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他們是一群影子,在一個高速成長的企業背后,都閃動著他們神秘的身影;也有人說他們是嗜血的蒼鷲,兇猛、詭異,在追逐獵物的過程中,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帶來高回報的企業。他們有屬于自己的標志,西裝領帶、坐飛機頭等艙、出門寶馬奔馳、入門則是高檔會所和咖啡廳,在觥籌交錯中,簽訂下一個個過百萬,乃至過千萬的合作協議,連眼都不眨一下。他們是誰?一群玩錢的人、一群扛著滿箱鈔票找地方化的人——VC(俗稱風險投資者)。
徐大麟,就是這群玩錢人中的佼佼者。如果沒有他,就沒有今天華人創投基金的興盛;如果沒有他,也就不會有今天ACER、星巴克、中芯國際、海南航空、北京燕莎百貨等重量級企業出現在世界和中國的舞臺上;如果沒有他,韓國的金融系統起碼要晚幾年才恢復元氣。正是在他的推動下,今天臺灣,乃至東南亞才會有如此多重量級高新技術企業的興起。真實的他與一般VC形象迥然不同,態度謙和、服飾簡單,舉手投足之間散發著濃濃的學者氣息,與所謂的金領人士之生活狀態相去甚遠。
艱難美國路
1943年,在重慶山城出生的徐大麟,從內陸來到遙遠的臺灣,襁褓中的遠行也許注定他人生的不斷遷徙和轉向。
青年時代的徐大麟為楊振寧、李政道激勵著選擇了物理專業,然而不久他發現,“學物理就好像是釣魚,在池塘周圍已經站了好幾個經驗豐富的老手,我一個新手去釣魚發現好的位置都已經被這些老手占據了,我根本就沒有機會”。
于是他又覺得自己應該學習一些與社會貼近的知識,“學一般的學科,就好像去樹林里打鳥,帶著槍你總能打到幾只”,來到美國紐約布魯克科技學院學習電子物理碩士。也許,他性格中善于把握機會,分散風險的特征這時就形成了。
初到紐約的徐大麟感受到了異國生活的艱辛,“在美國住一晚要5美元,換成臺幣就是300多塊,可以吃好多的牛肉面了”,如今已經住在美國上等社區里的他回憶起當年的生活仍然是感慨萬千。“美國的機會很多,就好像是火車,過去了一節,還會再來一節,機會滿車皮都是,就看你能不能抓住”,性格堅毅的他,挺著生存的壓力,終于一步步在美國鋪開了自己的人生畫卷。徐大麟最終實現了知識結構由物理領域向工程領域的轉變。
禍福相依,進入IBM
完成博士學位以后,徐大麟進入一個叫AlliedChemicalCo.的美國公司做材料研究員。每天玩命地工作自不在話下,偏偏他沒有心眼,在一次工作的討論中,他直白地對老板表示,“我的工作已經比你做得好,”結果一個月后老板炒了他。然而,不久之后的幸運連他自己也沒想到:IBM的工作邀請如福音般飛來,其后一路高升,做到了IBM里面最高的華人管理者職位。
IBM的金子招牌罩在誰的頭上,誰就是一塊香餑餑,更何況徐大麟在IBM的平臺上把自己的能量發揮到最大,創造了許多科研專利,在幾十年之后,回到中國投資的他,更是在廣東東莞發現了他當年在IBM開發的技術,而現在這個技術則用來為蘋果的IPOD提供支持,他毫不猶豫就投了這個項目。
利用IBM平臺,徐大麟不但提升了自己的層次,而且借助這個平臺,搭建起自己的人脈網絡,而就是在這個時候,他發現了做風險投資的良機。
臺灣“振興經濟之父”
李國鼎鋪路
當時的臺灣經濟處于草創時期,有“振興之父”之稱的李國鼎提出了臺灣經濟要向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決策,并為此大量培育臺灣的高新技術產業。身為IBM技術高管的徐大麟通過與臺灣本土企業的頻繁互動發現,臺灣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離不開風險資金的扶持,他依然辭掉了在IBM的工作,開始做風險投資的嘗試。
離開IBM后,他選擇了一家叫漢博奎斯特的創投公司,然而他覺得真正的機會在臺灣,于是離開美國,到臺灣開始了他的事業。和所有新生的事物一樣,被徐大麟稱為“創業投資”的風投行業,一開始就面臨了發展的困境。“資金募集很困難,沒有人愿意把錢交給你去化,然后他還要付錢給你,最后失敗了,后果他自己承擔,獲利了還要和別人分成。”——當時很多人都認為徐大麟是瘋了。
就在徐大麟陷入進退維谷之時,看好他的李國鼎毅然動用自己的影響力和人際關系,為徐大麟的籌資鋪路,巨石就這樣搬開了。可以說,當初如果沒有李國鼎和徐大麟也就不可能有今天臺灣高科技企業馳騁世界市場。以臺灣今天最為成功的ACER為例,如果當初不是徐大麟風險投資的進入,也就不可能成就其今天在世界消費電子領域的成功,也不可能衍生出BENQ品牌。而ACER只是徐大麟諸多成功案例中的一個。
