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方程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5日 13:33 《商界》雜志 | |||||||||
在這個地地道道的民營企業里,董事長隱于人群之中,像一個不聲不響的平凡老頭;總經理一飛沖天,像一只驕傲的風箏供世人仰望品評,并引領這個企業的方向。一把手的退隱與二把手的登臺,在這里顯得如此的平靜,又如此的平和。 而這種特殊“二人轉”所帶來的結果,就是這個起點很低的企業,以遠遠超出內部人預期的速度成長起來—— 十年來他們名下的企業“統一石化”,每年以50%的驚人速度增長 □文/本刊記者 魯渝華 這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企業,又是一個令人嫉妒的對手。有人稱之為“鯰魚”,有人嘆之為“奇跡”。 統一潤滑油是伴著那條經典的廣告語——“多一點潤滑,少一點摩擦”而聲名鵲起的。3年之前,統一石化寂寂無名,李嘉不得不在每一個場合口干舌燥地向人們解釋道:統一潤滑油與統一方便面之間沒有任何的關系。3年過后,這個弱小的品牌成長為國內車用潤滑油市場的老大。 關于統一潤滑油的成長,由此成了一個謎。這個企業為何一飛沖天?它是如何用3年的時間將銷售額從6億元做到了30億元?這個企業的背后,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謀篇布局,令它在市場上的每一步棋都旁逸斜出,并因此而出奇制勝? 直到2003年,“統一石化”38歲的少帥李嘉才開始浮出水面。這個說話愛調侃、親和如鄰家兄弟的總經理,站在最嚴肅的《財富》論壇上講述企業成功的原因,也簡單得幾乎“讓人笑掉大牙”:“統一所做的,只不過更加細心、更加努力地滿足市場需求而已。”對于整個行業的評價,這個年輕人同樣“很不會說話”:“潤滑油并沒有什么秘密,說到底,跟色拉油的配方差不了多少。” 一切簡單的背后,往往都有著復雜的注解。這個企業的成長與壯大,那些令業內人士眼花繚亂的市場軌跡,在李嘉看來,不過是由無數被分解、可執行的簡單片段所構成,而企業家要做的,就是找到這些“由復雜通往簡單的有關方程式”。 30歲前的選擇 30歲以前,李嘉自認自己“沒太大的成就”。 1987年7月,1.87米的大個子、校籃球隊主力的李嘉從北京建筑工程學院畢業,被分配到了北京市規劃局。一年時間里,一幫年輕人整天用打撲克來打發漫長而苦悶的人生。一年之后,李嘉從規劃局辭職,踏上了留學的路途,“爭取用更高的學歷來彌補理想與現實間的落差”。 然而巴黎的花花世界非但沒有讓他驚喜,反倒多了幾分落魄。在這里,法蘭西人傲慢地揮灑著他們的浪漫,像他這樣的外鄉人卻根本無法進入他們的圈子。一年過后,他又回到了北京。 而后學建筑學的他開始找工作。不過對于當時的北京而言,拆房子和建房子的公司都鳳毛麟角,李嘉“碰了不少壁,也長了不少智”。不久,他不得不開始做點小生意來養活1.87米的大活人。這期間,他賣過溫州的皮鞋,倒騰過家用電器,日子過得輕輕松松,心情卻日益失魂落魄。 始終做小生意終究不是出頭之日,他覺得需要找個“正規點”的公司學點東西。1990年下半年,他應聘到臺資企業火鳥色拉油公司作業務員。就在這家公司,李嘉第一次見到“銷售有表格、有數據”,用來分析問題很管用。之后,這個善于學習的年輕人得到了上司的賞識,一年之內,他連升三級,從業務員做到了營銷部經理。 也許他拼命工作的目的不過是想擺脫生活的現狀,然而,命運卻給他打開了另一扇陌生的門。