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彭雅青 特約記者/張 軍
他不是武漢最有錢的地產商人,依資產規(guī)模,他治下的“水木清華”在武漢的房地產企業(yè)中連前100名都排不上;他也不是武漢最有名的地產商人,當“歐美風”、“概念熱”席卷江城南北眾多地產大佬紛紛“出口成章”時,他只是埋頭走路,低頭做產品;甚至有人懷疑他還是不是一個商人——當無數(shù)商人熱衷于出入名流用心于編織政經圈子時,他只是躲在
辦公室里默默地看書,抑或坐在武大的校園里攻讀自己的經濟學博士學位,當無數(shù)商人一擲千金豪氣沖天時,面容清瘦一副眼鏡一身夾克的他常被誤認為一個寒酸的“教書匠”……
這一切就像他的名字——張平石,一顆平凡的石子,抑或:平平實實。但這顆平凡的石子在武漢的地產深潭沉默了10余年之后,終于激發(fā)起不平凡的浪花——他憑一個叫“水木清華”的項目,吹響了“做中國文化物業(yè)第一品牌”的號角,讓江城百姓在青瓦白墻、小橋流水間,觸摸到久違的中國民居風,并開始了熱烈的追捧;他繼2003年摘下華中地區(qū)唯一一家“中國住宅經典示范樓盤”大獎后,又在2005年拿下“中國節(jié)能住宅示范樓盤”稱號,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理念,走到了武漢節(jié)能住宅普及的前列!
現(xiàn)在,“水木清華”項目的運作已進入第三期,也即最后一期。這注定是一個高潮,也即將是一個尾聲。但張平石,這個站在“水木清華”背后的“第一推手”,其職業(yè)的高潮似乎才剛剛開始。他的四周,“地產暴利有理”、“就該為富人造房”的喧囂正風起云涌,但這與他無關,他依舊默默地走著自己的路——一個中小企業(yè)的地產突圍路,一個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造房苦心路……
當不了“好官”就造好房去
1993年深秋,江城落葉蕭蕭。站在長江大橋的橋頭,39歲的張平石心如逝水,滾滾難平。望著兩岸萬家燈火,闌珊高樓,他突然握緊拳頭,朝天空拋下響亮誓言:我一定要在武漢造出最經典的住房!但他的聲音很快淹沒在車流的喧囂中,沒有人聽到,也沒有人相信。他的家里,親朋們正在為他辭去柏泉農場黨委書記這一好端端的正處級“烏紗帽”而選擇“下海造房”萬般不解,外界更是紛紛嘆息:張平石看來真的瘋了,像個神經病!
只有張平石自己心如明鏡:他沒有瘋,他只是在尋求一種解脫和一個新的開始!
張平石出生在武漢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家庭,但安分守己的“武漢市井文化”似乎并沒有注入他的血液,倒是不遠萬里的一個叫二劈山的地方,則常常在他的夢里澎湃,并深刻影響到他后來的人生走向和行事風格。1969年,因為“文革”,僅讀完小學六年級的張平石被迫放棄學業(yè),下放到湖北公安縣,一年后又被招工到光化水泥廠。水泥廠雖然地處湖北境內,但礦山卻遠在河南鄧縣地界的二劈山上——那是個“鳥不生蛋”的地方,方圓數(shù)里沒有人煙。張平石和100多號“工人兄弟”搭起一個大棚,鋪下幾床席子,就開始了艱辛而快樂的礦工生涯。那一年,張平石16歲,他的具體工作是操作空氣壓縮機。
