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里的三種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25日 09:11 《英才》 | |||||||||
跨國公司在中國 對比三家跨國軟件公司中國區總裁成長的一些片斷,我們或許能從他們的人生軌跡中找到中國職業經理人的基本成功路徑 他們如何成為跨國公司的資深經理人
文/本刊記者 王穎 上世紀80年代初,跨國公司開始在中國設立代表處,當時的外企遠沒有現在這么光鮮,沒有頂級寫字樓里的辦公場地,也沒有完備的組織機構。但仍有一批懷著各種理想或目的的人進入了外企,他們中的許多人如今成為跨國公司的高級職業經理人。 商業智能軟件是一個相對新興的行業,海波龍、賽仕和BO則是商業智能軟件業的前三強。如果對比這三家公司中國區總裁成長的一些片斷,我們或許能從他們的人生軌跡中找到中國職業經理人的基本成功路徑。 施勤出生在香港,在加拿大讀書,卻很早就將自己的發展空間定格在大陸;曹建靜是英美文學專業,他工作過的跨國公司行業五花八門,從賣家具到賣醫療器械到賣軟業,并且公司幾乎都是處于開始進入中國進行拓展階段;張書恒則被稱為“銷售奇才”,但他的“一夜成名”卻與自己的離職風波有關。 跨國公司的中國員工 學英美文學的曹建靜說自己受周圍人和環境的影響頗大,當初學英美文學甚至還是班主任老師填的。后來,懷揣著借來的1000多美元,曹建靜踏上了赴美求學之路。出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畢業后想從事什么職業?這些問題曹建靜通通沒有想過,出國本身就是他的目的。 畢業后,曹建靜在美國找到一份行政的工作,但半年后他決定回國。文科出身的他覺得呆在美國不會有好前景,而1994年到處搞基礎建設的上海,那種朝氣勃勃的景象倒是深深吸引了他。 “成為跨國公司在中國的首代”,這是曹建靜回國時最大的夢想。由于沒有什么商業經驗,曹建靜回國的第一份工作還是行政,這是一家美國的家具公司。 上大學、出國、回國進入跨國公司,這是當時外企里中國員工的第一來源。 1982年,當曹建靜剛考入大學時,張書恒已經從北京大學畢業,他學的是理論物理。1987年張書恒離開化工部,進入王安電腦(中國)公司任技術和銷售人員,成為中國的第一批外企人。從國內直接進入外企成為第二種來源。 與曹建靜、張書恒想到外企工作不同,出生于香港的施勤卻從小喜歡中國古代文化,內心尋根的愿望一直涂抹不去。在加拿大布魯克大學讀書時,他就希望找工作與中國有關的工作。 畢業后,學計算機的他順理成章地從技術干起,工作范圍也沒有離開“大中華區、中國區”。施勤的非大陸本土人士,游學之后常駐在大陸,成為外企里的第三種人。 都是銷售起家 雖然三位總裁中只有施勤一人是正宗的計算機科班出身,但在他們升任中國區最高執行長官的過程中,有一個共同的經歷——都是銷售好手。 曹建靜干了兩年行政工作后,應聘到財富500強之一的美國家庭用品公司做市場主管,主要負責醫療器械的營銷。這一次跳槽不僅工資降低,而且曹建靜面臨著對醫療行業一無所知的狀況。 公司里幾乎所有的同事都是學醫出身,自己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這些醫療器械的知識?曹建靜覺得最好的方式就是跟客戶學習。 他找到醫院,拿著攝像機,穿著白大褂進入手術室。最初,那些血淋淋的場面讓曹建靜覺得很不自在。 從早上第一個手術開始,曹建靜就在手術室里,一直等到晚上最后一個手術結束。公司提供的免費試用器械如果國內沒有,醫院還要先在豬身上做實驗。 通過一天長達十幾個小時的觀摩,從心臟搭橋到婦科各種不同的手術,曹建靜清楚知道了這些器械都是如何運用的。很快,曹建靜就能和醫生進行溝通和交流,醫學技術的發展趨勢、潮流等也逐漸掌握。 三個月后曹建靜就被提升為整個中國公司的市場部經理。 張書恒剛進外企時,也是做銷售,但這份工作卻來之不易。因為當時王安電腦公司只招10個銷售人員,應聘者卻有800多人。 到第二輪,一份三頁的試題中充斥了很多IT專業詞匯,要求在半小時內演講出來。