一個偶然的機會,色拉油公司的中方投資者邀請他一起做色拉油的包裝桶,他有了人生的第一次跳槽。此后很長一段時間,他又不得不絞盡腦汁為包裝桶尋找銷路。 就這樣,在京郊大興縣做潤滑油生意的霍振祥成了他的客戶。 也就在交上這個客戶之后,李嘉有了一次難得的人生際遇。他陡然發現潤滑油行業幾乎是暴利,而自己的包裝桶做得再漂亮,也只能賺取少量的“銅板”。而當霍振祥邀請這個頭腦靈活的年輕人加入時,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并出任了這家只有幾十萬元規模、十幾條槍的小公司的副總。 事隔多年,李嘉斯文地坐在記者面前回憶過去,稱當時的動機完全是胸無大志:“只想隨著公司的發展自己多拿點獎金,然后買一輛吉普在大街上跑,后座放條狼狗,旁邊坐個美女……” 那時的統一石化只是個毫不起眼的小公司,僅北京就有273家這樣的企業,放在全國有4500多家。競爭歸競爭,不過生意好做,“一個棒子一口鍋,一鍋能掙十萬多”,那是一個大干快上、熱火朝天的場景,第一年,統一潤滑油做了600多萬元生意。 第二年制定銷售計劃,霍振祥提出了翻一番的目標。不過,李嘉卻大膽地提出要賣到3000萬元。于是霍振祥決定給他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看看這個夸下海口的年輕人如何實現自己的承諾。 對于這次考驗,李嘉沒用多少力氣就輕松過關。先是公司派人到市場搞調研,回來后一總結發現司機根本就不懂潤滑油。當時市場上只有三類產品:汽油機、柴油機和齒輪潤滑油,包裝分別是紅的、綠的、灰的。司機看別人買紅的,就買紅的,有點人云亦云的感覺。這樣的笑話同樣出在自己的公司內部,唯一的一輛桑塔納車過了保養期要到外邊買油,那個級別的油桶曾經是紅色,結果司機依葫蘆畫瓢,最終買錯了型號,發動機遭了殃。 “統一”那年做的一件事是:把汽車的照片印到了潤滑油桶上對號入座,司機不再看顏色買,而看桶上的汽車照片。那時國內跑得最多的不外乎就是桑塔納、夏利、切諾基、昌河幾種車型,用什么樣的潤滑油一目了然。這個小小的創意甚至引起了業內的震動,1995年統一潤滑油做到了3300萬元。 初次出手,卓爾不凡。其后,慧眼識才的老板霍振祥決心退居二線。順理成章地,李嘉被推到了前臺,成為了這家公司的“操盤手”,開始在“可以放手干”的欣喜中忐忑地實施自己的計劃。這年,他29歲。 一只放飛的風箏 這無疑是一個心比天高的年輕人,像一只遇到微風就騰空起舞的風箏。當拽在霍振祥手里的風箏線突然由慢放變成自由延伸時,這只風箏就會憑借風力迸發出一飛沖天的力量,甚至翱翔的高度超出了霍本人的想象。 其后,在李嘉的帶領下,統一石化接連展開了“三大戰役”,開始使這個公司跑了起來。 第一件事是“換了一個桶”。1996年潤滑油市場幾乎是高端品牌的天下,美孚、殼牌、BP們制定的標準成了主導市場的權威。相比而言,國內的幾千家小企業無一不是盯著洋品牌亦步亦趨,跟在后面推出類似產品,以低端和便宜謀取份額。統一潤滑油也一度狂推低端產品,結局卻是“低端產品到處打架,洋品牌獨自偷歡”。事實證明,此路不通。 要出頭就得突破,經過又一次調研后李嘉發現,桑塔納一次用油3.2升,夏利用2.8升,可國外產品和國內的主導產品大都是4升的包裝,加完一次油后剩下的量很尷尬,扔也不是留也不是。就在那年,“統一”率先推出了3.8升、3.5升、3.2升規格的“對號入座”式的產品——“一桶不多不少,恰好夠用”。 相同的創新還體現在卡車用油上,他甚至從自家搞裝修的油漆桶上得到啟示。卡車一次用油16升,如果用小包裝一次則要4桶。