一次,北京市政府領導對我說,你懂技術(本科畢業于無線電專業),懂投資,又有政府工作背景,你幫中關村技術產權交易所(北交所前身)做個改制方案吧……方案做好后,領導又說:故事是你編的,資金是你找的,股東也是你找的,你就把這個方案落實吧。”于是,熊焰的產權市場事業從此拉開了序幕。 “北交所的轉變與我的職業生涯很相似———我完成了從官員向市場化企業經理人的轉化;主持北交所之后,我一直倡導用市場經濟的思維來解決推動工作,而不是完全行政化管理、完全封閉的市場。” 熊焰說,推進中關村投融資環境改善,促進北京科技企業,科技產業化,這是北交所不可推卸的責任。 “我們堅信北交所的發展前景取決于我們團隊的努力,以及與資本市場的高端對接。” 熊焰說,隨著有關風險投資文件的出臺、中國高科技的發展,以及國際資本的關注,市場條件逐漸成熟,北交所團隊也開始規劃設計北京風險資本交易平臺。“這是個大膽的想法。人們常說,中關村上空有幾百億的資金落不了地,原因就是沒有退出通道。所以我們有了北交所風險資本交易中心的思路。” 熊焰強調說,隨著退出通道逐漸浮現,海外通道也好,代辦轉讓系統也好,都只適合于少量規模較大、效益很好的項目。對于中關村園區17000家高科技企業而言,還是屬于個性化的東西。北交所希望在中關村園區的普適性服務上找出一條道路。他透露,北交所近期正在籌劃幾個大動作,包括知識產權交易平臺、軟件交易平臺、版權交易平臺、專利技術交易平臺。“現在推出的只是個大架構,需要逐步的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