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沛霆
現在,人們已不大習慣說“偉大”了。但我在杜拉克仙逝之時,卻突然想到了這個詞,而且覺得用來評價他非常合適。
什么人物才堪稱是偉大的?我覺得,只要他做了前無古人的大好事,就應該說他是偉
大的。否則,不足以準確表達人們對他的敬仰。杜拉克雖然已經走了,但他的管理思想仍在現代社會發揚光大。
我認為杜拉克的偉大之處有二,也正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兩點。
獨到的思維方式
第一,學習杜拉克的思維方式是最重要的。
我很贊成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在《活法》一書中的提法,即思維方式決定著人一生的工作成就和生活幸福。稻盛的公式是:
幸福與成就 = 思維方式(-100~100)×激情(0~100)×能力(0~100)
從中不難看出,真正決定人一生是有功還是“犯罪”的,是思維方式。既然是思維方式如此重要,我們就從杜拉克的思維方式說起。
首先,他從思維方式上改變了過去一味強調的“分工”的“專業化理論”。從英國思想家弗·培根的治國思維以及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發源的“專業化理論”,是近200年西方乃至全球為人做事的準則。表現在實踐中,就是分工越來越細;在研究方法上,也總是就事論事地分析“分離”出來的獨立事物。從泰羅提出管理學之日起,人們也是堅持靜態、量化、微觀地研究管理。
而杜拉克卻不然,他走了完全相反的道路。他從不就事論事,而是在宏觀上從與周圍事物相互聯系、相互促動的動態分析上看待問題。正像杜拉克本人說的:光靠度量衡,是無法說清一個人的。只有通過社會上人物的描摹才能刻畫出一個社會的面貌。在上世紀50年代時,他就研究過大學所有課程,并在《管理的實踐》一書中說:“只有兩門課對管理最有用:一是短篇小說寫作,一是詩歌賞析。”也因此,杜拉克所有著作的語言無不通俗易懂,而且一針見血地說到管理的要害。
這是杜拉克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那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專業化管理學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也因此,他的幾十本著作都難以“分類”,而這正是他思想最真實的自然面目。面對“一片樹葉”,你如何分清它是“植物”,還是“飼料”?但它是真實的存在。甚至他本人也無法按照傳統概念定義自己,人們給他的桂冠是“管理大師”、“預言家”,他自己則創造出了“社會生態學家”概念來自我描述。
他自己從事過宗教學,還從事過金融活動,后來進入哲學,再進入到社會學、歷史學,直到專門研究最具體又最復雜的“人學”。此時的杜拉克,已說不清他的專業,而以“旁觀者”的身份去思考一切,絕不局限于一個學科,更不會與任何社會利益集團連在一起。他始終強調的是個性化、多元化的觀察與研究,對企業管理,他也是從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多角度來論述的,也只有這樣才能看清楚管理的本質。
杜拉克以旁觀者的姿態,高屋建瓴地回顧與分析了人類社會,并通過每個人的故事揭示管理之道,倡導做個尊重人的人,作個有人性價值的人,這就是他晚年通過《旁觀者》一書中的15個故事所要表達的。正是這本書里,他通過講故事,闡述一個時代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把管理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境界。
精辟的理念導向
一、預見是管理之魂
管理的思維方式正確與否,就決定了領導者是否有預見性。這就是你要看到“未來向管理的挑戰”。杜拉克指出:人們都會重視今天面臨的挑戰,如:領導力、執行力、創新能力、團隊建設、組織再造、互相合作等等,但很少有人去分析研究明天的“熱點問題”。值此“轉型時期”,如果缺乏引導潮流的人去研究未來,也就必然使組織停步不前。其實管理要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預見未來,這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推動力。杜拉克強調:“社會科學的基本假設比自然科學的范式要重要得多。”因為自然科學研究的是客體行為,都是物質世界的事實和規律,不會也不易發生變化。管理學研究的是人與社會機構的行為,它始終處于變化之中。因此管理領域中的預見,也遠遠比自然科學的預見重要得多。
作為被冠以“現代管理之父”稱號的杜拉克,依靠的也正是他的科學預見。他的預言之準確,令人心服口服。1999年出版的《21世紀管理挑戰》就是他對21世紀管理的預見,他能提出別人從未涉及到的未來管理走向。譬如:他預見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者必將成為社會主體,“知識工作者的效率管理將成為對人管理的中心。正如100年前,對勞動者進行生產效率管理是那個時代的管理中心一樣”。 于是他強調:“管理已不是所謂管理人,管理首先是領導者,領導的目標充分發揮和利用每個人的知識優勢。”因此說,未來管理的重要內容,就是“知識管理”。