如果改成16升大桶就可一次解決問題,包裝成本節省30%,司機也可廢物利用,拎大桶洗車……兩個月后,“統一”的“水桶裝”潤滑油面世,三個月后,中國北方大大小小的卡車后面都掛上了“統一”的水桶。僅此一招,1996年統一潤滑油的銷售達到了8700萬元。 “做生意就像在牌桌上,你手里總要有一張讓別人想不到的牌。其實這張牌就隱藏在消費需求里,你所做的就是多用一點心去挖掘,這樣你才會贏。” 緊接著,李嘉打出了第二張牌——“圈了一堆人”。 當時市場的通用規則是,整個行業都實行代銷制,經銷商先賣產品再付款。不過通行的規則卻成了李嘉的“不能承受之重”,企業盤子太小,沒有錢,拖一個月的賬款等于占用了流動資金。兩害相權取其輕,在圈內混了沒多久的統一石化爾后給經銷商定下的“規矩”是——現款現貨。 開什么玩笑?先前還算合作的經銷商 頓時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態度:這個翅膀還未長硬的企業無疑是自斷后路,憑什么要經銷商接受前所未聞的“不平等條約”? 不過,未等到不耐煩的經銷商拂袖而去時,李嘉又講出了下半句:“只要你現款現貨,我負責派人幫你銷售一半,你玩不玩?” 一語正中下懷:“統一”承諾銷掉一半,即便現款現貨,到頭來占便宜的還是自己。大部分“趨利”的經銷商們一盤算,開始“全力支持廠家新的營銷模式”。 這是一場完美的廠商雙贏策略。就在這年,“統一”總部召集了500個市場人員,點對點地分發到各地的經銷商隊伍中。同時“統一”還專門選取了那些渴望成長的中小企業主作為經銷商,主攻的市場也選在二、三線城市——一個市場尚屬空白,大公司看不上,經銷商也最忠誠和穩定的戰場。這種先從二、三線市場突破的方式,甚至寫入了公司的文件:“大城市一律不許建點兒,所有人員都得往下面跑”。 在這個冷門的領域,像賣保健品一樣賣潤滑油的方法,無疑是行業內一個前所未有的創舉。那些經過專門培訓后的“統一”促銷大軍,在車場、修理場、門市向似懂非懂的司機們耐心地講授潤滑油的知識,告訴他們該用何種產品、轎車如何維護、如何識別優劣等。這是一場由被動等待變主動出擊的戰役,其后,司機成了朋友,經銷商成了“喝酒時搶著買單的兄弟”。1998年,“統一”輕松地將銷售做到了1.5億元。 1999年,統一潤滑油的銷售做到了2個億。 小企業逐漸豐滿。李嘉打出的第三牌是——“修建一個園”。 他向董事長霍振祥提議:“要修建一個年產10萬噸以上的新廠區,總預算2.9億元左右。” 這又是一個有些“脫離現實”的提議,盡管早已見慣了李嘉的跳躍式思維,霍振祥還是吃了一驚。統一潤滑油年利潤不過2000萬元,“用得著玩這么大嗎”?李嘉堅持己見:“中國的市場跟前幾年的日本、韓國相仿,處于噴發的前夕;此時各個行業都不太景氣,投資工廠成本比較低,方方面面都是個機會。”最后,他向董事長拍了胸脯:“一期投資8000萬元,保證一年就能賺回來!” 建新廠的方案最終得以確定,2001年,工業園終于建好。在一片歡天喜地聲中,統一去請業內專業權威出席剪彩儀式,不料卻遭到了拒絕,理由是“不想看到悲劇發生”:以行業內15%的平均增長速度,統一10萬噸的產能意味著至少要從2億做到10個億,短期內賣得出去這么多嗎? 哪知悲劇最終卻變成了喜劇,半年之后,原材料如鋼鐵、水泥等開始瘋狂漲價,僅此一項企業便節約了至少5000萬元的成本;其后,中國的車市開始井噴,潤滑油需求突然大漲,建好的工業園生逢其時,這年,公司的銷售再創新高,達到了4.3億元。 事隔多年,李嘉回憶當時的情形,“壓力真的很大,到處都是‘統一完蛋了’的唱衰之聲”。他努力地將話說得輕轉平緩,似乎找不出當年的緊張。