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撰文 張含
如果不是成為今年中國首富的熱門人選,43歲的施正榮還不可能有如此高的公眾知名度,他創建的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控股公司成為第一個在美國證交所主板上市的中國民營企業,施正榮一夜之間身價超過160億元人民幣,財富帶給他的名人助推效應遠遠超越了他成功創辦的太陽能企業。
也許是對這樣的“成名”還不習慣,或者根本就不是他所認同的價值取向,出現在公眾場合的施正榮總愛說,自己和過去沒有什么不同,還是一樣的每天去實驗室,一樣的去開發市場。
施正榮推崇藍海戰略,搶控產業鏈。他把自己的成功首先要歸功于自己創業開始就注意到了沒有深陷“紅海”,深陷紅海的結果不可避免地會是慘烈競爭,結果有可能是顆粒無收。太陽能是他為自己選擇的“藍海”。
灼熱的“藍海”
太陽能這個“海”不僅很藍,還充滿了熱度,這是創業最理想的選擇。幾年來,世界各國對包括太陽能在內的可再生能源的興趣日益濃厚,美國、日本和德國紛紛加大投資研發太陽能發電技術和產品;中國、韓國、印度等開發中國家也將注意力轉向這一嶄新的能源領域。我國高速經濟增長背后隱現的能源問題更是助推了太陽能這個產業的發展。
2005年7月,里昂證券(亞洲)所發布的太陽能產業最新權威研究報告指出,預計到2010年,全球太陽能產量將增長四倍,銷售收入增長三倍,利潤增長三倍。太陽能公司將有巨大的成長空間,時間至少會持續到2008年,甚至可能會到2010年。
太陽能行業內的優勢公司股價在未來2到3年內,至少將有2倍的漲幅,某些情況下漲幅會更為巨大。正是這熱度讓尚德得到了投資人的追捧,投入這片海的施正榮也絕對是有備而來。
學物理出身的施正榮,在新南韋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師從于諾貝爾環境獎得主、有“太陽能之父”尊銜的馬丁格林教授,短短三年間,他以優異的太陽能電池研究技術獲得博士學位,并成為國際知名學者。1996年太陽能市場呈現指數式的發展速度,國內專家和同行經常邀他返國進行學術報告,使他有機會在 2001年回國創業,實現由學者向企業家的轉變。
藍海不能變死海
盡管也有過創業之初缺乏資金的窘迫,但是選擇在無錫創業的施正榮一直得到了政府的鼎力支持,尚德在國內雖然不是第一個進入太陽能行業的公司,但介入市場的時機計較恰當,早期介入的幾個公司由于當時全球市場還沒起來,最終在戰略上搖擺不定,而行情突然起來后,產能擴張又跟不上,失去了市場機會。施正榮的成功是典型的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
尚德所處的領域被稱為光伏產業,是指把太陽光能通過太陽能電池轉化為電能的產業。
受施正榮財富效應的影響,還有太陽能產業的長期利好,在過去不到一年時間里,進入光伏產業的中國企業已至少有30家之多。與無錫尚德相同規模或以上的企業就超過10家。尚德的先發優勢陷入了新的包圍圈。
施正榮很清楚最大的危險還不是來自同行競爭,光伏的產業鏈很長,上游是晶體硅制造業;中游是太陽能電池片,電池片還要經過一整套的封裝工藝組裝成“太陽電池組件”;下游則是太陽能設備商。尚德的主營業務是做太陽能電池片及組件。作為太陽能光伏電池的主要原料,我國95%的高純多晶硅材料依賴進口。
業內已有“擁硅者為王”一說,行業甚至出現很多炒家囤積居奇。 這意味著即使在新的產業領域找到了藍海,但是在整個產業鏈上我們的企業仍處于被動的受制于人的狀況,如果不在產業鏈上尋求藍海突破,我們目前找到的藍海不僅僅可能是可能競爭的紅海,更嚴重的是被扼住喉嚨的死海。
更讓施正榮難以心安的是,2006年尚德即將增加到240MW的產能后,不僅巨大的原材料缺口很難滿足,而且供需關系的失衡,將無法控制硅原料平均價格的走向。控制上游,成了施正榮當前必須的選擇。
雖然面臨著上游原材料的巨大缺口,施正榮曾經對外宣布,尚德控股計劃用3年時間建立硅片、電池及其組件的一條龍產業鏈,來解決受制于人的狀況。
藍海語錄: 尚德之所以能成功的“訣竅”,那就是不要陷身“紅海”,大家在一片混沌中浴血奮戰,到最后結果都是收利甚微;只有另辟“藍海”,獲取豐厚的利潤,避免競爭。
施正榮的“藍海武器”:進入攻略:在一個合適的時機選擇合適的地方進入了一個好行業。
保“藍”攻略:傾力支持上游廠商的發展,以推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以支持代替進入,未雨綢繆,保證藍海不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