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建梅
“云南最美麗的地方一定是在滇西北,而不是西雙版納。站在雪山腳下,你會感到一種震撼,一種要流淚的沖動”
這就是奚志農夢中的家園:高原雪野、茫茫原始森林、神奇出沒的各種動物……第一
次,奚志農站在滇西北、青藏高原南緣的白馬雪山腳下,他聽到自己靈魂深處的低吼:
“這才是我要呆的地方!” 就在這一剎那,他找到了自己的家園。
自從由云南大理州巍山縣一座美麗的小城來到昆明,住在高樓大廈里,奚志農就像一只被關在籠子里的鳥,沒有了家園的感覺。
他一心想要飛出城市,回到自然的懷抱。幸運的是,他總有各種辦法,曲里拐彎地找到各種去野外的機會。
最幸運的一次是,1983年,奚志農獲得了與云南大學生物系的王紫江老師一塊去野外拍片子的機會。那時他19歲,第一次接觸攝影,很好奇。看到劇組的人把鳥捉來拿繩子拴住進行拍攝時,他有一種本能的反感,情不自禁地問攝影師為什么不拍自然狀態下的鳥?他得到的回答是簡短的三個字:你不懂。“是,是,現在我不懂,我將來學會了,一定要拍自然狀態下的自由飛翔的鳥!”奚志農在心里回答著攝影師,同時有了自己的目標:攝影機可以把他和野生動物及大自然連成一體。當他設想著用自己的鏡頭去展現鳥的自然風采時,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
結束這部片子的拍攝,他就開始學攝影,并在189年獲得在昆明教育電視臺工作的機會。這段時間,他專門拍了兩個環保專題:“心聲”(愛鳥周活動)和“母親河在呼喚”(反映流入滇池的盤龍江污染情況)。第一次,他通過自己的工作,把人們的視線引向了生態環境。
“云南最可愛的動物不是孔雀,也不是大象,而是滇金絲猴!這世界上,除人以外,它是第二種紅嘴唇的靈長類動物。”
暮色中,只有微弱的手電筒光如一只漂泊不定的螢火蟲陪著奚志農和他的同伴在白馬雪山海拔4000多米的崎嶇山道上摸索著,遠處鉛灰色的冰脊閃爍著沉重的寒光。
這是奚志農第三次上白馬雪山。
這里是青藏高原南緣橫斷山區的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一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就棲息在這里。滇金絲猴和川金絲猴、黔金絲猴一樣是中國特有的珍稀動物。這些猴子的鼻骨極度退化因而形成裸露而上仰的鼻孔,根據這種獨特的形態特征而被命名為仰鼻猴。由于川金絲猴體背有金黃色絲狀的毛,長達30多厘米,所以又把這類猴都稱之為金絲猴。滇金絲猴生活在云南與西藏之間海拔3200—4700米的高寒山區,總數只有1000—1500只。由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資助、旨在保護滇金絲猴的研究組正在這里考察。奚志農跟隨項目組拍攝滇金絲猴。
但猴子并不那么好見。
“34、34,30呼叫”沒有回音。
“34、34,30”呼叫”,還是沒有回音。
雨,還在嘩嘩下個不停。道路塌方。奚志農被困在虎跳峽已經5天了。他與營地的聯系也中斷了。
奚志農失望到了極點。他覺得自己或許跟滇金絲猴沒有緣份。前兩次上白馬雪山,運氣都不好,歷盡千辛萬苦,也沒找到猴子,猴子自然也不會主動到營地來。這一次,考察組的同伴在離營地很遠的地方找到了猴子,通知他趕過去。他滿懷希望地日夜兼程從昆明趕往營地。
天公不作美,連續數日的暴雨把他困在虎跳峽。從這里坐兩天的汽車趕到德欽縣城,然后走60公里的山路,翻越海拔5000米的埡口,才能到達滇金絲猴考察營地:奔熱貢嘎。
拼出老命,奚志農總算找到了考察組,卻得知猴子跟丟了。他不死心,決定去找猴子。也許是從昆明趕過來已經突破了某種生理極限的緣故,這時他對自己的身體充滿信心。
然而,“猴子的事很難說”。100平方公里的主要棲息地,懸巖峭壁,原始老林,荊棘灌叢,再加上雨季的陰雨連綿,大霧彌漫——要找到猴子就如同大海撈針。
找猴子,主要看猴糞的新鮮程度。7天了,奚志農只找到3—4天前的猴糞。食物所剩無同,身體精疲力盡。最后一天,他和同伴絕望地返往營地。
“猴子!”走過一片流石灘,同伴鐘泰激動地喊出一聲。可是大家都認為他的所謂第六感覺只不過是幻覺:想猴子想瘋了。