這種緩解恰如這個企業的個性,在不斷的出奇招中將每個可能遇見的拐點幻化于無形,以至于企業成功之后找不出當年的蛛絲馬跡。 系統補課學問 成立不過幾年的公司,有了疾步如飛的成長,是維系銷售增長的速度,還是稍做停頓,給自己做個體檢?對這個問題,李嘉想了很久,但沒有答案,他相信自己的企業沒有問題。 1997年上半年,李嘉做出了一個讓眾人期待很久的決定:進軍南方市場!此前的“統一”雖然在北方遍地開花,但在南方尚屬盲點。地方的諸侯終究要一統天下,為此,統一石化將主力全部調回,一路浩蕩殺向南方市場。有人描繪當時的場景是,“驕傲浮現在每個人的臉上,餞行會最終開走了調,成了慶功會”。 哪知三個月后,無往不勝的隊伍卻垂頭喪氣地跑了回來。人算不如天算,南方氣候溫潤潮濕,發往南方的產品不到一個月就開始生銹,銹跡斑斑的產品嚇跑了消費者,也同樣得罪了“被退貨搞得很惱火”的經銷商。信心百倍由此變成了萬般沮喪,更重要的是,主力的南移也動搖了北方的銷售基礎,那一年,統一潤滑油第一次沒能實現銷售目標。 整整兩年時間,李嘉未能踏上南方一步。隨后,這個心高氣傲的年輕人開始對自己進行“道德上的沉重思考和深刻解剖”,閉門思過一關就是三個月。 “從表面上看,南方市場的失敗只能說是產品上出了問題,但真的就只是產品的問題嗎?事實并非如此。從根本上說,這是一種系統上的失誤,包括產品研發、人員心態、危機處理等鏈條上都出了問題。倘若系統的各項功能都運轉正常,在決策之前有充分的調研,并研制出相應的產品,做好各種應對措施,則事情遠非后來的被動。” 說到底,個人再靈光四射,但沒有約束難免會“偏離跑道”;倘若將個人的才智放在一個優秀的系統中,通過系統評估風險、權衡決策,那么企業做出正確決策的幾率會大大增加,個人的力量也會在系統得以放大,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后發生的另一件事情更讓李嘉看到了系統的“缺陷”。1999年冬天,有人告訴他,別的企業在“動”“統一”的人。李嘉不以為然,想想當時的“統一”在圈內還活得比較滋潤,想必員工們不會“丟了西瓜揀芝麻”。哪知春節后上班才發現人不見了。銷售骨干、生產骨干等活脫脫地被人拉走了一條線,連送貨的司機和押運都被人挖走了幾個。離開后的“前員工”叫囂著要給原“雇主”一點顏色看看,并推出了與統一潤滑油從包裝到規格都一樣的孿生產品…… 那一刻,李嘉形容自己的感覺是“幾乎變傻了”。其后的工作中心變成了亡羊補牢,一年的官司,一年的重建網絡,一年的過渡磨合……好在企業最終還是恢復到了平穩的軌道。 “如果當時未能頂住,你想現在會是什么樣子?”這個“飛得太快”的民營企業經歷了所有企業在發展中的磨難:市場敗局、人才流失乃至戰略迷失。在有了切膚之痛之后,他的心思隨后由單一的追求速度變成了“一顆紅心,兩手準備”:一方面繼續尋求銷售的增長和新的突破;另一方面開始為這個成立不過5年的企業建立一個強有力的運營系統,“把人為隨意性的影響降到最低”。 1999年,統一潤滑油上馬了在國內都還“處于看稀奇階段”的ERP系統。 那是公司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革命總動員,6個月內公司展開大規模的培訓,從來沒接觸過電腦的清潔工都被請到了電腦桌旁。傳統的手工作業最終變成了流程清晰的系統作業,麻麻匝匝的數據變成了工工整整的表格,員工開始從高談闊論的匯報變成了在字里行間找“感覺”。 通過這個在公司內部被稱作“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系統建設,所有復雜的過程都被精簡成一條“簡單”的流水線:先市場調研,再分析結果,推相應產品和決定市場策略。