張平石決定做個好工人,他早起晚睡,從不喊累。但他很快意識到,光苦干還不足以成就一個好的機械管理工人,必須還要有知識,懂技術。他選擇了自學——回武漢借來了從小學四年級算術課本到華工機械制造專業(yè)(工農兵學員)教材的全套書籍,足足裝了一麻袋。從此,張平石一下班就與書為伴。為節(jié)約時間,他往往連工作服都來不及換,釣魚、打牌這些他原本最喜歡的“玩意兒”也一律戒了;他用幾塊木頭釘成兩條板凳,作為自己的書桌書椅。寒來暑往,這一晃就是8年。8年間,張平石不但“啃”完了他借來的幾乎所有書籍,趕上了一個機械技術員的水平,而且把那兩條板凳磨得溜光。2005年9月,已成為一名優(yōu)秀地產商人的張平石故地重游,找到了一條他當年用過的板凳,禁不住熱淚盈眶,當即決定把它帶回武漢做“永久的紀念”。
1978年,國家恢復高考。憑著8年自學練就的一身本領,張平石以超過錄取分數(shù)線33分的優(yōu)異成績一舉考上華中農業(yè)大學,學的是淡水養(yǎng)殖。4年后,完成大學學業(yè)的張平石被分配至武漢東西湖區(qū)水產養(yǎng)殖場,成了名水產試驗站的技術員。因為“吃苦耐勞”和“賣命工作”,很快,“技術張”被提升為東西湖區(qū)農委水產科副科長,正科長位置空缺。
張平石初到水產科上班時,全區(qū)有二三萬畝的水面需要管理,但如何管理好這些水面,每年能管出什么具體效果,大家基本憑感覺,靠經驗,因為“魚在水里,看不見,摸不著”。張平石決定用科學數(shù)據(jù)取代經驗決策。他與技術人員一道,深入田間地頭,鉆研出一套系統(tǒng)的“養(yǎng)魚工藝設計”法,根據(jù)該方法,多少水面適合放多少魚苗需要多少飼料能達到多少產量,什么魚苗估計有什么疾病需要如何防治……均可以通過具體數(shù)據(jù)進行科學推算。此方法一出臺,立即在區(qū)里掀起“革命性風暴”——不僅全區(qū)的漁業(yè)產量由此“大翻跟頭”,而且武漢市也將此作為第一個農業(yè)生產標準在全市推廣,農業(yè)部還為其頒了個科技進步三等獎。張平石也隨之“一炮走紅”——1985年底,他被破格提升為東西湖區(qū)農委副主任,1988年,又被提拔為科委主任,成為了東西湖區(qū)一顆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張平石當然是想在仕途上混出個名堂的,這與他當年“做工人就要做個好工人”的信念如出一轍。為做個理想中的好官,他早出晚歸,幾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撲在了工作上,從沒向單位請過一天假;他為單位不少普通職工解決了住房問題,自己卻一直住著父母的一套18平米的老房子,幾乎年年被水淹;他還報考了華中農業(yè)大學的研究生,準備利用業(yè)余時間一邊讀研一邊寫一本《漁業(yè)經濟學》的書,以提升管理水平,推動“科學決策”。然而,“一心想做個好官”的張平石怎么也沒有想到,他的好官標準和上級領導的好官標準根本不是一碼事。1990年,區(qū)領導換屆,新上任的主要領導認為張“不是自己的人”,一紙調令將他調到偏遠的柏泉農場當場長,對其要求在職讀研的申請也予以了徹底否決。從區(qū)里一個一級單位的一把手到一個二級單位的二把手,誰都明白這在政治上意味著什么!
從武漢去柏泉農場上任的路途遙遠而不平,張平石坐在小車上,一言不發(fā),只感覺時間過得很慢,就像煎熬。煎熬中,張平石默默為自己總結出兩點:1.自己骨子里其實是個只曉得做事且滿懷理想主義的“書生”,和當前官場的“潛規(guī)則”根本不符,呆下去,痛苦將會更大;2.等他們(新的上級領導)認識到我的那天,我就再也不干了!3年后,張平石在農場賭氣似的“扎實工作”終于贏來上級領導的稱贊,他被任命為區(qū)委候補委員、柏泉農場黨委書記,并作為“武漢市第一屆有突出貢獻的青年專家”被分給一套煤氣指標。可就在上面通知他去拿煤氣證時,張平石把一紙辭職報告送到了區(qū)委領導的辦公室。他幾乎用了斬釘截鐵的語氣:“這是我第一次向組織提要求,希望組織上不要讓我把20多年的工齡也丟了!”
