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量聯行董事陳立民:上錯花轎嫁對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2日 06:02 第一財經日報 | |||||||||
選一個自己喜歡的行業,一頭扎進去,直到發光發熱有人發現你。你會發現,當初你所積累的一切都沒有白費 本報記者 郝倩 發自上海 13年前,陳立民(Remy Chan)22歲。
他剛從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畢業,和同學一樣憧憬著進一家大公司。 “如果進了我們單位,你對將來有什么想法?” 幾乎他所嘗試應聘的所有企業都會問他同一個問題,包括太古集團、麥肯錫、匯豐銀行、波士頓咨詢。 “今后我要做個企業家。” “狼子野心”吐露之后,數次面試,他往往連“老板”都無緣一見,就直接被人力資源主管“CUT”。 “沒有一家企業會招聘一名‘未來的企業家’做職員”——這是陳立民后來領悟到的。 屢次面試受挫之后,他無奈之中做了“售樓先生”,這并不是他最初的夢想。 13年后,陳立民依然沒有成為夢想中的企業家,卻成了世界五大代理行之一的仲量聯行董事、商業部總監,一名小有名氣的職業經理人。 他笑著稱自己的職場經歷為“上錯花轎嫁對郎”——雖然從事的職業不是以前的規劃,卻在這個行業功成名就。 陳立民的職場感悟也很簡單——“選一個自己喜歡的行業,一頭扎進去,直到發光發熱有人發現你。你會發現,當初你所積累的一切都沒有白費。” 第一份工作 陳立民的第一個老板,蔡涯錦。置業國際的創辦者,三十出頭,符合陳立民夢想中的“創業者”形象。 蔡老板很和藹,他承諾年輕人進來之后“肯定賺大錢”。這次陳立民沒有“亂說話”,而是告訴老板他想在這個企業發光、發熱,為企業創造價值。因此,他順利通過蔡老板這關。 當年,正值香港經濟蓬勃發展之時,香港與內地的經濟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加速交融。蔡老板的工作,就是將內地的房地產項目拿到香港賣——當時極少有香港人在做這樣的工作。 陳立民的第一份工作,正是主要通過展銷會,“賣了不少連自己也沒見過的‘夢’房子”。 樟木頭、常平……這些東莞小鎮上的房子,陳立民至今也沒見過。但在賣樓之初說得多了,甚至他自己有時候也會產生錯覺,覺得自己是在那些小鎮長大的。 “那時的生意真是太好,每周都有展銷會,如果銷售少于100套,都要作檢討。”當時的房地產市場接近“無本生利”:可以不付錢先“圈地”;不用說后來被人人喊打的“樓花”,就是憑著一張憑空生出的“圖花”,都不愁買家。 做銷售,沒有技術含量,卻掙到比所有同學都多得多的錢。但是他并不安于此。 “我心里一直有一個沖動,要跑到‘風暴眼’里去看個究竟。”陳所指的“風暴眼”,就是當時房地產正風生水起的廣東省。 1995年,置業國際廣州分部成立,陳立民主動請纓,做了分部經理。他依然做房地產代理銷售,開始把當地的樓盤賣給當地人。 又兩年的售樓經歷讓他更加“氣短”。 不成熟的房產商;通過香港電視廣告了解房地產市場的消費者。陳立民認為無異于在體驗另一種“瘋狂”。 他沒有放棄地產行當,但是要改變自己的“小方向”。 初闖上海灘 到1996年下半年,陳立民的同學開始滿世界飛來飛去,而他卻依然憋屈在小地方做“沒有技術含量”的售樓工作。 陳立民再也無法被老百姓單純的購房瘋狂所感染,與同學之間產生的差距讓他忽然覺得“自己很土”。 他開始四處打聽機會,最終尋覓到全球第一大代理行世邦魏理仕(CBRE)的辦公樓部副經理的職務,終于在1997年闖入上海灘。從此“普通話還沒字正腔圓,便跟上海老師傅大侃上海話”。 陳立民前腳進了上海灘,后腳整個市場的房價就開始下跌。 “1997年8毛、1998年4毛、1999年2毛(日租金,美元/平方米),置身上海辦公樓市這幾年,是夠嗆的。跌3年,追5年,好不容易到2004年才見曙光。” 在CBRE的日子里,他再難做的單子硬著頭皮也要做。到2002年,“拼命三郎”陳立民帶領的辦公樓團隊已經成為市場上的NO.1。 2002年,同屬世界五大代理行的仲量聯行發生了很大的人事變動,亞太區以及上海地區的人事變更甚至足以讓這一公司短時期內迅速沉寂了下來。仲量聯行的老板四處打聽,最終決定用大代價“挖人”。 陳立民輕松被伯樂相中。然而,他那次跳槽到正處最低點的仲量聯行,無異于“從頂端下落”。 他用三點理由說服自己:“待遇高”、“空間大”、“老板放手”。 回首過去,陳立民說當初就是“大賭一局”,并且是人生最大的一局。如果輸掉,他不僅失掉仲量聯行老板的信任,更有可能被整個行業趕出來。 陳立民成了夾雜在仲量聯行一堆老外和當地人中間的“香港人”。他開始在鋼索上行走,四周沒有安全網,隨時都有可能墜落。 2003年對于陳立民來說很苦。他要調動整個部門的積極性,還要改變人的習慣,以增強團隊的協同作戰能力。他徹底地擺脫了之前對自己“毫無技術含量”的評判。 在他就任之前,手下原本是商業部和租戶代表兩個部門,之前分別從屬于香港和新加坡的老板。兩個部門分別找老板述職之后,仲量聯行的高層才獲知:原來公司的兩個部門在搶同一樁生意。 這是一個“資源為王”的工作,每個人都把自己的“生意”鎖在抽屜里,所以才會鬧出上面的笑話。陳立民就任后,卻要讓他的部下將生意都擺在桌面上,互相討論和分工協作。 “一開始很多員工不理解,有人找我談心,還有人直接以辭職相威脅。”但是最終,改革仍在循序漸進。 事實證明,資源共享和群策群力可以大大提高代理行的效率。陳立民試圖與國際化的操作模式接軌。 再三年 如今的陳立民沒有大起大落。 他喜歡上了高爾夫,偶爾還會忙里偷閑到成都之類“適宜居住的城市”放松一下神經,甚至為當地一款被稱為“結棍”的古怪飲料,出個“看圖猜名”的謎面,在博客上“發難”好友。 他儼然已經安穩地在仲量聯行度過了三年時間,或者還有“再三年”。眼下,陳立民已經將自己的團隊從14人擴充到34人,甚至在他的調教之下,有幾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已經可以擔當重任,成了行內炙手可熱的業務員。 “曲折未必是壞事,因為很多腳印也許你走過了,并沒有感覺到,但是之后你會覺得這些經歷并沒有白費。” 問及他所賞識的員工,他列出“敬業”、“相信行業的前途”等條件。他說行行出狀元,例如父親,靠在街上賣炸魚蛋,也能成為30多年前第一批買房的香港人。 在成為一個合格的職業經理人的同時,他似乎也參悟成功的秘訣就在于堅韌和毅力——雖然他十幾年來也沒能做得到這一點。 現在,他已不再提“企業家”的夢想。 他的新心愿很大膽,卻不失務實:“在2010上海世博會之前,把淮海中路、南京西路、人民廣場、虹橋、陸家嘴的摩天大樓通通換個業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