全公司37部調研電話,每年打出近10萬個電話,清單足足有500米長。通過市場調研的反饋,公司研發中心早已配備了上千種原材料,可以根據市場的需要隨時調配出相應的產品。這里成了一個做比說還快的企業:2000年,市場調研人員在調查后發現,北方冬季寒冷,很多汽車難以點火,統一石化隨后推出了9900抗凍機油,“低溫啟動,說走就走”;針對女士摩托車尾氣難聞的情況,他們則在潤滑油中加入香料,“寶馬香車鋪滿路”,一時大受市場青睞……每年統一潤滑油都要推出300多個新品,全行業無人能比——排第2位的,是50多個。 全公司1300余家一級經銷商,全都通過一個客戶端系統與廠家的服務器相連。經銷商買了多少貨,賣得怎么樣,通過數據庫一目了然;對于供應商,自己的庫存還有多少,什么時候補貨,也隨時可以查到并早做準備。經銷商要貨時,只需輕輕地一點計劃,信息將自動生成為生產計劃,兩天后,新產品就已陸續發往四面八方。速度成了這個企業快速奔跑的利器,全行業從供貨到組織生產到最終送出產品的周期是10天,而統一潤滑油只需要3天,相當于同樣的時間做了別人三倍的事情。 看似復雜的運營系統,在企業內部則只有一個簡單的“QCC小組”。小組分成四個部分,分別管質量、產銷、人力、財務,組長直接對總經理負責,各小組之間分工協同。倘若某部門的不協作影響了其他部門,相應涉及的部門也要負連帶責任;而每個小組的工作,都做到了全盤量化,做得好與不好一目了然。 洋品牌錯看了中國市場 系統的力量最終轉化為市場規模的快速增長。到2001年時,統一石化做到了6億元的銷售額,成為國內民營石化企業的老大。不過這一年,李嘉感到自己觸摸到了“天花板”。 天花板下,數千家中小企業亂成一團,“統一”雖然個子最大,卻不得不彎腰屈膝和小兄弟們肉搏搶食,而且所得微薄;天花板上,利潤最豐厚的一塊蛋糕被美孚、殼牌等巨人攫得,占據20%的高端市場卻獲得了全行業80%的利潤。 李嘉又開始找人理論:“中國的車開四五十萬公里非常普遍,而洋車差不多開十萬公里就得更新,這就要求市場上的產品符合中國的車況,但事實上洋品牌在中國推出的潤滑油依舊是歐美的標準;同樣外國的卡車基本上不超載,而中國的卡車超載現象十分嚴重,洋品牌也沒有針對的產品,本土品牌憑什么要在低端過日子?” 他很不服氣。潤滑油說到底只由基礎油和添加劑兩部分調和而成,跟洗發水一樣看似神秘實則簡單,大家都用差不多的原料但卻有著太大的價格差別,憑什么? 李嘉甚至得出了一個“偏激”的結論:洋品牌完全錯看了中國市場!為什么它還能活得如此滋潤,說到底就因為它有一個品牌效應及品牌光環下的高端產品,消費者有一種“羊群心理”,中小企業也望而卻步。 就為“揭開這層神秘的面紗”,他決定做一回安徒生童話《皇帝的新裝》中的小男孩:第一,高端并不高端,洋品牌能做的大家都能做;第二、揭開神秘的方式就是讓神秘的產品大眾化,“本來就很簡單”的潤滑油為什么就不可以做成大眾產品? 從做出決定到付諸實施是一個“極其痛苦的過程”。企業已經做大,倘若抗爭不過早已安營扎寨的洋品牌,偌大的企業就會毀于一旦;退回來也是絕路,因為一旦挪窩,原來你的中、低端市場已經被人迅速占領。 舉棋不定之際,新的風險又不期而至。2000年下半年,一向與統一石化合作甚歡的國內某石油巨頭為防養虎為患,下令停止對民營石化企業的基礎油供應。國內基礎油源被掐斷,此后統一石化不得不在國際市場招標采購。采購成本加大,再去做質優價廉的中低端市場已基本沒什么退路,統一潤滑油被逼上了高端。 李嘉決定向洋品牌發起挑戰,甚至破天荒地想到去央視參與廣告招標。 