后來,當張平石找到他的“下家”武漢君安房地產公司時,他才明白,自他踏出區(qū)領導辦公室的那一刻起,工齡于他已失去了任何意義。這讓站在武漢長江大橋上的張平石,多了份“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感覺,而他的“造房誓言”,也由此更加深入骨髓,爬上牙尖,并開始了艱難而又頑強的生長……
九年一劍意難平
盡管,10多年前的那個晚上,張平石的背影是那樣的孤單而又凄涼,但張平石對地產的選擇,卻絕對是充滿熱情和力量的,也飽含了智慧和眼光。在他看來,自己既然棄官而去,就應該像華羅庚說的,“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而當時房地業(yè)產就是他認定的這樣的地方。因為這個行業(yè)剛剛起步,門檻不高,前景卻異常廣闊;這個行業(yè)的從業(yè)人員也基本都是“從頭開始”,職業(yè)的可搏殺空間巨大。當然,還有個更深層的原因——“造房”可繼續(xù)沿襲他骨子里“達則兼濟天下”的讀書人的理想。杜甫不是說過,“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武漢君安房地產公司是上市公司深圳君安證券的分公司,也是最早進入武漢市場的地產商之一。張平石在君安的職務是總經理助理,算得上一個名副其實的公司高管了,但張平石要求自己做的,卻“幾乎是一個實習生做的活兒”。市場調查,信息匯集,文件處理,決策傳達……甚至連建筑工地一塊磚的價格一棵樹的擺放一個窗臺的設計,他都要一一研究,親自歷練。在君安的兩年,張平石不僅熟悉了房地產操盤的整個流程,而且對武漢的樓盤市場行情有了最直接的觸摸。雖然從當初一個生活在“包圍”之中的“單位領導”到一個四處去“包圍”別人的打工者,張平石也曾有過巨大的心理落差,但他很快適應了下來。
1995年初,有好長的一段時間,張平石晚上一睡覺就做夢,夢里的他,不是在礦山上伏凳苦讀,就是在那有著1.3萬名職工的農場做場長——因為秉事公平,他可是職工私下里稱呼的“張青天”!開始,張平石懷疑自己潛意識里是不是后悔當初的選擇了,后來他才明白——不是后悔,而是不甘。在君安盡管條件不錯,但對于胸有塊壘的張平石,總感覺無法盡情發(fā)揮,難以大展拳腳。這時,武漢隆源房地產公司因種種原因出現(xiàn)虧損,搞不下去了。對方通過熟人找到他,問愿不愿意去做總經理幫助挺一把,不過每個月的工資只有800元。當時,君安的狀態(tài)已非常好了,員工的工資已達到2000多元。沒想,張平石二話沒說就答應了。在他看來,隆源平臺雖小,但可作為的空間甚大,尤其擁有決策“話語權”——這對于一心想做事的張平石來說,顯然比什么都重要。張平石也果然牛刀小試,順利開發(fā)出面積達5000平米的“北湖公寓”,不但把公司300萬的虧損一把抹平,而且最后還分到了10.5萬元的“紅利”。
隆源的扭虧為盈讓張平石堅定了信心,他決定自主創(chuàng)業(yè)。1998年,他與人合資組建了祥和房地產公司,在漢口西北湖旁開始著力“祥和家園”的開發(fā),并親任總經理。由于自有資金不多,公司和當時幾乎所有的房地產公司一樣——虛擬資本,負債經營;不同的是,當時的諸多地產商紛紛在“歐美風潮”下你追我趕,所開發(fā)的樓盤習慣戴上“花園”、“華庭”、“名居”之類的“帽子”,張平石則獨具一幟地亮出“家園”概念,試圖以中式園林的風格,為購房者營造真正祥和的“家”。然而,就在張平石甩開膀子準備放手大干一場時,沒想公司“后院”突然“失火”了。因為經常要在外忙項目,張平石便把公司的財務交給合伙人打理,合伙人看到銀行的貸款要到期,便獨作主張把公司的600萬現(xiàn)金流全部還了銀行貸款。“祥和家園”像被抽干了血的軀體,立即癱瘓下來。張平石原本計劃利用公司現(xiàn)金流和銀行打“時間差”以維持公司正常運轉的“如意算盤”也頓成泡影。項目就這樣一拖再拖,最后,張平石不得不高息借貸,低價賣房,才勉強把“祥和家園”做完。這樣一來,公司幾年辛苦最后只賺得不到100萬元錢——在那段眾多房地產企業(yè)“突飛猛進”的歲月里,這無異于只賺了幾個“零花錢”。張平石幾乎不敢回首,“至少有800萬的利潤被打了水漂”!