有很多詞匯張書恒之前從來沒有看到過,但注意細節的他發現在公司的展廳里有很多給客戶看的宣傳資料,包括企業、客戶和產品,都是中英文對照版。 當其他應試者查字典翻譯時,張書恒卻跑到沙發上翻看著那些宣傳資料。從資料里,他找出了這家公司的競爭優勢、產品策略、市場定位等,自己再添加些中國用戶的素材,一篇不錯的講稿就出爐了,張書恒也如愿進入了外企大門。 純技術背景出身的施勤只做了兩年多的技術就轉到售前和客戶服務方面。除了興趣外,還和當時的大背景有關。施勤說,他看到當時很多跨國公司都沒有把技術研發放在中國,投入也相對較少,做市場似乎前景更好一些。 無論他們是因為何種原因開始做市場,他們出色的銷售能力都贏得了快速的提升和榮譽。 成為跨國公司資深經理人 一晃20多年,當年的毛頭小子都已經成為跨國公司資深的經理人。在他們的職業選擇中,似乎還貫穿著IT界從硬件到軟件、服務變化發展的趨勢。 施勤最初從硬件做起,但他逐漸感到軟件的需求越來越大。此時,他已經從技術轉到市場,所以比較輕松的跳到數據庫工具行業,一直到現在的智能系統。 張書恒的重新選擇卻面臨更大的風險。1990年當張書恒離開王安電腦時,他憑銷售業績被評為王安電腦中國公司最佳員工,公司也經過幾年的發展擴展到1000多人的規模。 而他要去的Oracle公司,還只有一個奇怪的中文名——甲骨文。當時Oracle在全球范圍內資產剛到10億美元,在中國更是剛剛起步,只有十幾個員工。與王安電腦寬敞的辦公環境相比,Oracle的會議室是用廚房改裝而成的。 張書恒看中的同樣是軟件業的發展前景,而Oracle則是第一家進入國內的外資軟件公司。在張書恒看來,能夠經歷一次軟件公司從起步、成長到規模發展的全過程,是一件激動人心的事。果然,他在Oracle一呆就是14年。 與施勤和張書恒的理性選擇相比,曹建靜進入這一行完全是歪打正著。選擇什么行業在他看來是無所謂的事情,關鍵是有多大的發展空間。 當曹建靜在那家美國家庭用品公司干得順風順水時,公司卻被收購,他的老板第一個被解雇,曹建靜也決定離開。這一次,他加盟了后來的競爭對手賽仕軟件,這也是曹建靜第一次進入IT業。 賽仕在美國被稱為研究院型的公司,公司里不僅有碩士、博士,還有博導。曹建靜笑稱自己是從一個“很遙遠的行業”過來,缺乏技術背景再一次成為曹建靜需要克服的障礙。并且這一次他沒有形象的辦法去學習,因為軟件是無形的東西。 前三個月里,每個周末曹建靜都會去辦公室,公司指定一個人對他進行專門輔導。九個月后,曹建靜利用自己在別的行業積累的市場能力,一舉簽下了當年這家公司亞太地區單個合同最大的一單,金額達1300萬元。 職業生涯抹不掉的 當曹建靜坐在記者面前,回顧職業生涯,講到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人時,他毫不猶豫地說是那家美國家庭用品公司的老板。 曹建靜是一個很注重和老板間有沒有“化學反應”的人。他記起有一年年末,兩個人在北京某賓館,每個人在各自的房間里,分別做著來年的戰略規劃,做完一部分就討論一下。到凌晨四點鐘,工作做完了,下樓一人喝一碗豆漿,一個去美國開會,一個回上海。 他回憶說,那位老板比自己大七八歲,卻像是自己的一位導師,同時又是一起拼殺的戰友。當公司被收購后,這個老板被開掉,新任亞太區總裁特意從新加坡飛到中國,在上海一家昂貴的餐廳里請曹建靜吃飯,希望他不要離開。但他覺得自己和這位新老板之間沒有共鳴,所以選擇離開。 施勤的父親是從事商業的,開了三個工廠。雖然從小沒有刻意的培養他的商業嗅覺,但母親經常拿父親為榜樣,希望他做事積極、投入。 如今,施勤的父親已經91歲了,還是堅持每天上班,早上八點半就到辦公室,下班回家后自己做晚飯。 父親的身影讓施勤明白堅持的重要。在外企工作這么多年,他最為自豪的一件事,就是和相當多的合作伙伴不僅合作一兩次,而是很多次。他認為,對于團隊精神的堅持,也能給合作伙伴以信心。 人物鏈接 施勤 加入賽仕時間:2005年7月 最喜歡看的書:歷史、文學類。 最喜歡的歷史人物:劉邦、曹操 喜歡的體育運動:打籃球、羽毛球。 曹建靜 加入海波龍時間:2002年 緩解壓力的方式:保持微笑。 最喜歡看的書:外交、戰爭、傳記類。 喜歡的老板類型:聰明、職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