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
撰文 于焱
被稱為“佛商”的劉長樂看上去慈眉善目,笑容可掬,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熱衷于競爭和擴張的人,當人們認為電視業務已經成熟、定型的時候,劉長樂帶領鳳凰衛
視顛覆了這個行業的游戲規則,打破了電視制作中的清規戒律,帶來了電視景觀的改變。
“鳳凰衛視在中國內地的成功,起決勝作用的不僅是資本,更重要的是可以被內地觀眾接受的電視產品和文化。”劉長樂這樣解釋成功原因。
“在中國內地無法完全落地是鳳凰自一誕生就必須面臨的命運。而在誕生地香港,在免費收看的亞洲電視和無線電視的絕對優勢下,鳳凰也同樣困難重重。”作為一個商業電視臺,“另類選擇”和“拾遺補缺”成了諸多限制下的鳳凰的戰略。
另類是令人不安的,但同時又是出人意料的。
開辟政經新聞市場
劉長樂和默多克合作后遇到的第一個矛盾是:究竟什么樣的節目才有市場?
新聞集團的節目定位是:娛樂娛樂再娛樂。而劉長樂卻以對內地市場的理解,認為在發展中國家,人們更需要新聞而不是肥皂劇,提出“鳳凰衛視應該在政治新聞需求方面開拓市場”,最終的事實證明劉長樂是對的。
鳳凰在有限的觀眾群體中發現了新的族群—由大學生、商人、學者、政府官員以及關注時事的市民組成。這是一個擁有部分權力、金錢和知識資源的中產階層,這個階層對政治的關心超乎人們的想象。
鳳凰開始力圖為觀眾提供一種另類的視角和全新的思維方式。
國際新聞大做和臺灣新聞多做是鳳凰的兩大賣點。
長期以來,CCTV新聞聯播中最后幾分鐘的國際新聞非常受歡迎,但僅僅幾分鐘的節目無法滿足觀眾的需求,鳳凰適時進入這一陣地。1997年8月,鳳凰衛視直播黛安娜葬禮。2001年9月,“9·11”事件發生后幾小時內,鳳凰成了唯一的信息來源。2003年伊拉克戰爭直播,鳳凰更是讓觀眾在震驚中看到了感動。
另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對臺灣新聞的報道。2004年3月20日,臺灣大選,許多觀眾鎖定鳳凰衛視,“據傳,內地官方很在意這個電視臺傳送的臺灣新聞。而關于臺灣較客觀的新聞傳送,能在內地得到觀看還是首家。這代表了當局某種程度的寬松。至少這是一個真正的窗口。”臺灣某報紙的一位記者這樣寫道。
“鳳凰不僅要制作高質量的節目贏得內地觀眾,而且還要謹慎處理新聞報道的內容與方式,尤其是敏感的政治新聞。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這里有獨特的政治文化內涵。”劉長樂為鳳凰制定的智慧游戲十六字令是:你無我有,你少我多,你慢我快,你板我活。
一位傳媒業的專家這樣評價鳳凰衛視:鳳凰衛視很像內地十分風行的《參考消息》,“參考消息”這四個字,在輿論環境中有特殊的解讀,有內幕的意味,有不一樣的風格,有一股擋不住的誘惑力。
東西方文化融合
“氣質姣好的主持人娓娓道來的新聞方式和端著咖啡看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是一位觀眾在看完《鳳凰早班車》之后的評價。
劉長樂明白,觀眾才是付賬者,由制作者來決定節目內容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要想保持成長,必須從觀眾的需要出發,以觀眾想要看到的方式制作節目。
于是,《鏘鏘三人行》提供了一種茶余飯后的漫談。《時事開講》則打破了由俊男美女統治的電視屏幕,由一群年過半百的老人實現鳳凰的另一種說話方式。《性愛學分》讓性這一敏感話題走進電視。《鳳凰早班車》首開說新聞的先河。
而打造“名記者、名主持人、名評論員”的三名戰略,更是典型的國外媒體的商業推銷模式。
內地文化與港臺文化,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使鳳凰衛視為觀眾帶來了清新的氣息。
將東西方體制結合—鳳凰衛視基本已完成了這一轉換。這是一種同時適應海外、適應中國內地,又適應港臺的非常復雜的“技術”。鳳凰20%的人來自于中國內地,70%左右的人來自香港,10%是臺灣人和國際上的人士,運作機制和管理辦法經過5年的磨合與調整。而這種體制,一般的西方媒體公司短時間內難以效仿和靠近。
而正是這個武器讓劉長樂充滿自信,盡管在中國內地的合法“落地”問題仍然會讓是鳳凰頭疼,但劉長樂依舊敢于放言:鳳凰獨拔頭籌的地位很難在未來的10年內有所動搖。
他甚至宣稱,其他境外媒體如果效仿鳳凰的道路,發展空間會更小,“鳳凰實際上在未來一個短暫的時間內并沒有直接的對手出現,沒有人能構成正面沖擊。這個事情不是靠錢能買來的,不是一夜之間能夠形成的。”
“鳳凰的經驗是兩個字:創新。不斷地創新,不斷地戰勝自己。而貫穿在每一天每一刻的創新意識和行為,是無法復制的。”劉長樂說。
藍海語錄: 觀眾是付賬者,由制作者來決定內容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應該從觀眾的需要出發,以觀眾想要看到的方式制作節目。
劉長樂的“藍海武器”:新聞立臺:在時政新聞上獲得突破,謹慎處理新聞報道的內容與方式,尤其是敏感的政治新聞。
東西方體制結合:創立“說新聞”的全新的播報風格。通過打造名主持人、名評論員、名記者來提升品牌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