張平石內心的不甘再次躁動并愈發(fā)劇烈了!這不甘已不僅僅是對平臺大小的自我詠嘆,更是對機會“時不我予”、內心“壯志未酬”的現(xiàn)實憂患。做完“祥和家園”,張平石敏銳地意識到,房地產業(yè)洗牌的“風暴”很快就要來臨,那些“劃塊地皮就賺錢”的“大好時光”將一去不返,小地產企業(yè)將越來越難以生存。他那錯過良機的祥和公司,其實已徹底地被拋入到“生存還是死亡”的邊緣,未來不容樂觀。而張平石本人,則在多年的摸爬滾打、得失成敗中,對武漢地產的演變過程、發(fā)展趨勢和可作為空間早已洞若觀火——那些在歐美概念下“克隆”出的一座座所謂的“花園”、“華庭”盡管不失異域風情,但與中國居民的內心深處總有一段無法拉近的距離,因為那不是中國人的文化,也不是真正意義上國外文化。如果有人逆風而上,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根植于住房開發(fā)中,造出真正讓消費者可居、可游、可棲、可賞的“心靈家園”,必將掀起江城地產的新一輪革命!
可誰將引領這場革命呢?會是他——那個小小的祥和公司的總經理張平石嗎?
好在機遇的大門并沒有向他關閉。在和朋友的一次聊天中,張平石得知沌口經濟開發(fā)區(qū)發(fā)展總公司欲尋找合作商——作為國有企業(yè)的他們,想引進一家民營企業(yè),共同開發(fā)武漢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的10R2地塊。直覺告訴他,這是個天賜良機——祥和要想在小地產企業(yè)突出重圍,必須尋找戰(zhàn)略合作者,而武漢經濟技術開發(fā)已成為武漢進駐世界500強企業(yè)最多的區(qū)域,地段的市場前景十分可觀。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張平石立馬主動“拋繡球”上門,并把對方請到“祥和家園”,現(xiàn)場推銷自己的開發(fā)理念。沒想到初露中式園林風味的“祥和家園”讓對方眼睛猛然一亮,合作就這樣敲定——由“祥和”和“發(fā)總”以50%對50%的股比投資成立“新城置業(yè)(后更名‘水木清華’)”,著手這塊土地的開發(fā),張平石出任新公司總經理。
2002年6月的一個夜晚,天氣異常悶熱。張平石伏案疾書,揮汗如雨。一份洋洋上萬字的《10號住宅地項目開發(fā)計劃書(第一期)》開始成形。張平石第一次全面而系統(tǒng)地提出了他的開發(fā)理念:1.打造“中國文化物業(yè)第一品牌”;2.差異化競爭;3.引導市場消費;4.專業(yè)人做專業(yè)事。寫完已是凌晨5點,窗外大白。張平石起身走向陽臺,走向清新的晨曦,寫好的計劃書依舊捏在手里舍不得放下,仿佛他握著的不是一紙計劃書,而是一把即將出鞘的利劍!從當年在長江大橋上拋下誓言,這把劍,他足足磨了 9年;從當年在礦山上支起板凳,這把劍,他足足等了33年!
“水木清華”的“中國制造”
張平石站在武漢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10R2地塊上,腳下完全是一片不毛之地,荊棘叢生,泥沼縱橫,前面根本沒有路。但張平石放眼望去,卻仿佛看到一座座經典住房拔地而起……他不禁想起古典經濟學家之父亞當·斯密的名言“土地是財富之母”,決定首先給未來的樓盤取個好的名字,以開始這塊土地的新生。既然要打造“中國文化物業(yè)第一品牌”,當然得有個文化含量高的案名——正所謂“名正才言順”!何況,該地四周學校林立,書香濃郁,沒有一個雅致的名字喊不出它的地理價值!
取什么名好呢?翰林院,書香門題,學府家園……張平石一一搖頭。直到“水木清華”四個字的出現(xiàn),他激動地把桌子一拍,連聲叫好:“這個!我要的就是這個!”
“水木清華”出自西晉詩人謝琨《游西池》中的詩句:“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意即園林的花木池水十分幽美,是一個非常適合人居住的地方,這無疑與張平石理想中的“經典住房”相吻合,而“水木清華”與清華大學的直接淵源,既能體現(xiàn)該地周圍的教育特色,又可借名出名,便于傳播。當然,張平石又比誰都清楚,“水木清華”的名字再好,也只是一個“概念”。概念是重要的,概念也是危險的——如果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就會搬起概念砸了自己的腳!