“猴糞!”又有人興奮地驚呼。奚志農奮不顧身沖過去,就像發現金子一樣,趴在地上足足看了幾分鐘。“猴糞不像別的動物糞便,它是一種黑黑的小顆粒,表面很光滑,一點也不令人惡心。”
由感覺好像還在冒熱氣的猴糞可以斷定:猴子就在附近。奚志農精神大振,幾分鐘內,爬上一道700米長的陡坡。聽到猴子“吱嘎吱嘎”的叫聲,他的心激動得要蹦出來了!他手忙腳亂地趴在崖口,俯身望去,200米外的一顆大樹上,幾只猴子正在吃松蘿(寄生在樹上的一種地衣)。他顫顫巍巍地舉起攝像機,拍攝的畫面隨著他的氣喘心跳一起晃動。他無法讓自己平心靜氣——這正好是一個6口之家:大公猴作為一家之主,站在最高處;兩位妻子抱著兩個幼小的孩子并肩坐在低處,大孩子偎依在媽媽的身旁。多么美好、安詳、和諧的畫面!這是奚志農第一次在野外見到猴子。他在心里默默地對這些猴子說:此時此刻對準你們的是我的鏡頭,不是獵人的槍口,你們放心吧,你們安全了,因為有我們跟著你們。
此時,奚志農恨不得自己能講猴語。他知道,至少在云南,動物與人是一種敵對關系。動物一見到人,特別是人背著一個什么東西,就害怕。它們只要嗅到人的氣息,或感到人的靠近,就偷溜走。最普通的麻雀,只要人的手一比劃,它馬上就飛跑了。人總在打它們,打它們,打它們,這些可憐的動物已經形成一種本能的條件反射,或者某種遺傳基因,以增加自我保護。“如果云南是動物王國的話,滇金絲猴一定是國王,我一定要把它拍出來,要樹立這個國王的世界地位”
當奚志農的視線從鳥擴展到其他動物、人類的生態環境時,他已經變成一個無私無畏的環保斗士。
1995年5月,奚志農再次上迪慶高原,聽到的卻是一個猶如睛天霹靂的消息:滇西北的德欽縣為了解決財政上的困難,決定在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的南側,砍伐1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
毀掉1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這是世界罕見的低緯度高海拔的暗針葉林,它的毀壞,不僅對滇金絲猴,而且對生長在這里的許多珍稀動植物種類都是滅頂之災。
“我們常說誰的嘴唇厚,這個人就比較老實、憨厚。滇金絲猴的粉紅色嘴唇很大,很厚實,看上去非常生動、可愛!沒有理由,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剝奪它的生存地盤,也沒有任何借口逃避保護它的責任!”
奚志農心急如焚。他到縣、州、省四處奔走,希望能保住這片林子。地方說,我們工資都發不出了,誰想制止,誰給錢。奚志農給不了錢。專修的公路已逼近林區,開春就要開始商業采伐了。
想盡千方百計,最后奚志農在朋友的幫助下,找到了著名的科普作家唐錫陽同志,并和唐老師一起寫信給宋健同志,發出無奈而沉重的呼喊:“為片原始森林和林中的滇金絲猴已經生存千百萬年了,千百萬年沒有毀掉,為什么一定要毀在我們的手里?”“吃完這片林子,就剩下保護區了,是不是又要吃這個保護區?吃完這個保護區,還吃什么?難道我們的解決辦法就是“‘吃祖宗飯,造子孫孽’?”
終于,政府、輿論界、科學界都對他的呼吁作出了積極的反應。然而,當北京的輿論視奚志農為英雄的時候,他所在單位有的人卻認為他捅了漏子,犯了錯誤。當時一些朋友說,他的處境比滇金絲猴好不了多少,接下來的問題是:不僅要保護林子和猴子,恐怕還要保護奚志農。
其實,保護了林子和猴子,就是保護了奚志農。因為他的家園在林子。從19歲開始,奚志農就長年累月呆在滇西北各地和滇東北一帶,他養成了一種山野生活的習慣。在林子里,哪怕只有一個人,他也不會感到孤單。和營地的考察隊員一起,他也無需通過什么象棋、撲克之類的東西來消遣時光。如果有閑,看看日出日落,望望遠山、森林,聽聽天籟,發發呆,都美妙無比。
令奚志農痛苦的是,他不能一直呆在林子里。他32歲了,無論如何不能再向母伸手要錢。他現在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組勤奮工作著,以便養活自己,并攢些錢為進林子拍猴子作準備。
“一定要讓滇金絲猴登上美國《世界地理》雜志的封面,要樹立這個國王的世界地位!”奚志農夢想著……
(原載《中國青年》1996年第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