二、實踐是管理之本
我國優秀企業家幾乎都一致認為這是管理之根本。海爾的張瑞敏為什么不去北京與韋爾奇對話?因為他清楚:即使讓貝克漢姆來給中國國家隊講幾個月,就能解決問題嗎?其意在于說明,一切管理成就都是建立在自己實踐的基礎上,而不能過分依托別人,也不能過分依托什么“理論”。鞍鋼的劉 也深諳管理實踐的重要性,因此他說:“實踐是管理之本。”
杜拉克在其第一本專著《管理的實踐》中說過:“任何成功管理經驗都不能讓別人也一樣獲得成功。”另一位管理大師鄧肯也說“管理無原理”。這兩句話從不同側面揭示了管理學的特質:“普遍真理”很少,是一門實踐行為科學。
杜拉克十分欣賞馬斯洛在《馬斯洛論管理》一書中提到的論點:“企業家永遠需要的是采取不同方式管理不同的人。”他說:我對馬斯洛的說法“簡直無法抗拒”。這也表明了杜拉克“實踐為先”的指導思想。今日世界各大商學院所受到的主要批評,就是脫離實踐。杜拉克認為:如果說管理有理論的話,對企業來說有三條是最重要的:“一是為終端客戶創造價值和服務;二是技術產業化;三是采取不同方式管理不同的人。”“這三個假設,奠定了現代企業、現代經濟崛起的基礎。”請注意:杜拉克連這三條也只說成是“假設”,還沒說它是理論。
三、創新是管理之命
杜拉克認為:一個沒有改革創新的企業,其命運會是很悲慘的。而創新的前提,是具備四個要素。
1.具有強烈使命感的團隊。“企業績效就是團隊責任”,企業成敗的關鍵是要有一位使命感很強的CEO。他與企業合作者主要是靠經濟利益維持,而不能依靠政治來維持。企業團隊靠什么獲得25%~30%的成本優勢?靠的是經濟利益的一致。
2.有效的管理人方式。首先組織透明,每人確知所屬,每人確知所屬組織的拍板人。一個人只能有一個領導。對有頭腦的人,他的發展空間大于物質上的滿足。對人的管理,“重在可操作性,領導應關注從整個經營流程這個經濟鏈的效益和績效出發,去管人”。
3.技術開發要看到今后的技術革新趨勢。它與最終用戶一樣是奠定企業繁榮的基礎。
4.永遠擴大并做好忠誠客戶的工作。一定要清楚:即便最好的企業,最多只占有總客戶的30%,另有70%客戶對你既不了解也談不到忠誠,因此潛在市場對誰都是很大的。這就是企業發展的動力。客戶的價值觀與對產品服務的選擇,永遠是企業領導決策的依據。
杜拉克最后強調:不懂上述四要素的重要性的企業家不會有太大發展前途。企業家還要清楚:“企業不是信息中心,也不是技術中心,甚至也不是生產力中心,而是內有效率、外有貢獻和影響的管理完善的社會中心。”
同時,杜拉克提出:有三種情況要警惕:
1.不符合企業總體戰略思路的不能干,即使是個創新機會。
2.感覺新鮮有趣,但并不能真正創造價值的事不能干。
3.雖為創新但難以保持持續進展的事不能干。
對于改革創新的步驟,杜拉克也提出了四點:
1.分析未來績效的構成要素。
2.挖掘產品、服務、流程、新業務各方面成功經驗。
3.出版內刊,在第一頁說明改革創新的重要機會,刊出有優秀表現、有才干的人,選派執行新任務的先鋒人物,其次刊出沒完成指標的項目和超支項目,提出解決問題辦法。
4.領導要獲取有用信息做出正確決策,最終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親自走出去。
四、管好自己是管理之核
杜拉克在1999年就提出21世紀將由“管理別人”轉向“管好自己”。“管好自己”不只是指領導者,也包括所有員工。這也與海爾提出的“人人是老板”思想是一致的。
杜拉克認為:古往今來,任何一位偉大人物,都無不是管好自己的典范。管好自己始終是功成名就的動力源泉。過去只是少數英雄豪杰,今天的形勢是大眾都要學會自我管理。為此,要先回答5個問題。
1.我是誰?什么是我的優勢?我的價值觀是什么?要用“反饋分析法”了解自己長處和價值觀,先定目標,半年后看看結果。不要在改進弱點上下功夫,而要集中在自己的優勢上,善于傾聽與讀書學習。了解自己的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在影響和控制你前進的方向,一錯都錯。
2.我在哪里工作?我屬于誰?自己是決策者?還是參謀者?執行者?人在25歲以后應該想到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最合適。這時你面臨新機遇、新工作、新任務時,就會選擇“不”或“是”。
3.我應做什么?我如何工作?會有何貢獻?杜拉克提出:一個人不能問自己“想做什么貢獻”,也不要去問領導讓我做什么貢獻,要問自己:“我應做什么貢獻?”至于如何工作,要有職業生涯計劃。而且要不斷問自己:“這種工作與我的優勢一致嗎?我做這工作值得嗎?它是我想做的工作嗎?”
4. 我在人際關系上承擔什么責任?杜拉克認為:完全靠自己創造成就的人,還是極少數人,絕大多數是要根據別人優勢、價值觀,做事方式來調整自己的價值觀與做事方式,特別是對自己的上級與同事更需要傾聽、觀察與了解。
5.我后半生的目標和計劃是什么?關于職業生涯計劃,杜拉克主張對下半生要做準備。總之,要以管好自己為核心展開自己的人生。
……
說不盡,道不盡,杜拉克通過一生39本專著,給全人類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思想遺產。值此大師辭世時刻,比紀念他更重要的,就是在實踐中學習杜拉克,在自我反思中學習杜拉克。不管是我們企業界、政界,還是我們的學術界。
|