張平石幾下江南,或在蘇州的園林里低吟,或在烏鎮(zhèn)的小橋上沉思,然后又北上京城,在一座座老式“四合院”里觀摩張望,流連忘返……當那些中國式經典民居風格被了然于胸后,他請來了國內一家著名的建筑設計院的設計大師,還專門找到精通易經的南京大學國學研究員、廣州周易研究會名譽會長趙向陽教授,由他,趙先生,設計師——三方面著手“水木清華”的藍圖起草。一般的地產商,往往只提個大致要求,一切規(guī)劃都交給設計師了事,可張平石具體到每一個細節(jié)都對設計師有著這樣那樣的“想法”。那家著名公司的設計師對此很不以為然,雙方難以溝通,最后,設計師花了半年弄出的方案被張平石硬是“一票否決”了。張平石再次請的,是一家并不出名的設計院,溝通雖然方便多了,但對方對張平石的“想法”開始還是很不情愿,直到有一天的凌晨3點,總設計師突然給張平石打來電話,激動地說:“我發(fā)現(xiàn)按你們的要求做出來的圖紙真的好多了!真的!”張平石終于笑了:我本來就不是瞎整的嘛!
2003年2月,“水木清華”一期正式開工。沒有盛大的剪彩儀式,沒有喧囂的廣告轟炸,一切都是默默的,但一切又都是激情的——通過體現(xiàn)“中式的建筑符號,中式的園林風景,中式的文化內涵”的“造房布景”,一場江城地產的“中國文化物業(yè)風暴”開始萌動。
造房。白墻青瓦、屋梁樓閣間,張平石于傳統(tǒng)中式住宅符號中致力構筑“水木清華”的雅致之美、古樸之美。但在吸納的基礎上,他更融進了現(xiàn)代的創(chuàng)新!譬如擯棄“四合院”里不適宜居住的“廂房”結構,擯棄傳統(tǒng)建筑窗戶太小不透氣的毛病,擯棄武漢傳統(tǒng)住宅朝向偏差15度的“鐵律”,將朝向定在南偏東30度或南偏西30度,以充分利用冬日陽光和夏日清風。為借“地氣”,他沒有為了利潤把房子做得老高,而是選擇了做低層(3—6層);為順其自然,他沒有用推土機把地盤推得掌平,而是依托其“山環(huán)”狀讓房子錯落有致;為狠抓質量,他硬是把端樁沉降量10cm的標準提高到2cm,并親自上工地,天天督察……
布景。為依水而居,張平石鑿出長長的“神龍溪”,溪上架橋,溪邊建亭,溪內種荷放蛙,溪水婉轉曲折,寧靜悠長;為回歸自然,張平石用青一色的石板鋪路,直鋪到每家每戶的樓梯間,用正宗的鄉(xiāng)村茅草構筑茅亭,并不惜成本“三移茅亭”——茅亭始建路邊,感覺扎眼,便移到一棟住宅前,感覺還是不協(xié)調,又移到了小溪邊,他才滿意地點了點頭;為制造意境,他大面積栽種“歲寒三友”——竹、松、梅,以真石、木頭圍成柵欄,讓小區(qū)里有小區(qū),人家外有人家……
張平石一開始曾買回過一大堆“蒙學”書籍,打算用“孔融讓梨”、“孟母三遷”之類的雕塑來實現(xiàn)“水木清華”的“中國文化制造”,但張平石最后毅然放棄了這一想法——因為他發(fā)現(xiàn),中國住宅文化的真正內核應該是“和”,常言道“家和萬事興”嘛,而且,“和不光是家庭和睦,還包括與自然和諧,與社會和諧”。而人為地貼一些舊式文化標簽、簡單地對傳統(tǒng)建筑符號復古和疊加反而并不和諧。基于此,他不建“花壇”,不鋪瓷磚,不種洋樹,甚至連鋒利的石頭也不用,而是把和諧寄于簡單質樸的一磚一石間,寄于來自武漢本土的一草一木中。“讓每一個走進水木清華的人,感覺回歸到鄉(xiāng)土,回歸到自然,回歸到心靈最貼近、最舒適、最安全的地方——這才是我追求的文化物業(yè)的精髓。”張平石隨后將這一理念概括成一句經典的廣告詞:水木清華,住在你心里!