就為論證一下可行性,他找來一些專家、顧問支招,并“期待得到意想中的喝彩”。哪知專家們齊齊亮起了紅牌:“一個平常看不見、摸不著的工業品,要去央視招標向大眾露臉,教科書上都沒有先例。” 李嘉據理力爭:“據我所知,早就有企業已經做過,比如“徐工徐工祝你成功!”還有一個就是遠大中央空調。誰會看了廣告之后,去買一臺挖掘機或中央空調回家呢?” 但那仍然是一場N票反對、1票贊成的表決。不過孤零零的1票最終變成了2票。在一家路邊的羊肉館,霍振祥與李嘉進行了一場“惜字如金”的對話。“決定了嗎?”“決定了!”“要多少錢?”“6000萬左右。”“多準備點,7500萬怎么樣?”“行,超了這個數就不投了!” 6000多萬元的廣告最終投了進去,2003年元旦,統一潤滑油的廣告破天荒地出現在了央視黃金時段。第一個月的1000萬元廣告費投下來,市場幾乎毫無反應。第二個月,又咬牙將1000多萬元砸進去,市場依舊沒什么起色。京城一家報紙用寥寥數語對這個“湊熱鬧的企業”作了點評,題目是《這個企業像愛多?》。 自助者天助之。熬到第三個月,李嘉期待的奇跡最終出現。2003年3月21日,伊拉克戰爭爆發。李嘉迅速做出決策,撤下現有的廣告,改為播放那一條早就準備好的“多一點潤滑,少一點摩擦”的廣告。 原先的“不堪設想”最終變為了一場2003年最為轟動的“事件營銷”。這個在非常時刻播出的廣告無意間暗合了統一潤滑油的訴求宗旨,于是產品及品牌的傳播,在已有的基礎上開始以數倍的放大效應向外延展,緊閉的市場大門一下子被沖開了。3月,統一的銷售同比增長了300%。 2003年,統一石化有驚無險地將銷售做到了12.6億元。同樣大獲全勝的是,高端潤滑油占全公司銷售的比例由10%上升到了41%。“量變”走向了“質變”,統一潤滑油昂頭邁進了洋品牌多年霸占的高端殿堂,并震驚了業界。 “當時統一賬上的流動資金只有3000萬元,如果全投進去了而不能促進銷售的增長,你想想結果會是怎樣?”事隔三年之后的“交底”,李嘉依舊有些得意:“因為感覺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錢投進去了,自己什么都沒有想了,回家好好睡了場大覺。” 總比對手先跑一步 用簡單的思維,去做一件件簡單的事情,并得到復雜的結果。事實證明,這是做企業最有效的方式。很多企業不能超越自己,就在于總是用復雜的思維,總想做出復雜的結果,結果不倫不類,到最后,自己也困在了千絲萬縷的復雜程序中。 2004年,“受到啟發”的中石油、中石化相繼投入高端市場的戰斗,業內開始刺刀見紅。那一年,統一、昆侖、長城三個潤滑油品牌都在電視上比著較勁,“每天投入的廣告費足夠買一輛奔馳”。在洋品牌內部,“統一”的“拔地而起”也讓老外們感到了空前的不安,一家公司的會議一開就是兩天兩夜,主題只有一個:“關注統一”。 出頭鳥遭所有的獵人瞄準,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對手們投入了更多的資金,制定了更龐大的計劃,炙熱的溫度讓李嘉感到自己又坐在了“火山口”上。也就在2005年底窗外依舊激戰正酣的時刻,李嘉還是平靜地坐在辦公室,與記者進行了一場冰火兩重天的對話。 記者:所有的對手都把槍口瞄準了“統一”,你有沒有感到勢單力薄、孤獨和害怕? 李嘉:說不害怕絕對是假話,但害怕也沒有用。另一方面,我認為我們也未必會輸,因為我們什么事情都是提前做,現在已經建立了全行業最龐大的銷售網絡——上千家一級經銷商,47000家零售商,甚至在拉薩、日喀則、喀什都有我們的產品銷售店;同樣,我們還有行業獨一無二的ERP系統,有著全行業最快的反應速度和最好的技術支持。