其后,徐大麟給公司起名為“漢鼎”,漢就是大漢的意思,鼎就是力鼎中國的意思,要使中國人的事業能夠成為世界之鼎。
“一小時提89個問題”的境界
中國的改革開放為徐大麟創造了新的機會。1993年,中國銀行和美國安泰保險共同組建“中安基金”,委托徐大麟及其團隊來管理,就這樣,徐大麟開始了其在內地市場的第一步。
進軍中國內地市場上面臨著各種困難。當時進軍內地市場的外資必須以三資企業的形式組建合資公司,而這樣做的后果是使許多境外風險投資資金沒有辦法推出投資項目,導致許多企業身陷投資困境,面臨虧損,這個時期被投資界稱為“投資黑暗期”,許多投資者選擇逃離內地市場。而他對于中國市場的判斷充滿信心,先后在中國市場投資了海南航空、北京燕莎百貨等優質項目,并和北大組建了生物制藥公司,這個公司如今即將上市。
說起徐大麟大陸的投資項目,最為人所稱道的是中芯國際和星巴克。中芯國際的成功是對徐大麟投資理念的全面檢驗,當時,張汝京由于在臺灣的芯片企業被股東賣給了臺積電,一氣之下,跑出臺灣準備上馬芯片生產線,最終由于上海市政府為其提供了優惠的政策條件,才落戶上海。在中芯國際還一無所有之時,徐大麟敏銳地意識到中芯國際未來的前景非常值得期待,“張汝京是具有豐富經驗的一流操盤手,而且他的團隊也是非常優秀的一流半導體方面的人才,加上上海市和國家對于半導體產業的扶持,因此我認為中芯國際是值得投入的一個企業”,事實果然如徐大麟當初的判斷一樣,中芯國際獲得了巨大成功,并且在香港上市時,香港市民排隊購買股票,而對于徐大麟來說,當時投入進去的幾千萬美元,已經以超過三倍的價值回報了。
對于星巴克的投資則更加體現了徐大麟做事的靈活性,很多人認為風險投資應該投入到高新技術產業和企業中的,而徐大麟并不這樣認為,“風險投資就是通過投資優質項目獲得高額回報,高新技術并不是風險投資唯一的投資途徑,像星巴克這樣的品牌擁有巨大的品牌價值和投資價值”,果然,在徐大麟選擇退出星巴克之時,他以幾千萬美元獲得了超過1.5億美元的回報。
很多人事后覺得徐大麟的投資訣竅肯定很神奇,的確,他本人也非常自信地說,“到了我這種境界,已經不需要看很多東西了,憑感覺就能知道一個項目可不可以做,如果項目可以做,我一般會在一個小時之內問對方89個問題,通過這些問題,我基本上就能判斷這個公司的基本面,然后作出投不投資的決定。”
人生注定在奔波中度過
當亞洲經濟一路持續飛奔的時候,潛在的風險開始被放大,泡沫經濟在境外投機資本的阻擊下,開始出現崩潰,導致了亞洲經濟持續走低。
為了挽救亞洲經濟,后來世界銀行組建了振興亞洲經濟小組,而在金融方面的重組計劃,世行則選擇對于亞洲經濟熟悉的徐大麟和他的團隊來完成。憑借十幾年在亞洲地區的耕耘,徐大麟的漢鼎早已對這個地區駕輕就熟了,他們借著世行讓他們管理拯救韓國財務經濟創投基金的機會,完成了對于韓國三陽證券的重組,不但沒有化韓國政府一分錢,而且還把一個瀕臨倒閉的證券公司改造為現在韓國數一數二的證券公司,此舉極大地減緩了韓國的金融危機。
這一年,徐大麟的個人聲望到達頂峰,與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并駕齊驅成為美國《商業周刊》的焦點人物。而聰明的徐大麟卻把此次危機中學到的公司重組方面的經驗運用到后來的一系列企業并購和重組中,獲得了更大的成功。徐大麟的人生注定在奔波中度過,因為他喜歡這樣的生活。而中國,已經成為他專注的一個目標,下一個讓人驚嘆的舉措,已在醞釀了。
徐大麟
漢鼎亞太公司(H&QAsiaPacific)董事長
1961~1964年獲臺灣大學物理學學士
1965~1966年獲美國紐約布魯克林科技學院電子物理碩士
1973~1985年成為美國IBMLaboratorise資深經理
1985~1987年為美國漢博奎斯特創投公司(Hambrecht&QuistGroup)合伙人
1987~1990年為漢鼎亞太公司(H&QAsiaPacific)執行董事
1990~1993年為漢鼎亞太公司(H&QAsiaPacific)總裁
1993年至今為漢鼎亞太公司(H&QAsiaPacific)董事長
1998年,獲美國《商業周刊》亞洲杰出人物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