一個“心”字,喊出了張平石10年地產開發(fā)的最強音,也引爆了消費者對“文化物業(yè)”的最真訴求!上午在報紙上登出廣告,下午售樓部的電話就開始響過不停。盡管樓盤還在建設中,但聞“心”而來的消費者已絡繹不絕。此時,深諳“叫好還得要叫座”之理的張平石不忘出奇制勝,在營銷上再來“臨門一腳”。他先是封鎖消息,把“水木清華”的價位弄得高深莫測,然后在真正開盤時,大膽把價位定至整個開發(fā)區(qū)的最低價——1460元/平米。公司的售樓人員幾乎驚呆了:怎么這么低,不怕血虧啊?張平石笑著說:“我要的就是你們這種驚呼!”果然,“開發(fā)區(qū)最低價水木清華”像一顆炸彈,把消費者的心理預期炸得稀爛,大家爭先恐后而來。隨著售樓部的門庭若市,房價自然“芝麻開花”,一路“開”到3000多元/平米,穩(wěn)居開發(fā)區(qū)之首!
張平石和他的“水木清華”,就這樣一炮走紅,驚艷了整個武漢樓市!
向左走?向右走?
張平石在“中國文化物業(yè)”的路上漸行漸遠了——自“水木清華”第一期熱銷、脫銷后,張平石迅速投入第二期的開發(fā),并發(fā)起了向節(jié)能型住宅的大踏步挺進。在他看來,“水木清華”要真正“住進消費者心里”,中式的建筑符號、景觀和文化其實都只是路徑,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居住“舒適度”才是終極目的地,才是“中國文化物業(yè)”的最高境界。而武漢冬天陰冷夏天酷熱的特殊氣候,以及隨著油荒、電荒等“城市病”的越發(fā)明顯,發(fā)展節(jié)能住宅無疑是提高“舒適度”的當務之急。為此,二期的“水木清華”在繼承一期中式風格的基礎上,通過采用美國專威特外墻外保溫系統(tǒng)等系列措施,使住宅的節(jié)能率達到了55.8%,而國家提出的節(jié)能標準是50%。第三期,張平石在此基礎上,將通過更多、更新節(jié)能材料的應用,把節(jié)能率提高到65%——這是國家準備2010年才實施的住宅節(jié)能標準!
張平石在“中國文化物業(yè)”的路上也越來越火了——自2003年“水木清華”被建設部授予“2003年中國住宅經典示范樓盤”后,張平石領獎無數(shù),獲譽不斷。“2004年國家2A級舒適性住宅”、“2005年中國節(jié)能住宅示范樓盤”……一個又一個榮譽,不僅奠定了“水木清華”在行業(yè)的品牌地位,也把張平石推到了閃亮的鎂光燈下。2005年11月29日,湖北省建設廳副廳長武孟靈帶領200多人的代表團來到“水木清華”,進行房地產開發(fā)模式的現(xiàn)場交流。作為武漢“文化物業(yè)”和“節(jié)能住宅”的示范之作,張平石和“水木清華”的風向標意義,也由此愈發(fā)突顯。
然而,就在人們紛紛把鮮花和掌聲向張平石聚攏的時候,卻鮮有人知道,這個一手締造了“水木清華”輝煌的漢子,此刻卻承受著“水木清華”內部最大的危機和責難——見“水木清華”操作成功和張平石聲名大震,資本開始不滿足于幕后分利。2005年下半年始,一些董事公開發(fā)難,“水木清華是我們大家的,為什么出名的是張平石一個人?”欲取張平石而代之。張平石再次走到了人生的三岔路口——是憤然摔冠而去?還是堅決抗衡?要是時光倒回到“做官”那陣,年輕氣盛的張平石肯定甩手不干了,可此刻,他卻憂慮了——這畢竟是自己一手拉扯大的“水木清華”啊!