正因為我們都提前做了,對手即便逼上來了再做肯定就晚了。 記者:據我所知,很多對手都按照“統一”的套路開始拷貝他們的行動,你所說的這些優勢他們早晚都會趕上來,那么“統一”的下一步又將如何應對? 李嘉:這個現象我們已經注意到了。心理學上有個印泥效應,也就是說先入為主的印象最為深刻。很多東西早晚都要做,與其如此還不如自己先做。2004年,我們提出了“21369計劃”,將率先在全國啟動2000家換油中心……你知道,在未來,傳統的汽車業將由注重制造轉為注重服務。當轎車駛入任何一家統一換油中心時,我們訓練有素的人員會對轎車進行免費的21項檢查,油液是否有問題、濾芯臟了要不要洗、剎車系統有無失靈,要不要換掉……相關人員會給出一個類似于結論的“診斷書”,而車主可以自由決定是否參與維護或到何處維修。傳統的4S店無法做得如此精細,統一換油中心就恰好彌補了這個空當。同樣,整車場裝車用油配套工作可以提升我們的實力和影響,大家通常認為,被轎車廠家選用做配套的機油通常都是好產品。這些都是大勢所趨。 記者:給我的感覺,好像統一潤滑油總是在出奇招,總有使不完的絕招,這方面有沒有什么訣竅? 李嘉:其實身處在同一個行業,很多問題大家都看得到想得到,沒有誰比誰聰明。統一最大的訣竅在于,用簡單的心態一個個地去解決實際的問題。 證明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用事實說話。 2004年11月,統一潤滑油贊助了亞洲最頂級的寶馬方程式賽車,并在賽場上首次推出以中國企業“統一潤滑油”命名的車隊。車隊最終給了“賽場上那些持懷疑態度的家伙”一個驚人的結果:在這個車隊參賽的一個賽季里,14個分站比賽中囊括了12站冠軍。統一潤滑油頓時名聲大振。 2004年,統一潤滑油將銷售做到了20億元;2005年,銷售突破了30億元。 同樣在2005年,統一的OEM也如愿以償地做到了9家,就在這年,雪鐵龍、東風汽車、大洋摩托、北方動力、奔馳重汽等公司都紛紛與其簽約。這年,“統一”的換油養護中心在國內遍地開花,新建的4個工廠也布局完畢…… 這無疑是個讓人嫉妒而又讓人欽佩的企業,順利得讓人眼紅。李嘉的目標是在5年之內做到100億元。他說,目標一定可以實現! 但這又是一個平凡的企業。董事長放心交權,總經理埋頭做事,雙方依靠一種心靈的默契相互信任,他們之間的關系找不到任何書面的約定。這個公司內部,少有員工的爭吵,少有權力的勾心斗角,員工人數多年維持在1000人左右。公司內,你看不到高談闊論講戰略、宏觀的人,甚至沒有一條可以讓人“斗志昂揚”的標語。企業就這么維持著一種素面朝天的面孔,而員工最滿意的獎勵竟是企業內部特制的一種可以用來吃飯、用來聽課的Q卷,得到它的人常常還會欣喜若狂。 當初那輛夢寐以求的吉普也早已換成了豪華的寶馬,他說這是意外。很多時候,他說自己只是覺得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不去做很可惜。然后就開始全力以赴地行動,然后統一石化就給了行業一個大大的意外! 其實做企業需要什么大道理?其實做企業不需要什么大的道理!在復雜的過程中找出簡單的結果,再多一點探索。就在這簡單與平凡之間,“統一”做出了大學問,并反倒以特立獨行的姿態上演了一出企業大戲。在這臺戲劇里,李嘉好比聚光燈下自由而獨立的演出主角,而幕后的霍振祥,卻似一個無聲的導演,只把微笑掛在臉上,用微笑讓臺上的主角身心松弛、全情投入。 這就是“統一”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