那段時間,張平石常一個人徘徊在“水木清華”小區(qū)里,深夜不歸。這里的一草一木無不是那樣的熟悉,那樣地侵透著自己的心智與心血。其實,當初張平石準備在這里“亮劍”的時候,周圍“金色港灣”、“奧林花園”等樓盤不但位置比這里優(yōu)越,拿地價格也更低,“水木清華”不但先天不足,后天也乏力——2000萬注冊資金光拿地就需要2300萬。為“以最低的成本做出最好的房子”,張平石一開始就給自己寫下八字訓言——事無巨細,事必躬親。其中一種做墻磚用的青石板,供應商從80元/平米的標價降到26/平米后,張平石仍不滿足,他帶著工程部殺進“深山老林”,深入供應商的上游,最后,供應商沒轍了,咬牙把價格拉至13—19元/平米。而當時武漢其他的地產商,同樣石板的進價則達40元/平米以上。
那段時間,張平石常一個人獨坐辦公室,下班后久久不愿離去。因為租不起像樣的辦公樓,他便在“水木清華”的售樓大廳搭起“空中樓閣”,下面售樓,上面辦公。狹窄擁擠的辦公室,記下了“水木清華”的點點滴滴,也培育出了一支成熟的地產團隊。這支團隊的成員盡管待遇不是很高,但他們團結、和諧、向上——他們在這里享有醫(yī)保、社保等各種保險,他們每天有碰頭會,每周有學習會,他們講究競爭,更講究“1加1大于2”的合力;這支團隊的成員盡管不是個個能說會道,但他們誠信、實干——100分的東西,只要求講到99分,絕不允許說成101分,今天的事情,絕不拖到明天……業(yè)界,都說這是一個又一個張平石的“復制品”。
在張平石的計劃里,“水木清華”完成三期開發(fā)后,立馬就得增資擴股,引進戰(zhàn)略同盟繼續(xù)做強做大。“至少把經營規(guī)模擴大10倍,達到3—5個億的規(guī)模,才具備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才有可能殺進武漢地產50強,并真正為業(yè)界留下些經典的東西!”張平石無疑已洞若觀火——在整個地產業(yè)已開始大洗牌、產品已逐漸同質化的背景下,如果沒有好的品牌、團隊和強大的經濟實力,是難以在下一步的大整合中殺出重圍、屹立潮頭的,更難以實現(xiàn)他“中國文化物業(yè)”的長遠戰(zhàn)略。可張平石在奮力推進“水木清華”的過程中,卻似乎忘了——他并不是“水木清華”的唯一主人。“強勢”張平石與同樣渴望“強勢”的資本慢慢隔閡日深!
不過,除了感嘆資本無情外,張平石對“水木清華”今日之局面,似乎并無過多擔憂。在他看來,他和董事會的矛盾幾乎是中國所有中小企業(yè)在成長路上都會遇到的“坎”。那就是企業(yè)在初創(chuàng)時期,董事會和總經理責權利不明,而待企業(yè)做大,對個人利益的爭奪常會動搖公司的整體戰(zhàn)略。基于此,張平石決定奮勇一搏——把“水木清華”堅決推入法人治理結構,用健全的機制來明確權力,并確保“水木清華”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那時,哪怕我被下課走人,我也是微笑的,因為我沒有看到水木清華的悲劇產生!”張平石強調。
“不管在還是不在這個平臺,我都要繼續(xù)自己的地產事業(yè)的。我覺得為老百姓蓋房本身就是一種莫大的快樂。下一步我要弄的是節(jié)能型經濟實用房。現(xiàn)在很多開發(fā)商認為,經濟實用房就是低檔房,我要證明經濟實用房不但價廉,而且物美——同樣要達到國家節(jié)能標準,同樣要做到與’水木清華‘一樣達2A標準的舒適性住宅!”“不過,我最終極的追求還是一個立足于實踐的地產學者,為中國地產的未來發(fā)出積極而又健康的聲音。為什么我們國家這些年建了那么多房子,卻少有經典?就是因為我們的許多地產無‘心’,許多地產商沒文化啊!”
張平石2003年進入武漢大學讀EMBA,獲碩士學位后,又考上了經濟學博士研究生。即使在公司最忙碌的情況下,他都從沒缺席過學校的一節(jié)課程。他的聽課筆記里,最醒目地寫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宋代理學家張載的名言,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奮斗不息的力量源泉!
(感謝《中國樓市》記者田紅星對本文的采訪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